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901  2018-03-0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琵琶行》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在课前书面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白居易的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情感,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重难点 背诵默写全诗,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2.了解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3.文体知识: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基础知识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诗,请同学们拿起笔落实好下列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      )铮铮然(    )商贾(   )悯然(   )憔悴(    )转徙( )恬然(    )     谪(     )浔阳(    )荻花(   )声声思(  )捻(   )霓裳(     )六幺(   )迸(   )裂帛(  )虾蟆(     )红绡(   )钿头(    )银篦(  )阑干(    )呕哑(    )嘲哳(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寻声暗问弹者谁(         )  琵琶声停欲语迟(           )弦弦掩抑声声嘶(         )  低眉信手续续弹(        )银瓶乍破水浆迸(           )凄凄不似向前声]

      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我此言良久立              莫辞更坐弹一曲

      往往取酒还独倾             终岁不闻丝竹声             春江花朝秋月夜

      秋月春风等闲度             


展开全文阅读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曲终收拨当心划  (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4.朗读并试背诵全诗

      三、阅读引导,整体感知:

      1. 小序向我们交代了那些内容?作用?

      2. 思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

      3. 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

      四、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

      2.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情的。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写出造成琵琶女沦落命运的原因。

      4.作者借琵琶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探究案】

      探究一:.精句赏析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提示:从形象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提示:从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提示:从描摹音乐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提示: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探究二.文本理解

      1. 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2.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3.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描摹方法?

      5.找出其它段落中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作用。

      6.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

      探究三:综合探究

      1.从本诗中你学到了描写音乐的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预习案】参照教材

      二略

      三、阅读引导,整体感知:

      1. 小序向我们交代了那些内容?作用?

      (参考答案:时间、地点、背景、成诗的背景经历和动机。作用:交代了作者的经历           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奠定感伤的基调)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 思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3. 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探究案】

      探究一:1.答:这是叙述女主人公出场,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下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2.衬托的手法,用音乐效果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

      3.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4. 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探究二:

      1. 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 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是互文,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这些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意的悲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4. 用了比喻描写音乐的美妙与技艺的高超,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几个方面来比喻四根弦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了拟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还烘托乐曲的优美,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5.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作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6.略

      探究三:用了比喻描写音乐的美妙与技艺的高超,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几个方面来比喻四根弦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了拟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还烘托乐曲的优美,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琵琶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及译文翻译
下一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