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711 2018-03-11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及其目标检测
一、教学目标:
二、课前学习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 (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锲而舍之 ( 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 (……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三、当堂练习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展开全文阅读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 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于物也
四、目标检测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 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
五、课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提 示:字音靠识记,通假字主要有字音相似、字形相近两种情况。
答案:(1)kuǐ (2)qì (3)lòu (4)zhòng (5)yòu 通“又”;pù (6)zhì 通“智” (7)xìng 通“性”
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提示:古今异义主要靠识记。
答案:(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展开余文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示:A项中“NF038”通“煣”;B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通“性”。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 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提示:D项“绝”:渡,横渡。
答案:D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 思矣(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蟹六跪而二螯( )
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而”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6.解释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焉” 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1)兼词,于之,从这里
(2)兼词,于之,从这里
(3)句末语气助词,了
六、课后检测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7~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提示:B项中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
答案:B
8.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提示:C、D两项错误十分明显,A项是干扰项,B项在“达”“雅”两方面都比A项强。
答案:B
9.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提示:选文论述的道理是君子善于假借外物。
答案:C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劝学》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劝学》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