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12  2018-07-2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8226;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2、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语句。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

      3、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4、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6、作业布置。

      (1)《晋书8226;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展开全文阅读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

      1、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2、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3、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4、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5、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6、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陈情表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陈情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