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课堂实录
阅读:594  2017-12-24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肖培东《管仲列传》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课堂实录——肖培东

      这是2016年4月22日,我在无锡梅村高中上的课。原来是让我听课评评课,听了一节《管仲列传》后,觉得有点想法,十分钟后就现场上了这篇文言文。感谢梅村高中曹老师记录。谢谢大家阅读。——肖培东

      一、字词解疑

      师:读读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字词句上有难点的可以提出来。有吗?在自读的过程当中,不能解决的?

      生:第一段“颍”字怎么读?

      师:颍(yǐng)上人也。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第四段的“俗之所否pǐ”还是“俗之所fǒu”?

      师:这个提问题的非常好,第四段的最后一段话大家一起来读读。“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读。

      生(齐读):俗之所欲,因而与之。

      师:好,这个字到底是读pǐ还是fǒu?这个同学是非常会想问题的同学。我也是第一遍看,那么我们看其他同学?你说这个字应该念什么?

      生:pǐ,有时候在古音里是这么读的吧。

      师:要搞清楚这个读音,一定先要把它的意思是弄清楚。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俗”是什么意思?

      生:老百姓

      师:恩,老百姓。把这个词放进去,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你来说。

      生:老百姓所想要的

      师:老百姓所想要的就给他们,顺他们的心。接着是什么?

      生:老百姓不喜欢的,不想要的也顺从他们

      师:老百姓不喜欢的,不想要的也顺从他们,抛弃他们,是这个意思吗?哪个字是抛弃?

      生(低声):去

      师:要解释一个不清楚的字词,我们看一下这个句子前后是有对应结构的,也就是说这个同学提出的这个字的意思是哪个字的意思?

      生(低声):欲

      师:欲,也就是跟这个“欲”字相同或相反?相同还是相反?

      生:相反

      师:好,这个字你在哪篇古文里面学过?

      生:陟罚臧否

      师:陟罚臧否,诸葛亮《出师表?,我们来看一下,臧是表扬,否是批评,所以是老百姓批评他反对他,所以在这里面读pǐ,更适合一点。

      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师:恩,这个词要解释为什么词性?动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就是会提问题的同学。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哪个词你不会解释,有没有?都懂了吗?你来?

      生:那个“管仲因而令燕……”那句话不懂

      师:一二三四段,你是问哪个?

      生:“修召公之政”是什么意思?

      师:哪个同学会?你来。

      生:不会

      师:“修召公之政”是什么意思?哪个同学会?老师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难。

      生:“修召公之政”的意思可能是修正召公的政绩

      师:这里的“修”应该是个动词,我们化成两个字应该是什么?

      生(低声):修整

      师:修整,修复召公的政事,令燕国修整召公的政事。还有没有?你看,不懂的同学们讨论就讨论出来了。最后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提问要提的有水平的?请最后的同学。

      生: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仓廪”的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同学知道。一起说

      生:粮库

      师:对,粮库。饭吃饱了才知道礼节要做的好,老百姓最关心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

      二、内容感知

      师:看来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那我们来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管仲列传》。司马迁给管仲列传到底写了什么?请翻到第63页,我们来齐读导读。

      生(学生齐读导读)

      师:好。不仅着力刻画人物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中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被什么力量所决定。也就是说读列传首先要探讨这个人,然后再探讨这个人背后的人文价值。我们来把这篇列传读一遍,读古文一定要读的慢。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管仲列传写了管仲的哪些事情?

      生(齐读课文)

      师:考虑一下《管仲列传》里面记录了管仲的生平?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展开全文阅读
      生:少时与鲍叔牙游

      师:说管仲的生平,难道只写了“与鲍叔牙游”吗?

      生:写了“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

      师:好了,大家来看看这个女同学选的句子都在第几段?

      生:第二段

      师:司马迁在写人物生平的时候用了什么手法?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是谁说出来的?

      生:管仲

      师:管仲自述的,也就说管仲说这几句话是在说自己的坎坷经历。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好,读了这段之后,你了解了管仲哪些生平?用自己的话来说。你了解管仲的生平,简单地说说。

      生:一开始贫穷,和鲍叔牙做生意,辅佐公子纠打败仗,他被囚困

      师:第一是“始困,与鲍叔贾”,然后是“与鲍叔谋事更穷困”,还有“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接着“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这里面老师有个问题,“三仕三见逐于君”这个“见”什么意思?

      生:被

      师:对,被,这句是被动句。“召忽死之”的“死“是什么意思?

      生:为……死

      师:对,很聪明,这是为动用法,为……死。那么文章写这么一段经历,在第一段中有没有?

      生(低声):有

      师:有,而且更详细。我们来吧第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所以课文的一、二两段在写管仲的生平,课文接下来写什么?两个字

      生:为政

      师:为政。这样看来这篇文章层次很清楚,一二两节写管仲生平,三四两节写管仲为政,最后一段是太史公的评价。这篇文章的结构出来了。文章中哪句话写出了管仲的才华?非常明显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管仲既用的“既”是什么意思

      生:已经

      师:齐桓公以霸的“以”什么意思?

