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8  2018-08-2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 )

      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教学目标

      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突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 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 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

      第三步,要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在答题时,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比较、筛选出原文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辨明正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排除错的信息。  

      三、常见误区规避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常常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题的设置往往具有迷惑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信息,仔细比较对照和辨析,就会跳入命题设置的陷进,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

      【误区1】错把“或然”当“必然”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2】没有注意时间词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 3】没有注意陈述对象而造成判断错误。

      【归避良方】

      1.准确把握文章信息, 防止无中生有。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注意条件和时间,防止混淆是非。把握文章对事物的态度,分清肯定与否定,同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以防止混淆时态和条件的错误。

      3 .分清陈述对象,防止张冠李戴。要排除张冠李戴的干扰项,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分清文本中陈述的对象,圈分清对象间的关系,答题时注意选项句中的主语和宾语。

      四、演练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2018全国卷二)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展开全文阅读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  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 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 、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 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答案与解析

      1. A解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 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第二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D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

      2. D解析:文章主体二三四段重点论述的是“被遗忘权”的意义,D项表述有误。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3. B解析:文章第三段说“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选项中,遗忘是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与原文意不符,故选B。

      ACD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表述正确。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理解重要的概念和重要句子 (高三)
下一篇: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