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3938  2021-03-13
标签:课堂实录 八年级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课堂实录
《时间的脚印》优质课课堂实录(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跟随陶世龙先生的回忆与思考,来学习一篇文章——《时间的脚印》(板书课题)。

      师:请看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理清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精读文章,了解分析推理的方法,感受科学精神。

      第一章:脚印回忆

      师:陶世龙先生在《我的回忆与思考》第一章中这样写道:“还记得1949年暑期,在北大读二年级时,我们一同到山西大同口泉煤矿做勘探。那次的野外活动,我们观察到了含煤地层的特征,还看到了在岩层中保存的化石、泥裂等地质历史变化的证据。八年后我写《时间的脚印》,就用了这些基础知识。”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说一说陶先生在《时间的脚印》中,都讲了哪些知识?

      生1:讲了岩石被破坏、沉积又重生的过程;

      生2:讲了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生3:讲了岩石说明着气候的变化;

      生4:岩石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

      生5: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生6: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真不少。陶先生在《时间的脚印》里,为我们讲述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古代生物的繁衍和灭绝。在时间的脚印里,岩石变迁留下的痕迹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第二章:变迁思考

      师:1955年,自团中央建议和倡导出版儿童读物之后,我便写信给很多朋友,希望科学工作者都能行动起来,为青少年朋友而创作。不过,科学文章介绍的知识往往是艰深的。所以,在起草《时间的脚印》时,我也颇费心思……

      师:一方面说科普知识是艰深的,一方面需要面对青少年,当陶先生在创作时,都在哪些地方颇费了心思?

      生1:开头引用了高士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师:你真的有一双慧眼。小诗有什么作用呢?

      生1:照应了题目《时间的脚印》,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而且作诗的人也是一名著名的科普作家。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文章的哪些地方颇费心思了呢?

      生2:像“海枯石烂”、“烘烤、冷冻、吹、打、刨刮”等这些很生动的词语上颇费了心思;

      生3:还有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

      生4:还有9个独立成段的单句;

      师:你能够从结构角度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很好。

      生5:段落之间的过渡句;

      生6:文中有很多的设问句;

      师:设问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6: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很好,我们归纳起来会发现:陶世龙先生在如何有序地阐述事理上颇费了心思,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上颇费了心思。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精读文章,看看陶先生在阐述事理时是如何颇费心思的?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小组的思维导图。老师发现有的小组是从全篇分析的,有的是从主体部分分析的,还有的小组是从某一段落来分析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三小组的成果,有请你们的代表上来讲一讲。

      师:这组代表用流程图很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全文的思路。“那作者又是如何颇费心思的呢?”

      生(第三小组):作者先用小诗引出关于“时间”的话题这一现象,然后阐述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事理,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作者是颇费心思的。

      师:这个小组从宏观角度入手,既简洁明了,又为我们点出了文章的逻辑顺序。

      师:第一小组强烈要求展示他们的成果,那就派出代表上来讲解。(树形图PPT )

      生(第一小组):我们通过树形图为大家展示“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这是主体部分的内容,共分了三个层次。大家可以先看下过渡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师:他们发现这些独立成段的过渡句帮助他们理清了主体部分的层次。这就是作者颇费心思的地方。我们再读读这部分的内容,找找句子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第六段中“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正好照应下文中岩石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


展开全文阅读
      师:了不起!这位同学的探索真是颇费心思了。大家已经慢慢学会了先观察后分析的推理方法了。

      师:第六小组已经派出代表了,那就展示下你们的成果。(气泡图)

      生:我们小组通过气泡图为大家展示“岩石被破坏的原因”。

      师:这个小组的气泡图很有创意。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作者在写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是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师:最后一个展示机会留给苦苦等待的第二小组。(圆圈图)

      生:我们小组结合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材料,我们探究发现文章的第28段是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事理的。

      师:这个小组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的。通过前面几个小组的探究,我们发现这篇说明文以严密准确的逻辑顺序为主(板书),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用时间顺序来写呢?

      生1:因为时间顺序更清晰地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师:这样看来,作者的确是颇费心思。

      生2:化石是静态的,但我们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还需要动态的分析,作者正是用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思考方法,为我们说明了这个事理。(板书)

      师:同学们,再读文章,看看哪里还能发现作者“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思考方法?

      生:作者通过对岩石静态的观察,动态分析了岩石变迁所留下的痕迹是可以记录时间的。

      师:能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问题,很好!同学们,学会一些知识很容易,但学会一种科学的思考方法不容易。

      师:时隔62年,我们再读《时间的脚印》:不仅学到了单句成段的苦心经营;关联过渡的匠心独运;严密、准确的逻辑顺序;还学到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思考方法。

      师:同学们,一篇2400字的科普文章,作者为什么如此颇费心思呢?

      生1:为了能够使我们读得明白;

      生2:为了使我们能踏着历史的脚印,寻找地下的宝库;

      师:说出了写作目的。

      生3:为了能够激发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第三章:传承情怀

      师:当然,还为了那颗永远跳动的科学情怀,为了那永不熄灭的传承与希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章:传承情怀。

      师:2014年,是我创立“五柳村”个人网站的第15个年头。眨眼间,我已到了耄耋之年,仍想燃尽余生,为中国的科普事业竭尽所能。2019年的今天,陶世龙先生已是90岁高龄的老者了,50余载情系科普事业。我们沿着时间的脚印,回顾着地球的变迁,探索着科学思考的方法,感受着这位耄耋老人的科学情怀。

      师:此时此刻,让我们怀着一份敬重,一份敬仰,到“五柳村”去看一看,留下些我们的印记,请同学们在网站上点击留言:

      生1:感谢您用理性的科学思考为我们讲述了时间的脚印,用生动的语言诉说着世界的变迁;

      生2:陶先生,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时间的脚印》中,您在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又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期待您的回复!

      师:一个喜欢探索的孩子,你的留言呢?

      生3:我总觉得科普文章枯燥无味,但在您的作品中,我尝到了探索的乐趣。您能再给我推荐些科普作品吗?

      师:一篇文章点燃了你对科普的兴趣。

      生4:陶先生,为什么气候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的?是因为岩浆涌动?还是因为气温高容易被氧化呢? 

      师:有思考的留言。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想给陶先生留个言:

      陶先生,您好!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今天我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您的作品《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您不仅用感性去看待世界,还用理性去对待世界。谢谢您,谢谢您给孩子们带来了科学的神秘世界,谢谢您又重燃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希望。我也会竭尽全力,让希望之火传承,让科普事业重现辉煌。

      师:同学们,合上《时间的脚印》,留下科学的足迹,希望你也能“探/满天星斗,名/万里长空”! 

侯晓旭

标签:课堂实录 八年级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课堂实录 时间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雁归来》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时间的脚印》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