      生:以之霸,“以”是因为、凭借吧。齐桓公因为、凭借霸

      师:以之而霸,这个“霸”什么意思?

      生:称霸

      师:所以这个“以”解释为介词,很好,省略了“以之”的“之”。 九合诸侯的“合”解释为什么?使……合,纠合,召集,汇集。“匡”呢?

      生:匡济

      师:对,匡济。所以一句话就能概括管仲的才能了。

      三、一字读文

      师: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这么读过去之后,你读出了哪个字?《管仲列传》里哪个字能概括出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看管仲的生平、看管仲的为政你都明白了哪个字?(学生思考)来,这位男同学我看你有话要说,你来说。一个字。

      生:贤

      师:为什么?大声地说。(教师板书:贤)

      生:因为他为政的时候那些谋略都是有利于齐桓公称霸的。

      师:那些谋略都是有利于齐桓公称霸的,哪些句子?找出来。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师:你看,“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知”,他认为从这段可以看出管仲之贤,大家看看对不对?那么管仲“贤”在什么地方?你能简单说说吗?

      生:注重德行

      师:对,这是自己的话。管仲之“贤”在这段话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非常明显。

      生(其他学生补充):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师:对,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这位同学读书还不够细心,不能自己凭空想,一定要利用文本来思考这个问题。好,我们来读读管仲之“贤”。

      生(全班齐读):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师:还有同学来说说看文章当中读出了哪个字?你来说。读一篇文章总归有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在《管仲列传》中我读出了“情”。

      师:一个“情”,为什么?(板书“情”)

      生:管仲和鲍叔的友情。不管管仲如何,鲍叔牙始终“善遇之”,鲍叔牙作为他的知己,一直知他心。即使他被囚禁了,还是推荐他为齐国的宰相。

      师:最富有情感的一句话是哪句?

      生:管仲自述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就是这句话,读读看,读读看。

      生(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管仲说这句话肯定是充满感情的,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生(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生(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个“也”字是很有感情的,大家一起读。

      生(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还有吗?这位女同学。你肯定是有想法的,读书没想法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叫《选读》,主要是让你自己读的。整篇文章读下来,你读懂了哪个词,哪个字?

      生:读懂了一个字是“势”

      师:哪个“势”?

      生:可以是“势力”的“势”,也可以是“形势”的“势”


展开余文
      师:事迹的“事”,为什么?

      生:哦,形势的“势”(教师板书“势”)

      师:好,这个“势”。为什么?

      生:其实管仲在他的前半生非常贫困,生不逢时。文章中说“少时与鲍叔牙游,管仲贫困”,管仲“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我觉得管仲是非常有才能的,但是在前半生的时候没有把才能发挥出来是因为他没有接触那些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没有接受像公子小白那种发挥自己才能的人,这个时候他幸运的碰到了鲍叔牙。因为这个时候鲍叔牙不打压他,而且能够一直接济他,能够让他发展,上面也说到对他有情,所以前半生是苦的。后半生,鲍叔牙给他了一个机会,在管仲囚困受辱的时候给了他一个人生的机会,给他一个平台让他给贤君做事,让他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师:这篇文章写到了管仲在“恶势”和“顺势”之间的转化。因此她读出了“势”对人的重要性。“贤”、“势”、“情”,最后一次机会读出来什么?还是请你。

      生:我读出来的也是“贤”,可是找出来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你怎么不说呀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懂得顺民心知道民众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不给他们什么,所以这也是“贤”的表现。

      师:那可以把“贤”换成另外一个词,你刚才说过,懂得,而且是“顺”民。(教师板书“顺”)

      四、“知”读管仲

      师:那同学们来看一下,文中哪个字可以把黑板上这四个字(“贤”“情”“势”“顺”)连起来?读读,想想,文章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极高极高,一个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动词,自己去找。读古文要自己想,找到没有,(有同学小声议论),后面男同学说。

      生:“知”字!

      师: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

      生:第一段

      师:我们来看第一段“鲍叔知其贤”,第二段的“知”多不多?

      生:多

      师:我们都划起来。还有吗

      生:第三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有第四段“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师:这真是写“知”的《管仲列传》。考虑一下文章写到了哪些“知”?

      生:首先从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来说肯定是“知人”。

      师:恩,也就是“知己”。首先是知己之恩,知遇之恩,文章第二段是怎么说到这种知己之恩的。

      生:比如天下人都不理解他,唯独鲍叔牙知他。

      师:所以第二段里有几个知。五知管仲,这个五知在读的时候肯定是要富有感情的。读出来

      生: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师:没有感情,这是不“知”的,一个人“知”不是这么读的,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知我贫也

      师(读):知我贫也

      生:知我贫也

      师:就这样,我们把五个知读一遍,就读这五个“知”。

      师生(齐读):知我贫也;知时有利不利也;知我不遭时也;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这段话有一种排比的意味在里面,管仲说这一段话说得很真诚很真诚,在感谢鲍子的知己之遇。这就是感情了。所以文章写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知己之情。还有吗?除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有“知”之外还有什么“知”

