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627  2021-03-13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2021高考语文难点解析——标点符号使用要点
1、概数不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距离数目。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2、缩写的集合词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这次“实战演习”的成功,与广大的指、战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指战员”是一个集合词,“指”是指导员,“战”指战士。“指战员”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3、连词前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

      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

      大院里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

      “甚至”“或者”是连词,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删去“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中间的顿号;“或者”表选择,把“或者”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4、并列谓语、补语不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你要不断学习、进步、工作。

      这篇小说写得真实、动人。

      “学习、进步、工作”和“真实、动人”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间不用顿号

      分句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所以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因此,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6、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不能完全用顿号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 是一个层次,“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又是一个层次。所以上述例句中有的用逗号,有的用顿号,要明确分开。

      7、分句间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辽宁官员谈“死虎事件”中不能上山救虎三点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其二是没有专业捕兽队伍;其三是捕兽枪支不够。

      “三点原因”之间没有逗号,并且停顿较小,不能用分号,应用逗号。

      8、单句排比不用分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气呵成,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9、无疑问处不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是并没有疑问。这时,就不能用问号。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为什么”,但是它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三个短语没有疑问,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10、倒装疑问句中问号不能前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展开全文阅读
      “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

      “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11、选择疑问句中问号不能前置

      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12、冒号后揭示范围要看清

      冒号的揭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句子表面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因此,或将冒号改为逗号,或将诗句后面逗号改为句号,放到引号内。

      13、句中“说”后不全用冒号

      “某某说”出现在一段引语的中间,这个“某某说”之后不能用冒号,而只能用逗号。

      “你瞧,多美啊,” 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这“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因为冒号是用来提示下文的,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冒号中不能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宣布”后面有冒号,“措施”后面又有冒号。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冒号,致使句子脉络不清,两个冒号有一个应改为逗号。

      15、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

      16、省略号后不用“等等”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他看着大地渐渐地从黑夜中醒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显现着越来越绚丽的色彩和磅礴的生命力。

      “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是一组并列列举,省略号就表示“等”,所以省略号和“等”保留其一。

      17、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不能外用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句中贾岛的两句诗是完整的,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18、引文不完整或是一个成分时句末点号不能内用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作用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是,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9、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一般不保留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内容“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是对句子主语“中国猿人”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内句末句号应去掉。

      20、句外括号句末点号不能省去

      句末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如果有标点,可照样不动。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个句子的注释,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应保留,在句末加上句号。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2021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遗失在尘世中的梦——评话剧《雷雨》的美学风格(作品赏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