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36 2021-03-0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单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用对比、多种衬托凸显人物精神品质的手法。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人物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3、《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学法指导】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理解含义;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和语言特点。
【预习一】
一、识记词语。ABC
选聘( ) 元勋( ) 邓稼先(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无垠( ) 奠基( ) 彷徨( ) 鲜为人知( ) 锋芒毕露( )
可歌可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革裹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出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你觉得还需积累哪些词语,补充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结合每段小标题,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思考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ABC
第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BC:
三、概述事迹,品评人物。
分六组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ABC
(2)有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ABC
(3)问题讨论: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BC
邓稼先事例:
精神品质: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假如你是稼先,此时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请补一处内心独白。
【预习二】
一、抒情议论,体会情感。
1、在课本上划出抒情、议论的语句。ABC
2、诵读找出的句子,按段交流,小结情感。 BC
二、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问题探究:
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BC
2、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BC
3、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BC
展开全文阅读
4、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BC
三、揣摩语言,美点赏析。
1.为使人物形象伟大崇高,可运用衬托手法。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多样化,你能从文中找到哪些衬托?
2.思考句子含义。B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3.赏析句子。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从修辞角度赏析)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从句式角度赏析)C
1.《邓稼先》检测单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BC)
邓稼( )先 元勋( ) 至死不懈 ( ) 鞠躬尽瘁( )
选聘( ) 无垠( ) 殷红( ) 鲜为人知 ( )
奠( )基 谣( )言 昼( )夜 挚( )友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 妇孺皆知( )
二.重点语段阅读分析BC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10]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
2、也不知道邓稼先在蓬断草菇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当时的心情
3、“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4、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优秀学案设计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导学单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