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课堂实录
阅读:1071 2020-12-15
标签:
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
什么特点?
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 —
生:《故都的秋》。
一 任务准备(课前自学)
师:
任务准备要求:
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
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圈画文中的字词)
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
描绘了几幅秋景图?
生:五幅图
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
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
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
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细、清、真是什么?
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
核心任务:
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②通过品味“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
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
三 任务评价交流
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 《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
师:视角是什么?
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师:观察它、表现它、审视它、凝望它。你为什么画这幅插画?与大家交流品评。
(学生讨论)
秋院图
生:第三段秋院图中“朝东细数的一丝一丝漏下
来的日光”中的“一丝一丝”和“漏”这两个词语很好,日光本来就是没有形态的,作者把它写得像有了一种具体的形态。
师:“画人画虎难画骨”,骨是风骨,是风采,是
神韵,日光如何表达,借助的正是这样的“炼字”。
生:“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天色”静态,“飞声”动态。以动衬静,写出了秋季幽静的特点。
师:表达非常完整。
生:我从色彩的角度进行赏析,“碧绿的天”“灰
色的驯鸽师”“牵牛花的蓝朵”,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多选用青、白、蓝、灰等冷色调,与内心主观情感自然融合。
师:真好!非常独到的解读,如此冷色调的画
面,是作者对故都的不舍眷恋,这种花叫 —
展开全文阅读
生:牵牛。
师:它还有另一个名字 — 朝荣。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中有一个回目叫夕颜,你们猜
猜看这两个字怎么写?夕颜,朝荣。
生:“夕”是“夕阳”的“夕”,“颜”是“容颜”
的“颜”。
师:这就是语感,这就是文化,这就是表达,这
就是积淀。能否猜出这朵花的生命有多长?
生:比较短暂。
师:具体多少个小时?
生:十二小时。
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一种昆
虫,朝生暮死叫作蜉蝣。有一朵花,朝生夕死,名字叫夕颜,郁达夫静对的正是这样一朵花,他读出了怎样的生命感?
生:十分有秋意。
师:这是怎样的使命感?
生:蓬勃。
生:生命的转瞬即逝,生命的悲哀。
师:若要用书上的词是 —
生:悲凉。
师:破屋、浓茶、破壁、秋草;疏疏落落(孤寂),尖细且长(落寞)————萧瑟,淡淡的悲凉
秋蕊图
生:视觉与触觉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槐落蕊的曼妙,这不能说是曼妙吧。
师:为什么不可以是曼妙?这么好的词语!与景
语契合,无关情语。
生:老师,请允许我请教您一个问题。(大家
都微笑)就是“他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我想他“为什么要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为什么不把这些话直接省去了?
(大家都笑了,为他的质疑鼓掌)
师:他在用一个倒装句来强调,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无声无息,那么细腻、那么缠绵。
师:再追问一下,不是写秋吗?郁达夫写秋的落
蕊是如此的声音和气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想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本段的描写得非常温柔、细腻,作者的心情是温柔中带着一点萧瑟。杜甫描写的秋天非常苍阔,但我觉得他们两个都非常好。(鼓掌)
师:语惊四座,同样家国情怀。杜甫是沉郁顿挫
的。郁达夫是温柔的,柔情似水,这是故国之恋。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比较宏大,寄托作者的
内心苦闷;秋蕊图的描写比较细腻,反映作者内心的忧惧。我能不能说都喜欢,老师?
师:当然可以,世间的美本就两种,一种叫阳刚
之美,如雷如霆,如长风出涧。一种是婉约之美,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世间的美百媚千红,你可以爱任何一种!
