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98 2021-07-1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琵琶行》作为叙事抒情诗名篇,抒情备受重视,而叙事常常被忽视。
2、序、诗内容的基本重合恰好为比较阅读提供了条件。
教学目标:通过序、诗比较阅读,发现与理解《琵琶行》序、诗的叙事特点。
教学准备:请学生完成脉络填空任务。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此前学习《琵琶行》,学生关注的是音乐描写。其实,作为叙事经典,其叙事特点同样值得关注。如何探讨叙事特点呢?这篇作品包含序和诗两部分,内容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中求异。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序、诗比较阅读,理解《琵琶行》序、诗的叙事特点。需要追问的问题是:(1 )二者有什么差异? (2 ) 喜欢何者? (3 ) 为何有异?本节课,我们就讨论这三个问题。
二、辨别差异
有何差异?很明显,二者叙事特点最大的差异是诗歌(详)、序言(略)。显然,这样的解释太笼统。为了能够覆盖全篇,我们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角度,那就是叙事脉络。
学生活动:根据预习作业讨论得出小标题,辨别序言脉络和诗歌脉络的差异。
预设脉络如下:
序的脉络:(左迁司马)一江头送客一闻京都声一(问其身世)一弹奏琵琶一(自叙身世)一感言伤己一赠《琵琶行》
诗的脉络:江头送客一(忽闻琵琶)一(暗问邀见)_ 弹奏琵琶一自诉身世一感言伤己一赠《琵琶行》一(弦急衫湿)
三、品析差异
1.示范引导
再看第(2 ) 个问题:序和诗有不同的脉络,你喜欢哪种写法?
差异选择:弹前弹后说身世——弹后说身世
问题引导:① 从琵琶曲中听出了女子的什么情绪?② 这与身世有关联吗?③ 既然如此,你们喜欢弹奏前透露身世还是弹奏后再点出呢?为什么?
预设:曲中有哀怨、欢乐,皆因其身世浮沉而致。故诗歌弹奏后说,设置悬念;序言弹前说,叙事显得直白。
2 .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以四人左右为一个小组,选定一个差异,思考讨论:序、诗不同的写法,我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困惑,相机点拨。
3 . 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陈述看法,不必拘泥于差异顺序。
教师活动:① 邀请持异议者发声,但也应达成相对一致;② 对学生思考不深人的差异之处予以引导;③ 适当组织诵读活动,体会诗、序的叙事特点;
当补充相关资料。
每一处差异的分析及活动设计如下:
( 1 ) 左迁司马——无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白——悬念。
分析:
序:交代迁谪背景,为下文诗人被瑟琶声及其身世感动做铺垫,叙事直白。
诗:诗人闻琵琶而忘归,且极富耐心地倾听,原因何在?形成悬念。直到作者自述部分才揭晓。
活动设计:教师提示学生参考弹前弹后说身世的事例。
( 2 ) 闻——忽闻
叙事特点关键词:平铺直叙——波折。
分析:
序:平白无奇,平铺直叙。
诗:“醉不成”句乃“死地” “忽闻”句则“回生”,可谓波折陡生。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惊喜之感从何而来,进而理解叙事的波折。
诵读活动:① 目的:通过诵读,体会叙事的波折。② 方式:学生读,师生提意见,改进后再读。③ 要点:A . “醉不成欢”两句慢而弱;B . “忽闻”两句快而强;“忽”是人声字,短促,要极快地读。
( 3 ) 京都声—— 琵琶声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白——悬念。
分析:
序:“京都声”三字点明身份,所以诗人特别留心,叙事直白。
诗:为何“主人忘归客不发”? 直到琵琶女“自诉身世”才澄清,设置悬念。
展开全文阅读
思考讨论:诗人不厌其烦地设三处悬念,为什么?
( 4 ) 无——暗问遨见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接——延宕。
分析:
序:琵琶女直接出现,叙事直截了当。
诗:“暗问邀见”包含两个延宕:第一个是“欲语迟”;第二个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营造出足够的期待感和悬念感。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沿着学生好奇的感受或琵琶女形象的矜持,展开追问,从而指向两处延宕。
诵读活动:① 目的:通过诵读,体会叙事的延宕。② 方式:学生读,师生提意见,改进后再读。③ 要点:A 两个延宕之处,(“欲语”和“迟”之间、“始出来”和“犹抱琵琶”之间,停顿,带来延迟之感;B . “移船相近”,七个动作,可见行动之迅速,诗人之急切,快读以反衬延宕。
( 5 )无——弦急衫湿
叙事特点关键词:平淡——高潮处结尾。
分析:
序:小序结尾交代诗歌创作缘由,叙事平淡。
诗:此段之前,只有诗人被琵琶女感染,而本段“弦急”是琵琶女对诗人的回应;“衫湿”又是诗人对琵琶女的回应。完成情感的双向循环,将诗歌推上情感高潮,同时戛然而止。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扣住学生被感动的阅读感受,追问在何处被感动,进而指向诗人与琵琶女的双向感动。
诵读活动:教师以台湾师大王更生先生吟诵调吟诵此段,以强化学生的感受。
叙事特点小结:
通过对“喜欢哪一种”的探讨,发现序、诗不同的叙事特点。显然,诗在叙事艺术上更为精致动人。明人郝敬以“曲折婉转”四字评价《琵琶行》的叙事艺术。
四、探寻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 为什么序、诗在叙事特点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或者可否让序言五彩缤纷,诗歌朴素直白呢)?② 依据是什么?③孤证不立,能否提供更多例证?
预设:① 序言和诗歌的文体功能不同,序言为诗歌交代概括背景缘由,不需要太丰富的变化;诗歌则需要动人,所以更富艺术性。② 例如篇幅简短属于故事梗概,开篇有贬谪背景,篇末结束在《琵琶行》诗的诞生。③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孔雀东南飞》序。
教师提供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作为佐证。
五、思维整合
1. 思维小结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与理解《琵琶行》的叙事特点。我们清晰地梳理脉络、细心地比较差异,耐心地品味感受,审慎地思辨原因,理解了《琵琶行》迷人的叙事艺术。因此,可以用八个字总结今天的读诗经验:细心比较,审慎思辨。
2 . 思维反省
在刚才的比较中,“叙事脉络”小标题作为依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一个真正的思辨者应当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保持足够的监控和反省。用比较脉络小标题的方式来寻找差异,有没有导致对其他差异的忽视?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① 比较同样被归纳为“感言伤己”的序、诗部分,在何时起迁谪之意这一点上是否一致?② 如何理解此处矛盾? (第二问未必当堂解决,可留作悬念,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预设:① 序:今夜才起迁谪之意;诗:从“终岁”“旦暮” “往往”等时间词看,早有迁谪之意。
② 诗人因言获罪被贬江州,故而借序言以闪烁其词,避免得咎。由此可见诗、序微妙的互动关系。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探寻了《琵琶行》的叙事艺术,并且对具体的比较方式做了反省。希望我们今后能后在阅读、欣赏诗文时,多一些审辨式思考,让思维之花绽放。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序比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