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472  2018-03-01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文言文实词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A项,“助书贾鬻书于市”中的“鬻”,结合语境中的“书贾”“于市”,再加上成语“卖儿鬻女”,可推断为动词“卖”,正确。B项,“先生往谒”中的“谒”,联系上下文,运用代入法可推断为正确。D项,“尚欲扬榷而陈之”,结合语境,运用代入法可推断为正确。C项,“称之不置”,将题目所给的“置办”代进去,明显不对。因此本题应选C项。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幼年丧父,喜欢学习。家境贫寒不能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因此遍读经史与诸子百家,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二十岁时,参加提学组织的考试,作《射雁赋》,取得考试第一名,补为附学生,作诗为文填词日益长进。仪征的盐船失火,烧死的人不计其数,汪容甫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给这篇文章作序,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容甫因此名声大振。当时学识渊博的大儒像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所写的文章,都赞叹称赏,认为他是奇才。

      二十九岁,开始专门研究注解经书的学问。侍郎谢墉到江东做提学,特地选拔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外为他设一榜,排名在其他贡生前面。谢墉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重视到如此程度。朱文正到浙江任提学,先生去拜见他,回答叙述扬州割据的历史、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作《广陵对》三千字,博古通今,被认为是天下奇文。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大家。先生前往投靠,给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程方正把它写在园圃的石碑上,嘉定通判钱坫撰写碑额,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诸子百家、史学以及诗文、金石方面的学问,无不总观通览。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个朝代重大活动的仪式,至于对古代典籍中的解释、事物名称龟筮占卜,增加论说叙录的文字,作《述学》内外篇。又深入研究《春秋》的学问,著有《春秋述义》,见解高超卓越,评论的人认为从唐代以后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作文章以经、史为根基,用汉、魏风骨熏陶自己,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这些人,而是以古代文章为法则,所以卓越突出,自成体系派别。

      性情质朴耿直,容貌举止不加修饰,痛恨当时撰写的阴阳禁忌、解释佛家道家神怪学说,不遗余力地指斥他们。可是遇到一种美好的德行、一篇好的诗文,就会加以赞扬,不会放弃。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家贫到连粗茶淡饭都没有,就靠卖文来供养母亲,在母亲左右服侍劳作,繁杂卑贱之事也从不拒绝。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在杭州西湖去世。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品行,我私下里听父亲说起很久了。而且先生对我所主张的《尚书》的解释,大加赞赏勉励,认为我可以攻读父亲著作,这又让我有知己的感慨。虽然我不擅长写文章,还是想扼要陈述他的事迹,来告诉后世的君子。

      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


展开全文阅读
      1.联想迁移法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7年江苏卷第6题B项“先生往谒”,可以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初中文本《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生以乡人子谒余”,它的意思是“拜见”。 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谒”也应该解释为“拜见”。

      2.语境推断法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因此,判别词的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如2017年江苏卷的第6题C项“称之不置”中的“置”有“置办”“放弃”等义项,但将“置办”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译为“称赞不置办”,明显不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知其应为“放弃”之意。  

      3.语法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如2016年江苏卷的第6题B项“病目眚”中的“病”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析。“目眚”是一种眼病,“病”解释为“疲惫”(形容词),在语法上讲不通,所以就要考虑活用了,“病”应解释为“生病”“患病”。“病目眚”的意思是“患了眼病”。

      4.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5.结构对举法

      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6.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中的“组”的偏旁和绳有关,前有“系”燕父子,可推知“组”为“绳索”之意。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中的“析”由“木”和“斤(斧子)”组成,用斧子把木头劈开,再结合前面的“分”“离”,可推断“析”的意思为“分开”。

      (对应学生用书第14页)

      [专 项 练]

      一、联想迁移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76934035】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因:沿袭

      B.尚法律,任俗交   任:任用

      C.宜修复旧典    宜:应该

      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挠:阻挠

      D [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文中“挠”与之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阻挠”错误。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B项,“任”可用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

      二、语境推断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C.今絷者众 絷:抓住

      D.以中意乃解   解:缓和

      B [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三、语法推断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76934036】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展开余文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

      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D.故错人而思天   错:通“措”,放弃

      B [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

      四、通假推断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

      C.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视

      D.此梁之阴让也   让:责备

      B [B项,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将“不要”代入“莫”处,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而非“不要”。]

