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2124  
标签:德育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
刘海辉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四化建设人才。因而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和对劳动的赞美,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等;有的课文则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如《沁园春.长沙》、《我爱这土地》等;有的课文反映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如《祝福》、《孔雀东南飞》等;还有的课文表现了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纪念刘和珍君》、《蜀道难》等。

      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大纲》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指明了路子。语文教学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大纲》精神指导下,在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总结出渗透德育的以下诸法:

      一、导读法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作者由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则是默默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对“儿子苦闷不理解母亲,母亲却默默的关心着儿子,儿子最后理解了母亲,但母亲已远去”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难过、负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这种方法即是所谓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二、诵读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

      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将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例如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 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讨论法

      对课文中提到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认识上有分歧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能集思广益, 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例如在教授《陈奂生上城》一课时,对“中国老百姓身上是否仍然游荡着阿Q的幽灵”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认识到:①改革开放初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尽管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依然贫乏,在农村依然存在着种种陋习,只有克服这些陋习,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四、“随笔”法

      所谓随笔法,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例如学生学习《祝福》一课后,认真写随笔,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爷,不是柳妈,而是万恶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写“随笔”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渗透的方法,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四化建设人才。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语文学科 刘海辉

      作者邮箱: lhh627731@163.com
标签:德育论文 浅析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作文新视点—武侠小说(网友来稿)
下一篇:“别理科夫”过时了吗?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