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84 2021-05-1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优秀学案设计
【文本解读】
本课所选的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阅读时,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语的社会批判意味。
《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自习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批判。
【素养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学习重难点】
分析别里科夫典型形象,理解其所具有的讽刺意义。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工》《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2.相关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便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3.了解卡夫卡的创作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穹顶( ) 偌大( ) 晦气( )
譬如( ) 撂下( ) 黏性( )
思忖( ) 呼啸( ) 踅( )
灼伤( ) 汩汩( ) 强劲( )
佣金( ) 迄今( ) 濒临( )
2.解释词语
①冥顽不化:
②飞短流长:
③不时之需:
展开全文阅读
④食不甘味: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
【思考2】赏析描写手法
1.本文刻画人物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例子加以鉴赏。
2.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
【思考3】分析人物形象
1.试将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生活状况 几方面的变形 人物特征
变形前
变形后
2.概括分析格里高尔形象
【思考4】深度探究
1.简要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2.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何象征意义?
3.结合全文情节,探究《变形记》这篇小说还反映出怎样的主题。
后面的情节是: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4.《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作者没有对这一不可思议的“变形”的原因进行任何解释,读者只能与主人公一道体验他在变成甲虫后的各种感受。那么,请你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呢?格里高尔与甲虫有什么共同点?
5.你觉得“现代人的困境”指的是什么?
【思考5】对比阅读
苦恼
契诃夫
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②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
③“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④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⑤“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⑥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雷撒下来…… 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
⑦“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鬼把你支使到哪儿去啊?靠右走!”
⑧“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⑨一个是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 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 行人刚刚穿过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
⑩“这些家伙真是混蛋!”那个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来撞你,或者故意要扑到马蹄底下去。他们这是互相串通好的。”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 了……
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哀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 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呢,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展开余文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挠了挠头……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我的儿子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问题:本文与教材中《促织》《变形记》两文均设置了“荒诞”情节,请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篇目 “荒诞”情节 艺术效果
《促织》 (1)推动情节,凸显主题
《变形记》 格里高尔变为甲壳虫 象征隐喻,揭示主旨
《苦恼》 (2)(3)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9322;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9323;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9324;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六、素材积累—卡夫卡名句
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4.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阅读的作用同样如此。
5.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6.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7.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穹顶(qiónɡ) 偌大(ruò) 晦气(huì)
譬如(pì) 撂下(liào) 黏性(nián)
思忖(cǔn) 呼啸(xiào) 踅(xué)
灼伤(zhuó) 汩汩(ɡǔ) 强劲(jìnɡ)
佣金(yònɡ) 迄今(qì) 濒临(bīn)
2.解释词语
①冥顽不化:形容人非常顽固,不通情达理。
②飞短流长:指造谣生事,搬弄是非。飞、流:散布。短、长:是非、善恶。
③不时之需: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
④食不甘味:吃饭也吃不出美味来。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都分辨不出味道来。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发现自己变形为甲虫;
第2~5段,变形为甲虫的心情和原因;
第6段,艰难的开门过程;
第7段,恳请秘书主任美言;
第8段,追赶秘书主任,却被父亲赶回房间。
第二部分:第9段,从沉睡中醒来;
10~12段,关心父亲的债务、妹妹的前途、家里的琐事;
13~15段,家人对格里高尔变得厌恶、嫌弃。
展开余文
【思考2】赏析描写手法
1.明确 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在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方面最成功的地方。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如:主人公变成甲虫前的心理描写。“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眼下希望还没有完全放弃,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不过,现在我得起床了,要赶五点的火车呢。”表现了他对工作的不满,可又不得不为了家庭而奔波的心理。
2.明确 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思考3】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
生活状况 几方面的变形 人物特征
变形前 生活沉重、工作艰辛、拼命还债、养活全家 ①生理变形:格里高尔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臭虫。
②心理变形:格里高尔是家和公司的挣钱机器,他个人的内心无人关心,他无比渴望摆脱沉重的生活。
③人际关系变形:变成臭虫以后,跟社会、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让格里高尔得以看到人际关系最阴暗的一面。 善良忠厚 孤独无助
有责任感 痛苦绝望
变形后 活动艰难、无人理解、满身创痛、亲人厌弃
2.明确 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浓厚爱意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思考4】深度探究
1.明确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生活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1)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2)家庭——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3)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2.明确 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格里高尔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卑贱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3.明确 作者通过对格里高尔异变前后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性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后的亲人之间的无情和冷酷。在人遭遇灾难后,亲情漠然,更让人绝望,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4.明确 (1)通过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这只甲虫身躯特别宽大,有着坚硬的外壳,行动困难,不会飞翔,有着在墙壁和天花板上交错爬行的习惯。这些特性与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现实命运相符合。
(2)格里高尔与甲虫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都是负重的。甲虫扁圆的身体象征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受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所累而被压扁,硬壳更是“负重”的一种象征。为了还清父母的欠债,格里高尔谨小慎微地工作。他所做的一切除了负担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外,还要为妹妹筹集高额的学费,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在睡梦中都深感焦虑。甲虫背负硬壳爬行的形象,正是格里高尔肩负工作家庭双重压力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②都很孤独。甲虫喜好孤独的生活,很少能在同一窝里有两三只住在一起。格里高尔也是孤独的,作为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长年在外奔波,而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他与家人无暇也不愿意进行感情交流。
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人类眼中,甲虫是无足轻重、可任意欺凌杀害的低等动物,这些特征暗合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身为小职员的格里高尔社会地位低微,在公司常受到上司的欺辱,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当他变形为一只甲虫,从家庭的经济支柱变为寄生物时,他曾经“培养”的寄生性家人却不能容忍他成为寄生者,无情地否定了他的存在价值。
④都无归属感。变形后的格里高尔在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上与甲虫无异,但却不能飞行。变形为甲虫的格里高尔不再是人,但他又保留了人的思维、情感和心理,心理上是不可能认同自己的变形的;而他又算不上完整的甲虫,他虽然在形体上与甲虫没有太多差异,但没有翅膀不能飞行就无法称其为真正的甲虫。所以,无论在人的世界还是在甲虫世界,格里高尔都得不到认同与被认同,无处可归。
5.明确 孤立绝望
①心理壁垒、怯懦逃避,孤独感;
②工作压力、生活重负,压抑感;
③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陌生感;
④艰难无助、焦虑痛苦,放逐感。
【思考5】明确 (1)成名儿子魂化促织 (2)瘦马倾听姚纳倾诉(3)对比反衬,深化主旨
四、明确 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变形记(节选)》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自主学习探究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