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20  2020-03-0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课前预习与梳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 不知(    )

      2.《左传》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展开全文阅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7、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③既东封郑      (           )

      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②与郑人盟           (              )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                 )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

      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      ②臣之壮也(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 

      三、课内探究

      1.秦师为何而来?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烛之武心有牢骚却又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贰臣/腻友     推辞/辞藻  狐狸/孤儿   B.边鄙/裨益 薄暮/薄荷 行李/道行

      C.共其乏困/供需 瑕疵/蒹葭 版图/草坂    D.放肆/肄业 城阙/上阕 与会/赠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

      B.烛之武临危受命,终于说退秦师,让郑国化险为夷。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黄渤如今炙手可热,但出道以前的他经历却相当曲折,当过歌手、舞蹈教练,甚至还开过工厂。


展开余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月15日,新华社记者在矿难现场采访安监局原局长,向他提出了14个关于矿难的问题,其中10个问题他直接说“不知道”或答非所问。

      B.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就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经贸问题进行磋商,避免将经贸关系政治化。

      C.这种望子成龙,视读书、升学、应试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

      D.沿海地区招工难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和农民工的工资偏低造成的。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亦去之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7.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版图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约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1.fán yì zhuì gōng quē qǐ Páng zhì

      2.春秋左氏传 编年史著作 左丘明

      3.(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4)知,同“智”,明智。

      4.①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②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⑤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5.①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②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③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1)以 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顺承 ⑤介词,把 ⑥介词,用 ⑦连词,而

      (2)而 ①连词,表顺承,才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承接 ④连词,表转折

      (3)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代词,指代使者 ②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代词,自己的 ④表商量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助词,的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

      【合作探究】

      1.秦国在历史上和晋国关系很好,常帮助晋国;同时,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有向外扩张的需要。这就可以看出,郑国得罪的国家其实不是秦国,为下面烛之武劝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佚之狐的话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充分说明烛之武的才能。

      3.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心中已经有好的计谋。

      4.烛之武说退秦师,主要原因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处处为秦国着想,并充分利用秦晋矛盾。首先,以谦卑之词博得秦伯的好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接着用“亡郑”“存郑”对秦晋两国不同的利害关系打动秦伯,“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然后,陈述秦晋之间存在的利害冲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游说艺术高明,分析形势深刻,抓住了秦伯一心只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心理。

      5.烛之武是个爱国志士,他深明大义,在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救国家于危难。

      烛之武是个勇士,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却不顾个人安危,夜到秦营,面对秦伯,能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烛之武是个辩士,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从对方利益出发,句句为对方考虑,从而说服了秦伯。

      【课堂练习】1.B解析:A项,èr/nì,cí/cí,hú/gū;B项,bǐ/bì,bó/bò,xíng/háng;C项,gōng/gōng,xiá/jiā,bǎn/bǎn;D项,sì/yì,quē/què,yù/yǔ。

      2.B 解析:B项,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A项,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不能指两国关系友好。C项,因人成事,指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与句中的内容互相矛盾。D项,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与句中内容矛盾。

      3.A 解析:B项,缺介词,在句首加“对于”。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读书、应试、升学”。D项,句式杂糅,把“重要原因”或者“造成的”任意删去一个。

      4.B 解析:A项,表原因,因为;B项,连词,表顺承,而;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例句中“以”也是连词,表顺承,而。

      5.D 解析:A项中“军”是驻军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B项,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6.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7.A 解析: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展开余文
      8.D 解析:A项,是:代词,这。B项,厌:满足。C项,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9..C 解析:“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10.(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在西边扩张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