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81  2019-03-03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6.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三、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3.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5.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展开全文阅读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6.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7.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四、学生自读课文。

      五、小组合作,课文翻译。

      六、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渔人行踪。)

      (二)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节(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第二节(2):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发展)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节(3):交代桃花源中人的由来及他们的纯真热情。(经过)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四节(4):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结尾)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第五节(5):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尾声)

      七、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走马观花的领略了桃花源,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做导游,一起去游览下。

      二、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桃花源里走一走,找出你最喜欢的地方。(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状况。)

      2.在作者眼中,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入源经过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3)桃源消失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

      3.“桃花源”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补充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进行会话练习。

      三、拓展训练,升华情感。

      有人说《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记》表现了陶渊明的消极避世,你是如何看的?

      四、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卖油翁》优质课教学设计AB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