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50  2021-09-2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包身工》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预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3)了解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4)作者介绍  

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着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5)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展开全文阅读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小结:明线/主线: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情况(记叙)(新闻事实)

暗线/副线: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结局(议论)(背景材料)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脉络思路。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上午四点过一刻起床;四点半之后吃早饭;五点钟上工;生活及劳动条件极其恶劣。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展开余文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第四课时(拓展阅读)

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

“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 

停办南下打工。(6月2日《南方都市报》) 

  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劳累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 

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展开余文
现代版“包身工”何以能上演?

中学课本里,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描写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如今,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的一个黑砖窑里,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包身工》活剧。四十多名来自四川、河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农民工在这里被强迫劳动达数月,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稍有懈怠,就会被监工用铁锹、棍棒毒打。他们中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六十多岁,甚至还有残疾人和智障者。4月下旬,他们被运城警方成功解救,5月初,陆续踏上返乡之路。(据5月15日本报特稿《临猗:砖窑里还有多少“包身工”?》)

  “游戏”与“缺口”触摸下的猎物

  世上大抵可以形成一种现象的,一定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原因,“包身工”这一早已成为历史名词随着时代而消失的特殊现象,之所以能在文明的现代社会复燃则必然有其自身的理由。具体到运城“包身工”这一事件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与社会制度与管理缺口结合下的产物。

  北景乡黑砖窑的老板们追求的是财富,这与当今社会的经济理念相吻合,他们同时将这一理念放大到一种相反的极致:放大到法律的对立面,放大到人性的对立面。他们不可能不懂法,否则为何不敢在阳光下操作罪恶?只是他们的法制意识早已被金钱的欲望所冲洗。同时,身体中仅存的一点点人的自然属性——人性,以及人的社会属性——道德,也被撕扯剥离得片甲不留。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今农民工经济地位的弱势,这为本已丧失人性的黑砖窑老板们提供了弱肉强食的对象。在这一点,我们绝对不可以否认在我国目前社会中,农民工以及用工制度中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有一个最简单不过且看起来也很幼稚的一个设问是:他们为何不去猎取都市白领呢?无非是农民工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太缺乏物质的、法律的、社会的所有保障。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农民工问题是国家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具体事务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一个“缺口”的话,那么下面一个大“缺口”则是现今社会人神之所共嫉的政府部门及部分官员的腐败问题了。曾经倍受关注的河南省辉县市二十多名外地农民工被以300元左右不等的价格卖给黑砖窑的案件中,黑砖窑老板向这些悲惨沦为“包身工”的农民兄弟们咆哮:“逃跑没门,告到哪里也没用,各部门的领导都是我的铁哥们1无独有偶,在这出运城“包身工”活剧中,也有类似的影子:一位不愿说出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许多小砖窑是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与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小砖窑不可能因为有人举报就轻易被‘端掉’”。讲到这里,问题也就露出端倪了,原来大疾在此!

  如果说我们把一些原因归咎于个别政府和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导致许多社会秩序失范,还是在为部分官员找说辞的话,那么这个藏匿在现代“包身工”背后的“黑洞”理由就有些让我们战栗了:原来某些官员的“政绩”是建立在“官窑勾结”的罪恶勾当上的!这些黑砖窑老板不仅“游戏”着目前还尚不成熟的市场规则,更准确地“把脉”现今的官场规则,而这些农民工就成为“游戏”与“缺口”触摸下的猎物,遭受着非人的礼遇。这让我们痛心和汗颜!

