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37 2021-12-11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之内容充实
【命题趋势】
“内容充实”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体。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将对于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题再现】
一、【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战“疫”中的中国面孔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当我们迈入2020年,都不曾料到,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在这场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战役中,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奋站一线,他们中有医护人员、警察、教师,也有司机、环卫工、志愿者,他们或逆行勇闯疫区,或奋战在阻击疫情最前沿,或履职坚守,或守望相助,一张张平凡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感受到的是中国力量。
或许,口罩蒙住了他们大半张脸,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们的样子;或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身上真诚而独特的“美”,却无法掩盖。
他是一名院士。十七年前站在那里的人,十七年后还在那里。从花甲到耄耋,他依旧义天反顾地冲上这生死未知的战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但面对外界的盛赞,他却轻描淡写:“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如此气度,如此格局,无怪乎他成了全民偶像。因为这张面孔,连没多少文化的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终南山是一座名山,钟南山是一个伟人!”
她是一名医生,柳叶眉下秀气的双眸,坚定中透出清澈的光亮。因为这张面孔,我们记住了一句话:“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
他是一名年轻的九零后志愿者,正月初一从长沙逆行奔赴武汉,一人一车,吃干粮,宿桥底,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他说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他的名字叫郑能量,因为这张面孔,让人们知道:“90后真的长大了!”
她是成都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正月初十,她满载食材,千里逆行来到武汉,用一顿顿可口的饭餐,暖了战役最前线医护人员的胃,也暖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因为这张脸,我们知道了一句话:有一种美叫“雨衣妹妹”,有一种仙叫“刘仙”。
他是一名平凡的货车司机。已过不惑之年,从小没爹没娘的他,在疫情肆虐,江城封闭之际,主动请缨为武汉运送蔬菜。因为这张脸,我们记住了世上最朴素动人的一句话:“没钱可以出力”。
……
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更亲切更诚挚。这一张张面孔展现的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是国家力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疫情终将平息,这场感天泣地的战“疫”,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无数张中国面孔无疑将闪耀成共和国史册上新的光芒。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这份情怀,不会也不该褪色。
受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的触动,新一代青年也将从中接受洗礼,成为一个心智更成熟、精神更丰满、格局更开阔的真正的“人”。或许,再等若干年,待到今天的面孔老去,会有一批新的面孔带着坚定自信,说:“你们曾保护过我们;现在,就由我们来保护你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整体阅读材料可知,本作文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材料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同时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提示语,紧密贴合现实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引导考生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作文可议可叙,角度开放,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注意写作时文体特征要明显。
【参考立意】
(1)中国面孔,凝聚中国精神
(2)新面孔,新希望
展开全文阅读
(3)解读中国面孔,打造中国形象
(4)平凡面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考点详解】
让作文内容充实的途径
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
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我们同学是来到这个有阳光也有暴雨的世界上已经生活十大几个年头的青年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同学,都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积淀,在面对近距离接触生活的作文题时,我们就完全可以觅得作文的材料。如写“尝试”,我们就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有意而为之的事;写“心灵的选择”,我们就想一想,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既可以是确有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要真实就行。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从周末回家选择“独自前行”到理性看待“高三的自主招生”,从龙应台的誓言“在人生的跑到上,有人在五千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里散步,你会害怕自己被淘汰吗?不会的”到徐悲鸿的名句“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都表现了不盲目跟风,要相信自己的主旨。既有事实材料,又联系自身实际,内容真可以说充实。
2011年福建考生《让我们拥有宁静致远的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素得令人动容。……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又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等却在逐渐淡出视野。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此文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与人心浮躁,显示出了作者对时事焦点的关注度。可贵的是,努力透过表象对事件进行反思,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这就使文章时代特征显著,颇有警世意义。
二、从课文、影视和其他书籍里去找具有生命力以及典型性的材料
在古今中外的文、史、哲文献中选取闪耀着真理之光的名人、名言、轶事,用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充实文章的视野。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读过了几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是考场作文材料的后备军。可以借鉴《荷花淀》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和突出个性的语言描写,可以学习《鸿们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可以用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证明人必须有自知之明的观点,等等。这里,必须明告同学们的是,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文,政治、历史、地理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都是作文内容的源头之一。报纸刊物、电影电视等也是我们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书籍报刊中的文章,电影电视里的内容,常常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记叙时可以借鉴,议论时则拿来为己所用。即使电视中的广告词,也每每是写文章时的绝好材料,如“山高人为峰”、“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变出生活好味道”等等。2011年山东考生在《这世界需要你》一文中,开篇关注民生,对“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精心导入,并由此引出“这个世界需要你,担当”的主题。特别是考生善于引用名言以彰显文采。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贝多芬说:“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忧患。”林则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用具有说服力的名言,既使文章凸显文采,又使文章语言凝练深刻。