      生:管仲“知势”

      师: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读

      生:就像第四句“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知道怎么依据形势把祸患转变为福,如何把本来失败的转换为成功。

      师:这句话就写出了管仲之“势”,管仲之才华。司马迁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了什么手法?读读看。“桓公实……管仲因……;桓公实……管仲因……”

      生:对比

      师:对,对比手法。把它划出来。把“因”、“欲”划出来。齐桓公做的不对的时候,管仲都“转败而为功”。所以这个是他的知“势”之才。也就说管仲本人是有这个“知”的,他“知势”。再考虑一下,管仲除了“知势”还“知”什么?哪位同学说?这位女同学

      生:有知遇之恩

      师:知遇之恩已经讲到了啊。除了“知势”之才还有什么?

      生:还有顺应民心

      师:顺应民心是哪个句子?

      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师: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句话中有五个字,哪个字说到管仲的才华。事实上这五个词概括了他的才华,你看看哪个五个字?

      生(齐声):与俗同好恶

      师:与俗同好恶。所以管仲还能够“知民”。还有吗?知民、知势还能知什么?

      生:知君!

      师:哪里有?

      生:管仲每次纠正齐桓公的一些错误的决定

      师:很巧妙的纠正了齐桓公错误的决定,所以说他对国君是非常了解的。

      生:知礼

      师:哪里有?

      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师:说明什么?

      生:他比较注重维护周礼,注重人的德行。

      师:其实这些方面都是说的管仲为政的手段,他知政。所以这就是管仲的贤,他是个有贤有知的人。接下来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知”?这些“知”我们可以理解为管仲“知政”,管仲有“知己之情”,管仲有“知政之才华”。文章还写到哪个知?除了鲍叔牙对管仲有“知”,还有谁?

      生:齐桓公对管仲有知遇之恩

      师:齐桓公用了他就非常相信他。哪句话?我们先想答案再想过程,这样上课就累了。找到写齐桓公的句子了吗?怎么看出齐桓公对他有知遇之恩?

      生: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他以自己富国强兵的策略,然后齐桓公支持他。

      师:这些虽然是管仲的才华表现,但实际上有齐桓公的支持。很好,还能找到吗?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这个句子读得特别好。怎么说呢?

      生:齐桓公在继任王位之前是公子小白,齐桓公上位以后还能重用管仲,而且匡济天下的策略也是“管仲之谋”,齐桓公任人唯贤。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句子都比较短,很简洁。其实也是暗示说齐桓公在用他的过程非常相信他,非常果断。所以我为什么说她读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还有一个知遇。所以,我看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写“知”。写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知己之情”,写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知遇之恩”,更多写到了管仲的“治政之才”。无论是“顺”、“势”还是“贤能”都代表了他“知政”。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在写“知”,我们来读读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第二段

      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接下来读读管仲之才华

      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师:接下来读读管仲的为政之才

      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师:最后一段

      生: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师:所以这篇列传中很多都写到了这个“知”字。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有“知己”推荐的人,一个人想要成功和领导之间要有“知遇之恩”,当然这些原因是主管的还是客观的?客观。一个人要成功需要这些。这个“知”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用法,是个通假字,通“智”。一个无知的人再怎么样也无法展现宏图大业,所以一篇《管仲列传》就是学到一个“知”字。你看司马迁为这么一个相写了一个列传,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你们想想,《管仲列传》里有没有埋藏作者的某种心情?


展开余文
      生(纷纷):司马迁是想借管仲来说渴望自己得到君主的知遇之恩,知己之情。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管仲有人知,但是司马迁有无人知的落寞与孤独。管仲有才,司马迁同样才华横溢,所以一个是“有知”,一个是“怀才不遇”。因此从这篇文章中能看出作者的无人赏识,怀才不遇,作者深望明君。所以这个“知”里面带有司马迁的忧伤和期待。再想想,通过这篇文章对现在的人才观有什么影响?你来说,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不能放弃

      师:自己一定要有才华,所以在抱怨成功之前,想想你为他准备什么了。你来说。

      生:要善于发现人才

      师:你来说

      生:不要只是期待时机

      师:不要只是期待时机,自己要升华,时机到了就好了

      生:要把握时机

      师:我们要懂得知己、知人、知势,这就是我们学校管仲列传得出的最好的结果。其实学习这篇文章,是要学习“智”。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读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生: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师:这个“知”是宝也。这个宝你拥有了吗?你好好想想。下课!

      附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1]

      字词注释

      ①尝:曾经。

      ②贾:做买卖。

      ③与:给。

      ④以:认为。

      ⑤时:时机。

      ⑥仕:做官。

      ⑦走:逃跑。

      ⑧召忽:人名。辅助公子纠,够兵败而死。

      ⑨幽囚:关在深牢中。

      ⑩知:了解。

      ⑪游:交往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肖培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穿行,一个鲜活的历史故事——《曹刿论战》教学品课(肖培东) 教学反思
下一篇:我越来越觉得读书不够(肖培东教学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