生:我比较喜欢秋蕊图。作者写扫街时在灰土上
留下的丝纹,极富生活意韵。从细节中,可以看到郁达夫在人生的悲凉中对生活持有热爱和留恋。
师:说得多好。这里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气息、
市井的味道、世俗的味道、烟火的味道、家人的味道,它不是天国,不是乌托邦,不是伊甸园,它是我的家园。
秋蝉图
生:我更喜欢秋蝉图,赏析意象,骆宾王曾写过
《咏蝉》,蝉饮露而生,是高洁的象征。秋蝉寿命只有一夏,意象凄凉。1934年,华北事变多事之秋,日本磨刀霍霍,作者用秋蝉来象征自己。
师:他对于传统意象的理解太棒了!我们的祖先
认为,蝉可以死而复生。尧舜禹禅让制的禅,什么偏旁?(一男生在黑板上写出“禅”)其实就是由蝉而来,希望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禅让下去。。
生:我看到的是第五段中第六句话“简直像是家
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师:家虫是什么? 生:蝉。
师:我们知道六畜、太牢、祭祀三牲,这是我
们农耕民族的温馨和温暖,但独独没有听说家虫是什么?是蟋蟀。故都北平有一种声音,绵延吟唱了百年、千年。从洛水之滨到蓝田日暖,一直唱响的就是那只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师:郁达夫不仅写了《故都的秋》,而且写了
《北平的四季》,朗读屏幕上的文段,体会语言特点。作者对北平的四季是何种情感?
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生:热爱,描写的就是北平农家生活和日常农民
生活,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师:平平仄仄的美丽在朗诵当中得到展现。
秋雨图
生:“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了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
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就这样一个个“又”字,可以看出故都的雨返而往复,忽来忽去。在这样的背景下,郁达夫又写了在雨中的都市闲人穿着青布单衣,咬着烟管,站在桥边,然后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可以看出故都闲人的
那种闲适的特点。
师:咱们暂且就前面的一部分进行探讨,你刚才
关注了拟声词?
生:息列索落。
展开余文
师:拟声词就这样活泼着、跳跃着、活跃在文
字里。拟声词、感叹词,入诗、入文都需要艺高人胆大,剑走偏锋。李白的《蜀道难》开篇便是三个叹词 —
生(齐背):噫 — 吁 — 嚱 —
师:你还关注到了一个词“又”,非常细致,什
么词性?
师(引导):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是副词。能够
关注到副词的孩子,是诗意盎然的孩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谓、宾、定、状、补,在表情达意上哪个成分更重要?
生:定、状、补。
师:你抓住了,也感受到了。
秋果图
师:“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主旨升华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谈到“都市闲人”,先说都
市闲人的穿着。
生(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师:很随意,很悠闲,很潇洒。拿着鸟笼子,迈
着八字步。偌大的北平城,偌大的故都,都市的闲
人,他站在哪里?请细读。
生:他站在桥头树里。
师:桥头树底下。
生:站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师:斜桥影里,他穿着青布单衣,咬着烟管,在
桥头树的影子里,都市闲人真的是悠闲吗?
生:日本侵华,处于战乱中,人们都失业,是被
迫的。
师:“闲”是被迫的,还有补充吗?
生:我读过老舍的《四世同堂》,北平就有这种
文化,比较清闲,与世无争。
师:这是城市的性格、文化的积淀。有人说,郁
达夫是一个忧郁的文人,他的成名小说《沉沦》,写的就是留学生在日本不堪种种侮辱与践踏,深沉日本海自杀!同学们可以告诉我,《故都的秋》里仅仅有“小我”吗?还有 —
生(齐):大我。
师:文章为什么要叫“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
“北平的秋”?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1932年,哈尔滨沦陷;1933年,山海关被攻破。此文写于1934年,“四面边声连角起”,却有那么多的人是都市闲人,因此,它不叫北平,而被称为故都。
生:“故都的秋”,蕴含了作者内心对故都的一种
深切眷恋。
师:在《黍离》之悲里有这样一句话:知我者,
谓我心忧 —
生(齐):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
何人哉?
师:屏幕上的文字出自一篇散文《怀鲁迅》。
生(齐读):“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师:语言风格和《故都的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段文字的作者也是郁
达夫,风格如何?
生:犀利,直接。
师:郁达夫啊,他既可以菩萨低眉,也可以金刚
怒目!今天,好在有你们懂他肝胆如冰雪!如果《故都的秋》是一部电影,结尾处我们要加上这样几行字:1934年,郁达夫写就《故都的秋》,两年后,北平沦陷。十年后,郁达夫于苏门答腊丛林舍生取义,他既有看云的闲情,又有热血的肝胆。中国士大夫的担当,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八年后,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就是《故都的秋》,永远的故都、故园,我们的家园
标签:
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课堂实录
故都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
《李凭箜篌引》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