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739 2021-06-13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1年新高考卷Ⅰ作文强者与弱者点评及审题
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回首来径
2021年“八省联考”作文原题:
1950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 290 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 7 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 30 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 多架战斗机。两年零 9 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年高考作文关注方向一览表
试题 命题 关注方向 行文关键词 文体要求
全国Ⅰ 材料:文化典故类
(读书会发言)感受历史
对照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 感触最深 发言稿
全国Ⅱ 材料:言论类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兼爱
家国认同文化自信
命运共同体 青年
同一世界
共创未来 演讲稿
全国Ⅲ 材料:生活现象类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自我发现
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审视自我
人生意义 书信
全国新高考Ⅰ 材料:社会热点类
(疫情里的距离与联系)抗击疫情
中国精神
社会责任 疫情
距离
联系 文体不限
全国新高考Ⅱ 材料:生活现象类
(带你走近------)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家乡建设审美鉴赏 记忆与情感
难忘的故事
特殊的意义 主持词
北京卷 1、材料:社会热点类(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
2、命题:一条信息 科技发展
时代风貌
家国认同
信息意识 每一颗
共同
辨别真伪 议论文/记叙文
上海卷 材料:生活现象类
(转折)事务发展
价值判断
问题解决 重要转折
事务发展过程 文体不限
天津卷 材料:生活现象类
(中国面孔)家国情怀
青年担当
守望相助 中国面孔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浙江卷 材料:生活现象类
(落差或错位)自我发展
生活境遇
个人、家庭、社会 人生坐标
别样角色
落差与错位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展开全文阅读
江苏卷 材料:生活现象类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智能互联网时代
价值取向
信息获取
同类信息
个人成长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认真解读新课改以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2016年后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扫作文命题的趋势,可以视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时代到来。2018年全国卷的3道作文题目,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呈现出彰显大国精神、关注社会发展、注重考生思维的基本特征,重在引导考生通过真实的人生体验来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2019年的9道作文题再次发生变革,呈现出限制性和开放性相对平衡下的多元思维,命题注重作文的情景化和现场感。2020年高考10套作文题主要通过新材料的命题与应用性文体相结合的模式,让考生将个人在集体、社会中所面对的问题和思考表达出来,命题紧贴时代精神,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事件。2020年高考作文题虽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但在审题立意方面限制性少了许多。如全国卷Ⅰ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读书会的发言稿,可任选一个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可写性较强,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另外,2018年以来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如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素材被选入了半个月后的北京卷中。
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命题“守正创新”,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当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是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基调是“尊重劳动,倡导劳动”,只有做到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如何对待不同的劳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仅仅是一味地唱赞歌、喊口号,才能体现考生的理性思考,凸显文章的深刻性。
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体育”话题在“千呼万唤”中终于来了。很多老师看到这个作文题会雀跃,在关注现实大行其道、强调“五育并举”的备考背景下真的猜中命题了。但是细细阅读材料你会发现,新高考1卷是从毛主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切入,不是单纯地论“体育”,充满思辨色彩,指出“强”与“弱”的转变。单从体育之效的层面可以写体育固本,体育强身,体育健志,体育强国。然而“体”字应该有喻意,不仅仅指体育这个表面意,而是富含思辨性,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我们可以广泛联系到时政层面。所以这个题目可不光是考“体育”的,是让考生发挥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储备,把家国情怀和民族发展体现出来。直接就事论事的谈体育健身的应该不是最佳立意。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这个材料里包含了两种涵义:第一是“生而强者不可自喜”。讲的是强者不可肆其强的道理。第二是“生而弱者不可自悲”。讲的是强弱之分本无常势常形,只在相对二字。透过这两个观点,我们能看出毛主席这里所指的强弱,不仅仅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个作文题主要是要学生对这个强弱互相转化的道理进行理解和引申。比如可以写袁隆平和钟南山院士热爱体育活动,既可以增强自身体魄,又能更好的展现家国情怀,为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事业奋斗。从思辨的角度看矛盾是互相转化的,具体应思考的是转化的条件,去做,努力去做。再比如我们通过联想契合2025科技发展战略,某国卡脖子,中国科技需自主发展自强自立,由弱变强,国家才能变得更强大。
陈独秀提出当代中国的新青年该有六个标准: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毛泽东提议应该再加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作文考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由此辐射开去,人无法选择出身,有人生来弱小,有人生来强悍,但是人可以选择活法,不同的活法可以改变现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经历由弱到强,弱可以诱使人以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强。比如一个人天天跑十公里的人对此深有体会,从最初的几十米到现在每天十公里,从最初的八九分钟一公里到现在的五分配速。都是从弱开始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克服了那个疲倦期,经历了那个沉潜期,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拥有了该有的实力,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作文命题遵循了“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更加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强大”规律,特别强调逻辑思辨。从体育之效谈起背后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站在新百年节点,强调青年奋斗者的责任与担当。这篇作文命题因人见事,由事及人,实则是将学生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事例和材料延伸到了个性、人生、社会、文明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责任和使命。在提供宏大视野的同时,也提供了若干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材料、构思作文。
