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537 2018-11-05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味精 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 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 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 课时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 ,字 ,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 ,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 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 》《 》《 》等。
二、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 小说。所谓“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 回“ ”,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 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 ,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 、 ,留 下书信。课文从 开始写起。
四、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拜谒 纶巾 鹤氅 愧 赧 沔 存恤 箪食 鄙贱
词语解释
【如雷贯耳】 。
展开全文阅读
【思贤如渴】 。
【 箪食壶浆】
。
【顿开茅塞】 。
五、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请结 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三顾茅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坚持(教师随笔)
下一篇: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