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189 2016-09-1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
5.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识记史铁生及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插叙、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4.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通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注意感情色彩。
(3)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人物情感。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1)写作背景:本文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2)名言积累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3.自学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shì'nòng ( ) 憔悴( ) tān huàn( ) 絮絮叨叨( )
jué bié( ) 烂漫( ) 捶打( ) fān lái fù qù( )
(2)解释下列词语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暴怒无常: 翻来覆去: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3)全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三次写到看花,试分析背景、结果、和作者的生活态度变化
季节 看花原因 母亲表现 我的表现 我对生活的态度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勉强面对
第三次 秋天 / 看花
(4)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你喜欢文中对母亲的哪种描写?试分析它的妙处,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5)找出文中四个带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分析句子的含义。
例如“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母亲的愿望,也暗示了母亲正患疾病。
(6)“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你如何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能照应这句话?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2)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读一读,说说它的作用。(至少找两处)
(3)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对比写法,试找出来,读一读分析其妙处。
例: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我的表现突出了我的脾气暴躁无常,而母亲的行为体现出对我体贴、关心。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中的菊花给你什么感受?作者在这里详写菊花有什么作用?这种写法叫什么?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展开全文阅读
【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思考:这些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共同的主题?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6.散步
【学习目标】
1.识记莫怀戚及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学法指导】
在朗读中揣摩语言,增强语感。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作者: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名言积累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德国 歌德)
★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家和万事兴(中国)
★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俗语)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美国 爱默生)
2.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霎( )时: ②熬( ):
③拆( )散: ④分歧( ):
⑤水波粼粼( ): ⑥各得其所: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抓住记叙六要素: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中的四个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你最喜欢哪一个人?他(她)具有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从课文哪个细节读出来的?面对分歧,这一家人谁的权利最大?
(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并说一说原因(可以从词语美,意境美,修辞美,句式美,情感美等方面品味)
例: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选出加点字注音写法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折散(chāi)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蹲下(dūn)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
(2)我的母亲虽然高达,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4)“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7.散文诗二首
第一课时 金色花
【学习目标】
1.识记泰戈尔及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4.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习对亲人的关爱之情,提高欣赏感悟美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2.自学检测
(1)金色花: (国家)圣树,开 (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 (国家)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 》等,长篇小说有《 》《 》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本文选自早期诗集《 》。他的作品《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访问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徐志摩、冰心等都深受其影响。
展开余文
(2)给加点字注音:
嗅到( ) 匿笑( ) 祷告( ) 笑嘻嘻( )
花瓣( ) 膝上( ) 沐浴( ) 罗摩衍那( )
(3)解释下列词语:
祷告: 沐浴: 匿笑: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4)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与妈妈的三次嬉戏,你能简要概括一下吗?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为什么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呢?“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3)妈妈见到了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作家、诗人( ),他曾在1913年获( )奖.他的诗集有《 》《 》《 》。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
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诗中的“我”拥有了神力,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母亲做了一些事情。试想如果自己也拥有了这样的神力,你会变成什么,又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请用“假如我变成了……”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总结提升】
第二课时 荷叶 母亲
【学习目标】
1.识记冰心及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能熟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习。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3.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4.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 《小儿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2.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并蒂( ) 姊妹( ) 莲蓬( ) 攲斜( )
荫蔽( ) 慈怜( ) 菡萏( ) 徘徊( )
(2)解释词语
菡萏: 攲斜:
并蒂: 徘徊:
花瑞: 荫蔽: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1)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莲( 段)---- 莲(2、3段)----看莲( 段)---- 莲( 段)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作者的心情、自然环境、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自然环境 红莲的情形 作者的心情
一看红莲
二看红莲
三看红莲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如何理解划线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文中本是写母亲,但又写了荷叶。试从本文写法上和表现母亲形象上分析作者描写荷叶的作用 。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仿写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露珠,我是小草,心灵枯涸时,除了你,谁是为我送来滋润的源泉?
母亲啊,你是 ,我是 , ,除了你,谁
?