“回首所来径”,近三年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着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依托高考语文的学科特点,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巧妙设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作文命题之中。
审题立意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遵循思维规律,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2021年新高考作文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在思辨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孩子们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的分值,启动高考体育的评价和计分研究;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然而细究命题意图,体育是话题之引,灵魂在强弱之辨,深层次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生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立意。
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我们看材料的“思维对译”。材料属于整体型单一型,有半文言色彩,共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起,是题目的背景,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体育研究”“体育之效”。材料的第二个层次是“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任何事物也是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告诉我们强与弱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后天的行为是“滥用其强”还是“勤自锻炼”。材料的第三个层次是“因此”之后的看法“不必自喜”“不必自悲”。对于生而弱者,要坚信“天之诱我以至于强”只要给自己插上最硬的鳞片,那就是奋斗。阅读材料要做到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和治事理念。
展开余文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体育之“体”何尝不是谈强国之体。
从身体和体育锻炼入手,联系到社会热词“躺平”,青年不能“躺平”,自强奋斗也不是“内卷”。强者“躺平”会变弱,弱者自强会变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青少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立大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提高修养,掌握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青年一代,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历程,必须时刻保持一个奋斗者的姿态去开拓自己人生美好的未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才是出彩的人生。所有青年都积极向上,以奋斗的姿态去努力,国家必将也呈现出向上的姿态与激情,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1、重视体育,强身健体,担当责任,青年强国,才能强国
2、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
3、当代青年应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4、我命由我不由天,党和国家的強大过程亦是如此
5、努力奋斗目标可达:柔以致刚,弱以致强,勤以致远,
6、弱者勤练,会成强者。不就是我国从弱国到盛世的过程吗
7、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不囿于先天因素客观因素
8、勤奋与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燃文化塑造青年;奋斗者风骨铮铮
9、体魄强弱可以改变,精神强弱也可以改变,强者不倚强松懈,弱者不顾影自怜。
10、奋斗不是“内卷”,吾辈自强拒绝“躺平”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从体育切入谈个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强弱转化,也就是体育之“效”,只谈体育和完全不谈体育都有失偏颇,可实现强弱转化的方法不止于体育,智育也可,然而,命题者要考生思辨的是“体育之效”,而非“智育之效”,或者其他,所以,强弱之辨应立于体育的层面,而非泛泛而谈。
备考建议
1. 坚持情境写作的备考方向。继续强化写作的情境、任务意识,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完成思维对译,细化任务指令,全面完成写作要求。无论写作类型有怎样的变化,都应该在题干的材料要求范围内,挖掘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任务,将之分解为多个维度,如具体情境、写作身份对象、内容要求、文体要求等,提高写作任务的完成度。
2、 重点关注材料作文,材料可以花样翻新,也可回归传统,但仍需紧盯社会热点背后的故事。考场作文有它的限制性,在这一态势下,材料作文以其灵活的形式,广泛的取材范围,以及多方面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的优点,迅速赢得了先机,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考生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找准材料的最佳立意,注意议论的结构,材料是旧材料,但也要注意例证的新鲜度。
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会走偏,不妨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作文材料,分清层次,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提炼出关键词;
第二步,总结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
第三步,“我”的观点与见解;
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契合材料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关注各类热点问题,能够阐述自我看法,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要关注新闻的纵向发展,也要关注其横向联系,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分析社会热点背后的故事。
3.继续强化思维训练,在作文题目材料的深入分析上下功夫。如今作文设题往往具有真实性、矛盾性、思辨性的特点,要想文章写得漂亮,除了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之外,还需能够针对问题,鞭辟入里,彰显观点。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在发展等级上创造更多的亮点。
4.阅读,仍是提升高考写作水平的重要法宝。新课改、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备考,必然要打上两者的印记。如新课标中的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专题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等语文学习方式,也可以适当地介入高考复习备考,尤其是写作备考。高考试卷不仅是选人的载体,还是育人的途径,其“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备考素材必然要关注这一功用。训练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自觉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增强“四个自信”。要在提升学生的时空格局、家国情怀,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书生意气”上下功夫。
