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96 2018-02-16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核舟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重点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介绍核舟的结构和情景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二、解疑合探(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展示与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3、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三.赏析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展开全文阅读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词语。
明确:奇巧。
3、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4、“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5、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明确: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文2--4段。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核舟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