母亲啊,你是 ,我是 , ,除了你,谁
?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8.《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课时 咏 雪
【学习目标】
1.识记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顺畅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4.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向古代有智慧的少年学习。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学法指导】
诵读——讨论——诵读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识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并积累文言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圈点勾画。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3.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
展开余文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因( )
(3)熟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作者认为哪一个比的更好,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
尝( ) 人问之( ) 必( )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3.声情并茂朗读至背诵。
【总结提升】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做到流利、有感情。理解积累文言字词句。
难点:感受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学法指导】
诵读——讨论——诵读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识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并积累文言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圈点勾画。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1)诗词积累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
3.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 ) 非人哉 ( )
(2)解释词语:
则: 行: 舍去:
乃至: 门外戏: 相委而去:
比较“君” 、 “尊君”与“家君”的不同:
(3)通假字: 尊君在不 通: 含义:
(4)古今异义
期 古义: 今义: 去 古义: 今义:
引 古义: 今义: 顾 古义: 今义:
(5)补出文中省略的部分
期日中,过中( )不至 ( )去后( )乃至
(6)翻译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同桌听听,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元方指责友人“无信”,“无礼”,文末“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练习。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虞(yú)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这)
D.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
感受: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法指导】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语段,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2. 四步教学法。
自由质疑—讨论展示—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杂文集《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桑葚( ) 斑蝥( ) 秕谷( )
敛 ( ) 觅食( ) 蝉蜕( ) 倜傥( ) 锡箔( )
东方朔( ) 拗过去( ) 人声鼎沸( ) 人迹罕至(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秘密。)
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高枕而卧:把枕头垫高睡。)
C.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正直。)
D.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人声鼎沸:人声喧闹。)
(3)从课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4)根据课题及文章内容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注意起止句和过渡段)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1.预设问题
(1)第一部分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给这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哪个句子可作为第一部分的文眼?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百草原是“我”的乐园?
(4)你认为课文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可以从描写的范围、对象、观察的角度、修辞手法等)
(5)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 生成问题
第三课时
【质疑互究】(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1.预设问题
(1)第9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根据下面的材料说说少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1)在三味书屋,教鲁迅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镜吾自20多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考试,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在南京教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看他的老师。
(2)鲁迅在南京读书时,虽然连棉裤都做不起,只穿夹裤过冬,仅有的一件旧棉袍不仅破旧不堪,而且两肩已经没有了棉絮,但他仍把变卖学习优秀获得的金奖章的钱拿去买书读,靠吃辣椒来御寒。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① ②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③ ④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0.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1. 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 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3. 在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 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 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法指导】
1.诵读法。本文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 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海伦•凯勒,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海伦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她的生命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2)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名言积累
①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荻更斯
②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培根
2.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花团锦簇(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惭愧( ) 冥思遐想( )
(2)解释下列词语。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 疲惫不堪:
小心翼翼: 恍然大悟:
(3)思考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4)找出文章的纲领句,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⑤)自然段,写的是 ;
第二部分( )自然段,写的是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
第三部分( --文末)写的是 。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从学习识字开始教海伦?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3)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4)你认为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5)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品评文中饱含情感而精辟的语句和语段。
例句: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赏析: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仿照上文品味句子的方法,在文中找找你最喜爱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选择正确的词语。
①直到有一天,抵挡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诱惑后,才_______(A.克服 B.克制 C.说服 D.压制)了这种恐惧心理。
②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_______(A.美好 B.曼妙 C.奇妙 D.美妙)的梦境中。
③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_______(A.奇特 B.神秘 C.神奇 D.特别)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2.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 。
3.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并说说你准备向他们学习什么。
2.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一阵沉寂之后……还隐藏着利爪哩!”,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第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还是比喻?为什么?
②选段中哪句话可以作为本段的中心句?
③有人说:这次惊险的经历是莎莉文老师有意的安排,你认为呢?说明理由。
④这一次的经历,使作者学到了什么?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表达。
【学法指导】
运用摘录和概括的方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等。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2.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窃读( ) 踮脚( ) 腋下( ) 尴尬( ) 狼狈( )
贪婪( ) 屋檐( ) 撅着( ) 诅咒( ) 踉跄( )
众目睽睽( ) 煞有介事( ) 饥肠辘辘(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四平八稳: 废寝忘食:
众目睽睽: 饥肠辘辘:
煞有介事: 踉踉跄跄:
若无其事: 尴尬:
(3)“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为“偷读记”好不好?为什么?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试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出“我”窃读时的复杂滋味。(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2)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3)说说文中第11段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句有何含义?
(4)试梳理出“我”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5)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形象?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起来那么瘦弱的他,居然在一天之内负重行走了50多公里,真是不可理喻。
B.他们常年在野外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C.小李一向油嘴滑舌,在这次遂宁市中学生辩论大赛中被评为“最佳辩手”,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D.因前车乱扔垃圾,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二十多辆汽车追尾,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育,使我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春天的观音湖湿地公园展露出自然的清新与秀美,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自古以来,遂宁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陈子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更多的财富,更好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
②但占有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占有本身总在刺激和催生新的欲望。
③因此,只会用外物来丈量幸福感的人,常常陷于一种矛盾之中,拥有越多,幸福反而越少。
④似乎只有这些才能见证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强大。
⑤人们总是习惯把希望寄托在攫取的行动上。
A.⑤①④②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④①⑤③ D.⑤②①④③
4.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 ② ③
捕鸟 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活无常
我选择 和 ,篇名分别是《 》和《 》。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2016年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下一篇:
蒲松龄《狼》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