未来趋势
站在时代高处眺望未来,怀着家国深情面向世界,在大我和大国之间——理想与信念怎么考?高考为国选材,教育立德树人,语文以文化人,这就是根本的导向,这样的分析是基于教育的功能、高考的任务和语文的学科特征进行的。随着时代的脉动和变化,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会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高考作文都是“自我与国家的第一次正式相遇,是个人对时代的第一次正式回应,是过去向未来的第一次正式交托”。既然是为国选材,高考就是“我”和国家之间的一个故事,“我”在赴一个和国家之间的约定。未来高考作文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情境设置空间将更广阔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状况
高考作文写作也离不开情境——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小陈举报违纪父亲”,2020 年全国Ⅱ卷“新冠肺炎疫情”等作文题,都规定了具体情境。从情境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作文题的命题意图。未来的高考作文力求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的导向不变,情境设置上纵通古今,横贯内外,兼容时空,更具有丰富的联想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应对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在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下命题凸现理性认知和人文色彩
只有吃透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核心要求,才能应对充满变数的新高考。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考生要开阔视野,主动积累各方面素材和知识,通过梳理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要注重培养思维,学会从多个维度理解事物,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多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接触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在选材的典型性、话题的开放性、思维的辩证性、题型的防套性和指令的巧妙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力的探索,重点突出,导向鲜明,因而,在作文复习备考问题上,要求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一: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关注“人”本身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强调“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这一趋势非常明显,比如2018 年上海卷“需要与被需要”,2019 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 年全国Ⅲ卷“为自己画像”等。因而,考生要充分重视生活,关注“人”本身的主题备考。
二:关注科技,思考未来,引导个性化、创新性思维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未来更是与科技息息相关,无论是出于主人翁意识,还是作文备考的角度,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去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可见,社会进步下,科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人工智能”“星际探索”这类话题比较常见。科技和未来等话题是当下考生要去了解和熟悉的。
三:回归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思维品质提升综合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只有继承和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才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影响力。所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每个青年的使命,也理所应当成为高考关注的命题点。习总书记多次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从自己民族的文化汲取充沛力量,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沉稳从容。高考命题多次体现“回归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比如在 2020 年的全国Ⅱ卷作文中,墨子的名言,王昌龄的古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及“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熟语,都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考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国际视野,继而深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感受青年人的担当。
四:铭记历史,培育家国情怀,应和时代精神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高考对此格外关注。例如2018 年全国Ⅰ卷“与中国一路同行、成长”,2019 年全国Ⅱ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等。意在激起学生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既体现生活广度,又具有生命高度。
展开余文
需要强调的是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材料备考固然比较好操作,但却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主题备考和思维备考,加上语文学科学习需要习得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备考中我们注意思维模式的建构,参考下图比较直观——
想起2020年度上海的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你可以写巧克力的甜,可以写情意的甜,更可以写理想信念的甜、责任与担当的甜、奋斗与创造的甜,这种甜,是真理的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特别讲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知津探写
片断一
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30多年前,中国女排创下世界大赛“五连冠”的壮举,在国门初开的那个时代,女排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缩影,也激励着一代国人发愤图强、锐意进取,不断谱写时代壮歌。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步前进。当此之时,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强大,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争先的顽强拼搏精神,永远是振奋民族自信心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第一次出去比赛,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都哭了。因为他们发现,别的国家已经有冰箱、彩电,很先进,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当时他心里就憋了一口气,觉得我们国家落后人家太多,一定要迎头赶上来。对于女排也是,我们的科技和设备都远远落后于人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拼了命地去练习。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这么需要一个世界冠军?