      五、结构对举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军夜大惊 夜:在夜里

      B.而城中鼓噪从之   鼓噪:敲鼓呐喊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夷:杀

      D.齐人追亡逐北   北:北方

      D [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六、字形推断法

      (2014•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读书绩文   绩:写作

      B.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C.而天适雨雪   适:正好

      D.遂以“雪屋”名之   名:为……命名

      B [本题可运用字形推断法。B项, 根据“字形推断法”和“辶”字旁相关的字的本义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可知“造”的意思也可能跟人的行动有关。这句话的主语是“缙绅大夫”, 再结合“造”后面的宾语“其庐”(译为“他家”),很明显解释为“建造他家”是不合情理与语境的,再想到“造访”中的“造”和“访”是同义词,所以“造”应解释为“往某地去”“拜访”的意思。]

      [综 合 练]

      七、(2017•盐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8分) 

      【导学号:76934037】

      叶秀发传

      [明]宋 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亟斩于城门以徇  徇:示众

      B.无一毫觖望意   望:期望

      C.婴城固守   婴:环绕

      D.宋自是而微矣   微:衰弱

      B [望:怨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桐城之战后,叶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C.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从桐城来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叶秀发,并重用了叶秀发。

      D.作者对叶秀发在那黑白颠倒的末世所受的冤屈深表同情与愤慨,同时也对叶秀发安然处之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B [B项,因果分析不当,叶秀发上书朝廷是为李诚之申冤。]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翻译时抓住关键词:“阃”“忌”“出”“上”)

      (2)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叶秀发)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翻译时抓住关键词:“首领”“赐”)


展开余文
      10.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注意是表现人物“忠义”品质的事迹。

      【答案】 ①力保桐城;②为李诚之鸣冤;③力劾贪墨吏;④同列问疾却心系边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叶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的时候,对性理学已有了很高的造诣,学有余力的时候写文章,庆元丙辰年间擢升进士第。最初授官福州长溪主簿,父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转任庆元府学教授。任期满后,升任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母亲去世,他又回家守丧。守丧期满,调任安庆桐城县丞。金人侵犯蕲州和黄州时,桐城与之邻壤,众目睽睽,眼看城池不保。金人骑兵迫近,家人都哭号着请求逃避,叶秀发呵斥他们说:“现在正是作为臣子竭力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假如率先逃跑,和县里的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呢?”修筑城墙,疏通护城河,每天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恰逢金人派的间谍来了,叶秀发抓捕了他,立即在城门将他斩首示众。金人攻城的计谋受阻不能靠近,县邑赖以保存下来。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迪功郎,不久又因以前的事被免职。叶秀发退居十多年,毫无怨恨之意,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愤愤不平,上书给朝廷。当初,李诚之守卫蕲州,蕲州沦陷,全城的士兵都战死,没有一人投降,李诚之也是望着城楼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事者不记载他的忠义,反而谴责他不能保全百姓,所以叶秀发为他不平而上书朝廷。

      史弥远当朝执政的时候,有个从桐城来的人,史弥远就询问了叶秀发的情况,那个人详述了叶秀发如何安抚百姓、抵御外侵的情况,并且说:“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叶秀发)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史弥远很是赞赏叶秀发,并又询问了参知政事宣缯,得到了相同的回答。史弥远感慨道:“差一点失去了一个贤能的人啊!”下令让叶秀发管理高邮军事。不久又转任承议郎。(叶秀发)疾病发作,上书请辞,特别提升担任朝奉郎。后来病情加重,又极力弹劾贪官污吏。有人劝说他何必如此自找苦吃,他说:“不行啊。我死后,他们必定残害我们的百姓。”同朝的官员来慰问他的疾病,他整理好衣服相对而坐,念念不忘关心讨论边关的事务,没有其他的话。他的忠义来自于天性,至死不变。绍定庚寅九月(叶秀发)去世,终年七十岁。

      (宋濂)称赞说:我曾经读到国学进士王若讷记载的叶秀发桐城斩杀间谍的事,没有一次不感叹流泪。当金人攻陷蕲州后,当时的士大夫或任官受爵或交钱投降,有像叶秀发这样的,官职只不过是一个县丞,却不顾惜妻子、孩子,环城坚守,依法应该有所褒奖,却仅仅以擅自斩杀间谍而降罪给他,这是什么样的世道啊?国家的朝政如此,将凭借什么治理好呢?宋因此而衰弱啊。唉!自古末世而颠倒黑白、是非,像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多数人不能忍受,而叶秀发却能安然处之,真是贤能之人啊!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8年江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提炼语意
下一篇: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文化常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