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02  2021-09-1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分析刘和珍的思想性格,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了解杂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深入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启发法3.激疑释疑法4.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之魂”,他时刻用深刻的情怀、睿智的眼光来关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逝世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他的一位友人,曾用一副对联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解题

      记念刘和珍君:

      记:相当于“纪念”的“纪”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叙文

      刘和珍: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君:对人的尊称。

      三、初步感知

      (一)作者介绍(练习54页)(点名学生补充)

      ①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②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③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④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⑤散文集:《朝花夕拾》。                                        

      ⑥散文诗集:《野草》。 

      (二)背景介绍(课文注释1)①大沽口事件 ②三一八惨案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展示图片:1.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2.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三)初步感知

      1.掌握生字词  练习55页(开火车形式,再齐读)

      徘徊(pái huái )菲薄(fěi bó)不惮(dàn)  攒射(cuán)     

      长歌当哭(dàng) 喋血(dié) 殒身不恤(yǔn)(xù)

      2.熟语释义:(学生齐读)

      (1)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彻底。

      (2)在天之灵:指人死后升入上界的灵魂。后亦用以称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3)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4)桀骜锋利:凶悍倔强,棱角分明,个性突出

      (5)暂得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同“苟且偷生”

      (6)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展开全文阅读
      (7)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8)欣然前往:心情舒适、非常痛快地接受邀请

      (9)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

      (10)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四、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第一、二节

      (师:知道噩耗之后,作者是马上写出了这篇文章吗?)

      1.在第一部分中有几处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找出,给时间思考,再点名提问,师引导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提醒生做笔记)

      第一次位置: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寓意: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是悲痛。"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我”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的纪念。

      第二次位置: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寓意:“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似人非人的世界”。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

      第三次位置: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寓意: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吧?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三──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2.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

      (1)所住的并非人间

      (2)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出离愤怒、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对敌人:无比愤怒  对烈士:无限崇敬

      3.思考: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爱国青年

      愤:段祺瑞反动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的人生:反动统治的黑暗生活

      淋漓的鲜血:反动统治的残暴行径

      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能勇敢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崇高!(生齐读)

      5.第二节写到了哪两种人?作者对其的态度是怎样的?

      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人民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为幸福的人——敬佩崇敬;

      庸人:

      有是非观,但是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哀伤唤醒。

      (回归生活,感恩先辈。师提问,生踊跃发言)

      你能想起哪些“哀痛者”和“幸福者”?

      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邓稼先——不到35岁投身核事业,消失28年,回家时仅剩一年寿命

      袁隆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一、二)交代写作缘起

      第一节: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第二节: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二)第二部分:第三——五节

      1.找出文中语句,说说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设置倒置性平台:

      (1)师抛出问题:

      读过课文之后,你觉得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记录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或投影上总结出几个。

      A.渴求真理与进步(师示范)B.有斗争精神C.温和善良D.坚毅乐观E.爱国

      (3)分组:同一个大组同样任务,分成小组完成;时间:6分钟

      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了该性格特点的事例并记录在小卡上。(防空)

      (4)最先完成并通过检查的那组可指定各性格特点由哪几小组来回答展示。

      (5)回收各组小卡。

      (6)展示答案,生齐读(落实知识点)

      A.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B.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

      C.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坦然面对偏安

      E.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F.“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总结:渴求真理与进步,有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坚毅乐观、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展开余文
      2.语句品析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和无耻文人的卑劣行径,愤怒层层递进。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拟人。揭示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的原因,即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对偶,这是悲愤的、逆来顺受的沉默;是警告反动者,也是呼唤鼓励后死者。“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进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民族衰亡。

      鲁迅寄希望于另一种“沉默”:

      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怒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

      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这将是超于“言语”之上的真正的爆发,血债要用同物偿还。

      (4)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这些铁的事实,揭露了反动派凶狠残暴的嘴脸,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揭穿了反动政府残杀爱国青年、欺骗人民的本质。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A.“伟大”是谁伟大?“辗转”具体指什么?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辗转”指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

      B.“八国联军”指什么时候的外国侵略者?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曾经入侵中国的外国军队。(27页注释一)

      互文。“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同指“三一八”惨案,这是中外勾结的卑劣行径。

      C.“伟绩”“武功”使用什么修辞?

      “伟绩”“武功”是反动派的自夸,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D.怎样理解“当三个女子……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第二部分(三——五)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派暴行

      第三节:回忆认识过程

      第四节:抒写惊愕义愤

      第五节:叙述遇难经过

      (三)第三部分:第六、七节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

      人类历史          付出巨大的代价            历史只前进一小步

      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                只是一小块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虽然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还有亲人友人的深切哀悼,这也算是对烈士的慰藉了。青山埋忠骨,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烈士的血也就不算白流了。(师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铭记烈士、先辈的意义)

      3.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

      “真的猛士” 是指那些勇毅者。

      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鼓舞人心。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意义。

      4.联系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分析“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悲——愤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

      说:痛惜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不说:悲愤至极,难于言说;不欲敌人快意

      激励: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5. 作者为爱国青年们所悲,但愤于哪几类人?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

      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第三部分(六、七)揭示教训和意义

      第六节:总结经验教训

      第七节:热情讴歌赞颂

      五、写作特点

      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叙述: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议论: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

      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六、句子再析

      1.警句

      (1)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使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指出“沉默”的两条出路:“爆发” 或“灭亡”。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世人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意义,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感奋之情。

      2.反复:为强调某些内容,或表达强烈、缠绵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一种精神,可以使同一词语、句子或整段文字多次重复出现。

      本文多次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写她“微笑”“温和”,作用有二。一是写出刘和珍对同志对师友和蔼可亲的温柔善良的性格;二是反衬杀人者的凶残下劣本质和反动文人的寡廉鲜耻。 

      3.反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文明人”“伟绩”“武功”都是反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

      4.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字数相等的语句,用严密的结构,精练的文字,和谐的音节,互相映衬,给人以凝炼、缜密之感。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排比:

      课文第七部分:概括“三一八”惨案:“一是”揭露当局者的凶残,“一是”痛斥流言家之下劣,“一是”赞扬烈士精神之高贵。语句简练、整齐,气势贯通,概括力强。

      6.引用:

      课文引用了陶渊明《挽歌》的四句话 ,就上下文语气看,鲁迅引用陶渊明诗句的意思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为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展开余文
      7.含蓄:

      有的句子委婉曲折,意思含蓄,需要认真咀嚼。如:第一部分第2节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悲痛万分的心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看似有矛盾,其实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复杂心情。

      8.用词准确精当: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用“浓黑”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七、课文小结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八、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2、4节;

      (二)做对应练习题。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