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经济、科技发展都相当缓慢,正准备打开国门探索世界,却遭遇了四面八方的质疑,而中国女排拿下了世界冠军打消了所有人的质疑。当时万人空巷,大家都搬着凳子坐在街上看女排的比赛,直到看到我们夺冠之后,大家都忍不住鼓掌,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甚至有很多青年都打着火把跑上街,燃起烟花庆祝这场胜利。现在的我们,国富民强,高楼大厦耸立,体会不了这种愉悦,但是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国力衰弱,落后太多,你根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那个年代,只要是中国女排比赛就一定是万人空巷地观看比赛,因为女排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块敲门砖,女排精神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血性。说到底,女排精神之所以为女排精神,最根本的正是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要赢得光明磊落,就算输也永不放弃、超越自我,打出中国人的精气神来。
片断二
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教练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从个人看,有机会、有舞台,但也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收获梦想;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维艰,中流击水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振奋意志。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无论我们怎样改变,那种理想主义不能丢,那种创造历史的精气神不能变。正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精神、弘扬这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宝贵的“精神力”,才能写下更灿烂的诗篇。
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而得,没有一个冠军无需风雨洗礼,恰如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会“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但是,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未来再远、梦想再大,也终将抵达。
片断三
郎平说:“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竞技体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实力说话的。过硬的技术背后,是女排姑娘们汗与泪的付出。上个世纪70年代,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材,甚至连个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为了练习扣球,郎平每天早、中、晚都要各扣300次,练到最后常常手臂僵硬,双手都失去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的苦训,才成就了后来的“铁榔头”。没有像样的排球馆,就在用竹子搭起的“竹棚”里练,哪怕浑身被沙土、木刺扎得鲜血淋漓。没有成熟的技术走捷径,就笨鸟先飞玩命练,今天累虚脱倒下了,明天依然要拍拍身上的土,爬起来继续摸爬滚打。过硬的技术就是这么来的,战胜对手的底气也是这么来的。
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坚持着,近40年来,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支球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纵然今天的中国早已无需用更多金牌去证明自己的强大,但正因此,我们才更要去理解、去体悟、去唤起那贯穿于“女排精神”当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分一分去拼”,这是时代和国人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有了这股子精气神,梦想再大,未来再远,也终将抵达。
片断四
传承强者精神,永续灿烂辉煌。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到1949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我们变成了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到2050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是每一个国民热切期盼的,因此我们坚决不能再做回奴隶,而应传承英雄精神,永续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钱包鼓起来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么?皆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对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英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还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从苦心孤诣、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从春风化雨、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到摩顶放踵、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
鞠躬尽瘁的好书记沈浩,在小岗村十数载的工作中,心中有责、敢于担当,冲锋在前、燃烧自己,用生命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无愧于天地的良知。不忘初心、扎实工作的县委书记廖俊波,面对政和县全省经济倒数第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困难现状,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不惧艰难、敢于创新,清正廉洁、履职尽责,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求。黄大年脚踏实地、严谨务实,锐意进取、精益求精,身患重病仍坚持为了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呕心沥血,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又是胸怀国家利益的奉献家。不论我们如何富强,也永远不要改变国歌中的这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不论我们如何艰难,也永远要记住国际歌中的这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做奴隶的历史不堪回首,我们青年人正逢其时。生逢伟大时代的我们要以奋斗者为榜样,以自强精神为指引,不负青春,无愧时代,永续灿烂辉煌。
片断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被称为“太行新愚公”。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孙家栋被称为“卫星之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团队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2004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有人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们 是时代的中流砥柱。为国请命者,为时代脊梁。国者如树,枝入苍穹,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为国请命者最好的注脚。
有多少人为中国富强奔走呼号、尽心竭力:孙家栋古稀之年仍赴太岳重担,于敏刻苦攻关只为国家能有氢弹,袁隆平终日在田间只为国人温饱……有了他们,中国才有了众多在轨卫星,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有了现在的富强。国者如舟,行稳致远,化作春风助远航,是为国请命者最好的诠释。
中国能在当今政治舞台上占有分量,能在国际对话中举足轻重,何尝不是依赖一个又一个的为国请命者呢?他们为国请命,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以求中国在变强的途中行稳致远。你我如叶如风,当学为国请命者,为青春涂上“中国强”底色。
片断六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华民族从站在这片土地上起,就有了无数勇担当的时代脊梁,他们站出来,斗黄河战猛兽,抵异族卫家园,这种勇担当的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你听,“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你看,秋瑾千金换宝刀,给被压迫已久的中国妇女打开了新的大门;蔡元培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种强大,历经时代的风雨。倒海翻江卷巨浪,不怕江花不满枝。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一直生机勃发: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她的特区经济建设独树一帜、节节开花,她的复兴号飞驰,她的辽宁号巍峨,她的长征号穿云而过,她的嫦娥号带着月亮的祝福返回,她的孩子不再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她满含微笑鼓励她的孩子大胆追寻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为什么?因为这片土地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强者!而无论哪个时代的强者,都学着前辈的模样,站出来勇担当!
侯晓旭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1年新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1年新高考卷Ⅱ作文(1)“写人与做人”点评及审题
下一篇:
2021年高考天津卷作文“纪念日”点评及审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