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20 2017-06-13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课堂范读现状与思考(教学论文)
范读,即为学习者示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引领垂范作用。好的范读可以先声夺人,可以激发共鸣,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对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优化表达都大有裨益。
然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范读环节常常是苍白的,甚至是空白的。中学语文课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吝啬的语文老师通常是舍不得在课上花时间范读的。当然,既然是范读,要求是很高的。学生对你朗读的正确性、流畅度、情感的把握、轻重缓急的变化处理都会在心里作评价。于是,语文老师要么选择学生自由读、默读,或是指名读,亦或搜寻网络资源,找个录音放放。
稍作思考,学生在对文本主旨情感没有把握的时候,读书只能是熟悉文字的过程,是不会有深入体验的。因此,此时读书是不会具有感染力的。录音范读作为优质资源引进来,声情并茂自不必说。但我认为一味依赖录音是有弊病的。在学生看来,扬声器中的声音与他们有不可及的漫长的距离,是脱离现实虚构的理想情境,是与自己不相干的舞台艺术,听起来似隔靴搔痒。
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情境的现场效果,讲求的是如何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不经意间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和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共进退。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人与事融入自己的思考与评价,达成自己的二次多次创作,而这一连串的语文学习活动,常常是在范读中激起的。
记得小学时,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老师简介总理生平事迹后,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用沉重缓慢的语气范读了一遍课文,全场气氛立即被得以渲染,阅读时对文中送行群众的神态、动作、心理大家都格外关注,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课堂情景至今记忆犹深,从教后方明白此乃情境教学法的巨大功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审视“范读”这一概念呢?
范读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朗读形式
作为语文老师,作为课堂上的范读,不能徘徊在熟悉文字、正音释义的低水平高度,不能为课堂上需有个范读的形式而范读,不预设目标的范读,不关注课堂生成的范读,是低效无效的。因而,范读者的腔调、表情、肢体语言、细节的处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印象里,书该怎么读都是以你为样本的。试想:一个读书支支吾吾、拖拖踏踏、错误百出的老师怎能带出理想的班级读书水平?怎能带出一个个讲普通话、响亮话、完整话的学生?走进校园,我们静听,有的班读书像数快板,有的像唱歌,有的又像开拖拉机,这都是取的师傅的经,是不追求成熟和成功朗读的师傅的经。要知道,长期形成的诵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会贻误一批学生。可见,语文老师范读上要下功夫,要有追求。
范读应是语文人的一种意识
老师面对的是静止的文本,范读时内心流淌的是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而外泻的主观情愫。于漪老师《往事依依》中对两个国文老师的诵读情态的描述精炼而又传神。“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精彩的范读是事倍功半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来看,范读应是语文老师扎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事实上,从于漪老师包含感激深情的回忆性语言中,我们不难读出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诵读,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意与爱国情怀的氛围,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和老师情感的碰撞。在引人的语境中接受熏陶与洗礼,实现了精神的蜕变和情感的升华。长此以往,学生是会形成厚重的语文素养的,这恐怕是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
再者,范读的过程也巧妙地完成了对朗读要求的暗示性指导:书到底该怎么读?学生听读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甄别、借鉴、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感的隐性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他们感官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走进文本的兴趣。
范读,预留了让学引思的空间
现行的先进教育理念更提倡老师的启发引导,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给学生,强调他们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学习过程与生成,讲求个体的有效性。老师在范读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听读作一个任务布置。比如说,在倾听范读过程中,对文本作些批注,尤其鼓励融入主观思考的批注。听读后,敢于质疑和自我展示,在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学习中实现质效的提升。
学生学习文本,倾听范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听读的收获转变为学习的成果。其中学生的范读是一条理想的途径。反过来,老师倾听学生的范读,了解反馈,及时适当作出纠正与探讨,可以洞察他们对文本主旨情感的领会与把握效果,实现教与学情感的立体碰撞。
所以说,范读者不仅可以是老师,网络资源、学生、家长、专家都是范读的对象。
比如我教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回去面对面有感情朗读给父母听,再由父母诵读给孩子听,录下音来,把认为理想的mp3带到课堂展示。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的情愁,新颖的比喻,典型的意象,无不触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弦,理想地搭建了师长与孩子的心灵桥梁,可谓是一次完美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总之,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彩的范读,范读不能遗忘,不能轻描淡写,应该把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多做文章,作足文章!
纪卫华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随文练笔——敢秀才会赢 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关怀阅读,濡染幸福(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