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31  2020-11-1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涵咏潜在矛盾,感悟刻骨相思——《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属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该诗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面影。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本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虚实相生等技巧(教学重点);

      2.感悟诗歌核心意象,多角度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3.就诗歌情感表达内涵,实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打通。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

      (一)检查所学,导入新课

      1.导入: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人之思。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思谁,怎样思?

      2.朗读。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讨论、分享品味诗歌的收获。

      (二)了解背景,感悟情感主题

      1.分享:第一小组,与同学讨论分享诗歌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动荡不安时代人民思想情感的表现。由于党祸之变、黄巾之乱以及饥荒和瘟疫的发生,再加上统治者肆意屠杀,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夫妇、家庭的分离,是当时最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向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人民流离失所,想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了奢望。

      2.鉴赏:通过对诗歌的玩绎,你感觉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3.这种“思”的传达,你还能想到古往今来哪些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中妻子思念远戍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三)品读意象,挖掘潜在矛盾

      1.不知欲遗谁,何必涉江采?

      明确:这在形式上是主人公心理和行动的矛盾冲突。

      (1)为何不知遗谁?

      明确:涉江采芙蓉这一过程说明:主人公在心理上全然生活在“心上人就在我身边”的这一幻境中,因“芙蓉之美”而忘却了“离居的现实”与“相思之苦”。这种失去理智、失去因“芙蓉之美”而忘却了“离居的现实”与“相思之苦”。这种失去理智、失去记忆的现象,正是极化情感的表现。

      (2)这种忘记痛苦的幸福感是长久的吗?

      明确:不是。当芙蓉采到手的那一刻,便从幻境惊回现实,美丽的芙蓉花成了幸福的由头,同时也成了痛苦的引线。因此,我们知道,主人公并不是“不知遗谁”,而是“无法送达”。

      (3)诗歌打通:

      这种“理性丧失”到“理性复归”的表现方式,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体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正是从幻境返回现实的标志,也是感性与理性刹那间的矛盾。

      2.环顾而凝望,真的是单方面?

      (1)“环顾”“凝望”只是单向的游子之望、男性之望、对远方故乡的深情凝望吗?

      明确:并不是游子单向的凝望。“涉江”“采芙蓉”是涉及思妇的两个显性意象,似乎与“环顾、凝望”毫无关系,可如果联系她失魂落魄的心理,对远道丈夫的思念,我们是能感受到女性凝眸远眺的隐性意象。所以,形式上的单向之望,实际上是互文式的双向之望。

      (2)诗歌打通: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异乡思念的是“我”,在故乡登高的是“兄弟”,这便是诗人单向的思念与想象,但这仅是形式上,内质上还是互文式的思念和登高。

      3.明知漫浩浩,何不早还乡?

      (1)“长路漫浩浩”真的是指路途遥远吗?

      明确:“漫浩浩的长路”并非地理意义上的长路,而是“希望之路”“实现人生价值之路”。“漫浩浩”道出了主人公绝望情绪的深重,但深重不是死灭,因为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在支撑着他对信念的坚守,这才使他宁愿忍受离别相思的煎熬,也不愿早还乡。更为悲痛的是,这种痛苦的坚守却是得到另一半认可的——“同心”。


展开全文阅读
      (2)呼应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使得政局极为黑暗、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分崩离析,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东汉在选拔人才时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迫使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谋求仕进,纷纷离家出走,游学异乡。但察举制的背后常常是贿赂公行、裙带关系,大多数下层士子仕进无门。这使得他们长期羁旅他乡,饱尝了生活的艰难,怀着满腹的苦闷。

      (3)诗中所体现的心、行矛盾,内心冲突,人格扭曲,巨大忧伤,仅是个案现象吗?(不是。《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都表达了这种离别的相思。所以,这首诗既表达了个体之思,也表达了群体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社会之悲。一首好诗,在反映自我情感的同时,也能表现一个时代。古人评该诗“意悲而远,惊心动魄”(钟嵘《诗品》),正缘于此。)

      (四)课后作业,深化体悟

      对比阅读《西洲曲》,感悟相近时代中诗歌的不同情感表达。分别从“抒情主人公”“所托之物”“所寄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五)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遗”谁?       个体之悲             

      思  互文之“望”   

      “长路”        社会之悲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涵咏潜在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陈祥书)
下一篇:《鹊桥仙》学案及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