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33 2017-04-04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张丽萍
教材分析:
《社戏》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是小说。就内容而言,是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从教材所选的篇目数目就一目了然。但鲁迅作品很多老师认为难教,学生认为难学,甚至有些人提出要减少、去除鲁迅文章等不当言论。我觉得我们还应该记着郁达夫说过的这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所以我以为讲好鲁迅文章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而鲁迅的小说中,写的最具情趣的就是这一篇,虽是作者成年后回忆童年生活,却以孩童的视角和心理写童年,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因此学习这篇课文,要力求激发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精妙的语言。力求讲好第一篇鲁迅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与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江南农村的热爱对淳朴善良民风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主题的理解。
(2)心理描写方法的领悟与运用。
学情分析
《社戏》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鲁迅小说,学生对小说的基础知识还比较陌生,但这篇小说写的是趣味盎然的童年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从预习的情况来看,面对自己较熟悉的童年生活,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发问,但对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并不十分清楚,从提的问题“题目为什么不是看社戏?为什么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戏到底好不好看?”等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是难点。从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看,描写能力弱,叙事流水账比较多见,所以让学生领悟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方法,学会叙事中描写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质疑,在合作中探究解疑,在讨论中领悟方法,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设计思路:
在第一课时学生自读全文,质疑问题,检查预习,理清写作思路,重点解决看戏前的情节与看社戏的关系。第二课时解决看社戏具体写了哪些事件,戏后余波写了哪些事,从事件和人物的语言描写角度概括人物形象。第三课时分析看社戏环节的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社戏》第三课时
导入: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同学的作文片段。
“运动会开幕式开始了,我们迈着整齐的步子走向主席台,在主席台前面,我们先变队形,全班同学变成一个“文”字,然后是喊口号,喊完口号,大家又变成四队,然后迈着整齐的步子退场。
接下来,我们又进行了广播操比赛。广播操比赛后,运动会正式开始了。第一项是……”
这是一个同学写的《运动会花絮》的作文片段。大家评论一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不到作者的心理和感受,自然也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账”作文。平淡无味,面目可憎。可是,有同学说,我不会写心理呀,写也只是一个词,“紧张”或“难过”,然后就没词了。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社戏》中“看社戏”环节的心理描写极为精彩,只要大家努力,一定会学到心理描写的方法。
环节一:析手法
探究:第二部分“看社戏”过程中的心理描写极为精彩。能否找出具体语句赏析文中“我”波澜起伏的心理变化。
前面我们已经理清了看社戏环节的主要事件有
第一层(4——9)戏前波折
第二层(10—13)月下前航。
第三层(14—21)赵庄看戏。
第四层(22—30)归航偷豆。
推敲作者的写法
话题一:分析(4—9)段,分析戏前波折部分文中的“我”从盼看到看不成最后又看成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话题二:探究(10-13)段,分析文中“我”看戏途中的心理变化。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话题三:探究(14—21)段,分析赵庄看戏过程中小伙伴们的心理变化。分析戏到底好不好看。
话题四:探究(22—30)段,分析归航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心情。重点写了偷豆的事。这时“我”的心情和看戏时有何不同?
总结:作者用生花的妙笔、细腻的描写将看社戏的经过写的摇曳多姿,心理变化波澜起伏。
展开全文阅读
用了多种手法来写复杂多变的心理。你学会了吗?
神态描写显心理 侧面烘托写心理
想象场景写心理 动作描写现心理
景物描写衬心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展示
环节二:悟主题
探究质疑:戏不好看,豆再吃也普通,为何文中结尾却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热情友爱的伙伴、淳朴善良的乡民,这些甜蜜的童年回忆难以忘怀。表现作者对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结: 迅哥之乐不在戏,在乎山情之间也,人情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
环节三:练手法
1、 续写人物心理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请想象一下迅哥听了六一公公的话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尝试用今天学会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迅哥此时复杂的心情。
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展示交流。
阿平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社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鸟啼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必修二)
下一篇:
动物游戏之谜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