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082  2021-07-1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雪莱《致云雀》优质课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主题,鉴赏诗歌的象征意义。

      2、理解诗歌的内容,探究诗歌的艺术构思。

      二、核心素养

      1.了解雪菜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以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诗歌中云雀的形象的意义。

      2、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四、导学基础知识

      一、题目解读

      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是听到云雀的叫声有感而作。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五、诵读全文

      1.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提示: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3、诗人为什么要写云雀,主旨是什么?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六、导读理解

      第一节: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他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第二节:写出了云雀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三、四节: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

      这侧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五、六、七节:诗人以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诗人在第五、六、七节中,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第八节: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展开全文阅读
      第九节:诗人自况,“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

      在这节诗中,诗人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

      第十节:写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不露形影。

      接着,他又比之为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都像隐居深闺的少女一样,不露形影。体现了雪莱所说,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

      第十一节:写玫瑰在绿叶呵护下生发出芳菲与香甜却便宜了鲁莽的飞贼。

      玫瑰在绿叶荫蔽下,绿叶遭受到热风的摧残,却呵护着玫瑰生发出醉人的芳菲与香甜,该享受着芳菲与香甜的人没有享受到,却招引了鲁莽的飞贼沉醉。

      第十二节:在更高的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诗人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的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第十三节:雨后苏醒了的花蕾虽然明朗、欢悦,但还没有云雀歌声的美妙。

      诗人先浓墨重彩描写雨后的花蕾明朗、欢悦,然后在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写雨后的花蕾明朗、欢悦,“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第十四节:诗人赞颂云雀的歌声是神圣的极乐音流。

      这节诗中的“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第十五节:诗人认为,世界上许多有名的歌声,都没有云雀的歌声那般美妙动听。

      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十六节:云雀的歌声有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那烦恼的阴影,从来/ 近不得你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诗人认为,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第十七节: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不惧死亡,应该造福人类,创造生命的价值。

      雪莱在第十七节谈到了死亡。人总认为一切生灵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生命。而雪莱认为,在参透了生死真谛之后,便可达到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的坦荡境地。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造福人类,这是生命的价值。而高尚的灵魂永生不死,只会回归到他所来自的本源而和“宇宙精神”合一,那时,死去的将是死亡。这种理解,也正是雪莱虽时刻预感死亡临近而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

      第十八节:我们最美的音乐,往往也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本节至二十节,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特征: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但也揭示了某种真理:“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读到此处,生活现实中的人们,会不禁产生共鸣。我们最美的音乐,往往也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第十九节:诗人感叹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近于云雀的欢愉。

      云雀的歌声尽管美妙动听,但人类是生活环境毕竟不是云雀的世界。“是/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会/抛洒任何一滴眼泪/我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第二十节: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艺术作品美妙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

      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 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i 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第二十一节: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七、巩固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賜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颐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李白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得到任用,被“踢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他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曰边。”李白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蹯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 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太阳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李白增强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际遇,固然增加了李白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出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祥,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参考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与《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情感状态的差异。(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答案:李白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浪漫主义诗人,极具才情而又具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在《行路难》的最后,也 有“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充分展现自我力量的愿望,然而,在现实中,诗人用大量的篇幅抒写行路之难,发挥自我之难,通篇感受到被压抑的气氛。这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 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充满吞噬一切的力量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优质课学案
下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致云雀》优秀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