三、以排比铺陈形式来充实、丰富文章的内容
我们可以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材料,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排比可以使文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可以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人物式排比。山西考生的《追梦无悔》: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弃医从文,从而铸就了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置身千里沃野,潜心研究,从而博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超级女声”李宇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却敢于挑战舞台,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事例式排比。2011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可这世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小舟,挺不过风雨的侵袭而被波涛吞没;总有那么一些山溪,敌不过磐石的阻拦而停止前进;总有那么一些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控诉苍天的无情,让自己浸在漫无边际的痛苦、烦恼和绝望之中。
引言式排比。2006年上海考生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比喻式排比。江西考生的《接受苦难的洗礼》: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让苦难作为火,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抒情式排比。辽宁考生的《肩膀》: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要使文章内容充实,我们还要掌握感悟生活的一些方法。
⒈要用心感受生活
我们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由于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我们感觉上的迟钝和麻木。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平常的人、事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来。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要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所在。如,我们该留心到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我们该留心身边的同学何事皱起了眉头,嘴角是否含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和表情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于同一件事所作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我们留意了,我们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我们将越来越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挖掘,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处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用心感受,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会成为发现美的眼睛。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展开余文
⒉用情感悟生活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文学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呢?是培养一个有情调的人。”写作也是这样。人们内心的情感虽然丰富复杂,但往往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只有多情,外界的事物才能容易触发内在的感情,从而产生某种强烈欲望和激情。如,看到有的同学用水之后,故意不关水龙头,而水龙头的水在“哗哗”地流,就感受到它在强烈地谴责那浪费水资源的学生。看到调皮的孩子拿小刀在树身乱划,流出的树的液体时,我们感受到树痛苦得流泪。冬天进入教室,猛然感到很温暖,就感悟到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会有温暖等等。
要提升我们的情商,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商指的是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情商的修养,把情商看得高于一切。如爱国,朴素,宽容,节俭等。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必行,行必果”的仁人志士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雷锋文化水平不高,雷锋精神却传承50年,成为人生旅途上一支鲜红的路标。“当代雷锋”郭明义的爱心微博,引来“粉丝”上千万。“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其貌丑陋无比,但是他心地善良,受人称道。由此看来,情商大大高于智商。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
⒊用法领悟生活和认识生活
⑴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即由眼前的人、事、景、物联想到其他的人、事、景、物。唐代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由眼前边塞冬天里的万物萧杀、冰天雪地的景象联想到满山遍野梨花盛开的美景。活画了一幅富有鲜明特色,令人陶醉神往的边塞瑰丽壮美的雪景图。
⑵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就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见前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作家史铁生在他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里,他经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看到那里荒芜但充满生机的景象后,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时已顺利地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再如苏轼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个人生规律。这些都是由眼前平常的事物上升到对生命,人生的理性认识。
⑶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我们的生活每天基本上都是往来于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书籍、报刊,从中吸取营养,成为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有大汉冷月,盛唐歌舞,荷马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我们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经过,没见过的可从书见到,没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因此说,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京张铁路作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百年后,京张高铁以每小时350千米驰骋在华北大地上,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速度350每小时千米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