  郑彩霞(山西)

  黑中介的猖獗与农民工的权利

  被警方解救出来的农民工,无一例外都是轻信黑中介而被骗到黑砖窑的。警方因此提醒务工人员,打工前一定要提高辨别能力。如此提醒很必要,不过非法中介的猖獗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农民工提高警惕来予以剿灭。黑中介猖獗不仅从一方面说明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此类黑中介对于务工的农民有着不小的诱惑。

  由于身份壁垒的限制,农民工很难获得与市民同样的劳动资格,而真正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劳务市场也少之又少。很多地区虽然设立了对外来人口管理的机构,但主要职责仅仅局限于收费和治安管理,并没有提供就业服务。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农民工往往无法在正规劳务市场找到合适工作,而在正规劳务市场找工作还需要交各种费用,且有可能交了介绍费也找不到工作,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并不愿意去正规的劳务市常而雇用农民工的一般都是小型个体企业,由于本身所从事的行当见不得阳光,再加上出于节省费用的考虑,这些企业显然更青睐于不法黑中介。如此,供需双方也就共同抛开了正规劳务市场,使得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处于更加容易遭受侵犯的境地。

  黑中介的变相繁荣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市场供求,但由于农民工失去了最基本的法律保护,因此其本身就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再加上因职能部门监督不力所导致的黑砖窑日渐猖獗,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最终沦落为“现代版包身工”也就不难理解。要想彻底杜绝此类现象,光靠农民工提高警惕显然远远不够,不仅需要执法部门加大对各类违法黑中介的打击力度,同时也有必要给这些庞大的外出务工人群提供一个合适的“出路”,尽快建立起专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劳务市常由此不仅可以在劳务纠纷发生之时使相关部门有据可查,而且可以在配置劳务市场的同时设立相应的就业培训内容,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当农民工可以更为便利地通过正规劳务市场谋得工作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再轻易委身于不法黑中介,从而也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沦为“现代版包身工”的可能。

  赵志疆(河南)

  “包身工”与被绑架的劳工权益

  沦为“包身工”的是这样一群人:被贫困所迫,基于贫困之上而又陷入“权益贫困”境地,并且在劳资关系中丧失了微弱话语权的农民工;上演“包身工”的是这样一群企业: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法治环境恶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拯救“包身工”的是这样的程序正义:生存边缘上挣扎的个体偶然性求救和新闻媒体的“火眼金睛”……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关注一下白领化的“包身工”(譬如“过劳死”的劳工们),那么,就会发现,在现代劳资关系的博弈里,被绑架的劳工权益并不是一个孤本,而是一种正蔓延开来、值得警惕的社会症结。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此前常常归咎于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庞大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落差,但是,将劳工权益“经济化”的解读本身就是悖逆法律与社会伦理的。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很多人兴奋地以为“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劳工弱势的地位——问题是,这种结论显然不合历史逻辑。人少了,人的权益自然就提高上去了吗?那还要法律干吗?还要公序良俗干吗?复活的“包身工”并非劳工数量的问题,而恰恰是劳工地位与权益的慢性玻

  首先,“包身工”隐语着监管等职能部门对私营企业的变相放任。发现“包身工”现象理论上说是“没有技术难度”的,现实却诡异繁复。其实,任何企业都要与工商、税务、质监、土地、环保等部门“亲密接触”,地方职能部门何以对一线工人生存状况“毫不知情”呢?除了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外,实在找不到别的理由。试想,停留在“民不告,官不究”、“地方GDP第一”等理念里的劳工“娘家人”,在保障劳工基本权益上,有多大的“主动执行力”呢?

  其次,按照我国《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要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问题是,当下的劳资关系中,外资乃至某些国有企业的工会组织都有“角色模糊”、“职能虚化”的危险,独立性与自治性都值得质疑,何况那些点多面广的私营企业呢?劳动者缺乏平等话语权的结果就是法律责任被资方自由裁量,于是上演“包身工”的“违法成本”与“违法收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最后,不能不关注一下我们混乱而无序的“中介市潮,由于低端劳动者知识与法制素养的先天短板,一些唯利是图的“黑中介”便在车站等领域对劳动者的“安全入市”进行非法截流,因此,规范中介市场对于严防“包身工”复活可谓是最立竿见影的一道“安全阀”。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包身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包身工》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包身工》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