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30  2016-09-05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繁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2、《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探究案

      1、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3、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明确: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2、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训练案

      《练习册 》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遥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

      二、完成预习案

      三、完成探究案

      四、完成训练案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预习案

      1、搜集你知道的有关星的知识。

      2、诵读第三段。

      探究案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探究练习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你认得方法,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训练案

      1、《练习册》4.

      2、仿写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述作者情况。

      2、抽查背诵对第三段的背诵情况。

      二、完成预习案

      三、完成探究案

      四、完成训练案

      五、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与布置:

      完成《练习册》阅读。

      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繁星》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繁星 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繁星》“六步循环”教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