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294  2017-08-23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灵动和精彩——浅评肖培东老师《在沙漠中心》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张美宁

      总有一段乐曲,温婉动听,静静流淌过你的心田;

      总有几节课堂,精妙绝伦,轻轻叩击着你的心扉;

      总有几个人儿,出类拔萃,深深铭刻在你的心间。

      这是我“认识”肖培东老师,研读他的课例之后的深切感受。

      研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第二篇,选择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大家作品——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无论教材版本怎么变化,这篇课文一直稳稳地屹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很多教育前辈曾经研读、赏析甚至是亲授这篇文章,更是让这篇文章有一种凛然不可“亲范”的高冷。

      肖培东老师选择这一经典篇目,无疑是对自己的挑战。

      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讲授的呢?读者们也很有必要知晓。因为只有知晓了授课背景,你才会更加敬佩肖培东老师的教育智慧。

      肖老师是在镇江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示范这一课的,授课之前,该校的王益民老师搜集了几乎所有的教材解读解析资料,从作品注释到文本整体把握,从作品分析到作品赏析再到艺术构思,全部打印出来印发给所有听课学生,并让学生把课文认真阅读了三遍。

      这就等于是在一个遍布足迹的草地上开辟出一条无人涉足的小径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智者总是迎难而上。

      肖培东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学生送他生日贺卡,以“感谢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为开头,以生日结束授课,首尾圆融,完美地演绎了一堂优质示范课。

      肖老师这节课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一词串珠,浑然天成

      整节课只围绕一个关键词“记住”来展开,巧妙地用“记住”这个关键词引领整节课,围绕关键词设置三个主问题:

      (1)一“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2)二“记”——小说中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

      (3)三“记”——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

      三个问题角度新颖,逐层深入地对文章进行了主要内容的把握,重点语段的研讨和小说主题的探究。

      二、熟读精思,读中体悟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语文课,肖老师的语文课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去感知内容,感悟情感。

      肖老师通过个人展示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共读、教师模仿读等多种形式来研读文本,咀嚼字词,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整节课单是齐读就有16次之多,其他形式的朗读更是伴随着整节课。

      尤其是对个别语句的朗读,肖老师不怕耗时费力,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朗读到位、理解透彻才转入下一个环节。

      三、明眼慧心,紧扣细节

      一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宏观把握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尤其是作为无法预设的课堂教学,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和引导,既是课堂魅力之所在,也是教师机敏和才情的展现。

      肖老师这节课就非常关注细节,不仅仅抠字眼,甚至还细抠标点,在标点的变换中体悟作者的感情和小说的主旨。

      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肖老师借助对标点的把握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

      比如课文中出现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哦”,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标点表达的不同情感:

      (1)“哦。”是一种淡漠平淡;

      (2)“哦?”是一种询问疑问;

      (3)“哦!”是一种惊讶好奇。

      再比如关于孔乙己最后命运归宿的一句话“许是死了”。

      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标点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肖老师也引导学生揣摩,通过揣摩体会,学生明白了,作者在这句话后面用句号更能表现出人们对孔乙己的漠不关心,表现出孔乙己的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样也就更加重了文章的讽刺批判效果。

      四、静水流深,激漾心澜

      真正的好课是平静的,但绝对不是死水一潭的无波无澜;而应当是静水流深,激漾起学生的心海,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肖老师这节课看似平静无波,但却一次又一次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下面这个环节的处理,一般老师教授的时候可能只是研读了文本,可肖老师不仅仅研读文本本身,还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文外之情”。

      原文如下: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展开全文阅读
      肖老师通过齐读和分角色朗读,先让学生观察作者写作这段话的特点,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大段问答,但和平日我们的表达习惯不太一样,平日的表达一般要加上“谁谁说”,而这段文字却没有,这样正好可以表现出那一群人看热闹的心态。

      接着肖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掌柜说话的特点。学生发现掌柜没有加入主语“孔乙己”,肖老师便在原文中加入“孔乙己”和学生一起共读。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掌柜没有加入主语“孔乙己”,学生在比较朗读之后发现,不加“孔乙己”表现了掌柜对孔乙己的不关心。

      再加上这个环节中对“哦”“许是死了”两句话后面标点的反复研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迂腐落魄的可有可无的永远只是别人笑料和饭后茶余谈资的孔乙己的悲哀以及当时那个社会人情的冷漠和悲凉。从而加深了对小说理解。

      一节课学习完了,大家“记住”了孔乙己的迂腐和落魄,而我则“记住”了肖老师的灵动和精彩。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灵动和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简单的三句话——浅评肖培东老师《在沙漠中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案例)
下一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