负责建设京张铁路局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曾说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负责建设京张高速铁路的总工程师王洪雨说:“老京张铁路的压力是能不能够建成,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是能不能把它建好。”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一百年前,面对外国列强的狼子野心和“能不能建成”京张铁路的挑战,詹天佑怀着一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心,毅然站出来,咬紧牙关,最终靠中国人自己修成了这条铁路。
一百年后,面对“能不能建好”京张铁路的新时代挑战,京张高速铁路总工程师们继承詹天佑的独立创新精神,成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速度350每小时千米的高速铁路。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铭记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精神传承。迎接挑战,是新时代接班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詹天佑先生说过:“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历史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不被人“卡脖子”。曾经,我们试图依靠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然而一旦两国关系交恶,技术人员一夜撤回,留给我国百废待兴的局面。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对我国严防死守,进行技术封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发愤图强,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追求创新的精神,让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民族复兴。可以说,铭记历史,不忘百年前的教训,继承优秀民族品质,才能让我们更从容自信地迎接新时代挑战。
铭记历史,更要认清现实,迎接当下最大的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意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不时涌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未来,我们该往何处去?无论是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科学家、工程师们追求创新的精神,都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自己走过的路,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正义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唯有认真学习,才能把未来的路看得深,把得准。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更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就这个宏观语境而言,从老京张铁路于艰难处境中迸发的自主创新,到京张高铁面对挑战的从容自若;从“两弹一星”,到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都是优秀品质代代传承的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涉险滩、夺隘口,历尽艰险,闯出一条条新路已是常态。
从历史中寻找给养,砥砺骨子里的战斗勇气和奋斗激情,我们必能走好走稳民族复兴这关键一程。
【审题】
先看材料,分别由京张铁路的前世今生组成,有事例材料,百年前的京张铁路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百年后的京张铁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速度350每小时千米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历史的辉煌让我们铭记,而新时代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作出新的成果。
也有引语材料,如詹天佑的话语“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他之所以能够建成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让外国人也不得不服气,乃是出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忠诚,付出了无数心血,敢于作出创新的设计,解决当时面临的难题。而京张高速铁路的总工程师说“压力是能不能够建成,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是能不能把它建好”,则扣住征文主题“迎接挑战”,我们只有铭记历史,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创新精神,并在新的挑战下漂亮地完成任务。
任务要求一要以“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主题写征文,二是“结合上述材料”,考生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应该紧扣这个中心,可以表达“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共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愿望,同时深入思考如下问题:历史为什么值得铭记?这段历史你有多少了解?为什么要以此精神来迎接挑战?当今世界有哪些重大挑战?历史和挑战之间的关系如何?校团委代表的是青年一代,青年一代更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无论有何立意,一定要紧扣材料,有条理地阐述。
【参考立意】
(1)爱国主义永流传。
(2)秉承历史精神,迎接时代挑战
(3)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4)迎接当下和未来的挑战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
(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模拟提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面对西方媒体的不怀好意,赵立坚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作为中国外交的形象代表,赵立坚的刚性语言圈粉无数。
习主席说:“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周海中说:“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活离不开语言,中国的语言发展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魅力十足,你在生活中对“中国语言”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领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余文
【参考例文】
莫让汉语染上尘
“美”是什么?是一件珠光绸缎的华裳,还是那光景旖旎的椰树海滩,抑或是略施脂粉的俊俏容颜?说到美,你或许会想到很多,它似乎没有一个绝对的适用范围,可如果有人问你:“汉语美吗?”你或许会一时愣住,疑惑的思索一番。
在我看来,美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本身散发的外在美感,另一种是事物内在的丰盈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汉语,是两者兼之。
汉语的外在美体现在它古朴端庄的方块字上,其内在的丰富体现在别致细腻的表达上。同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语式、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吞声踌躇不敢言”是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愁,“剪不断、理还乱”更是一番愁。同为“愁”,描摹方式却有具体与抽象之分,表达的愁绪也有浓有淡,带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可就是这样富有魅力的汉语,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下,也遭遇了不少冷眼。
有人爱汉语的源远流长,可也有人嫌他落后迂陈;有人钦佩它的博大精深,却有人说它冗杂繁琐;有人沉醉探寻中华文化之中,却有人痴迷于追求洋文化。
或许,对汉语不屑一顾的人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汉语是老了点,融入了五千年文明的骨髓,在其灵魂深处已打下岁月的烙印。它出现得太早,以致我们至今都难以捉摸透那龟甲上的古老字符,它使用得太早,以致我们如今读起“知乎者也”的表达,总觉得有些绕口。可也正是年代的悠久又为其注入了另一种沉淀感,使得它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历久弥新。
寻找汉语的美,要求我们不断挖掘、不断探索。它美得并非赤裸肤浅,而是需要我们带着思考沉潜其中,细细品味,需要我们轻声吟诵,感受每个平仄字音的音调变化。或许我们始终无法掌握透这样一门语言,也无法记住每个方块字的读音释义,但我们必须学会去热爱它、欣赏它,因为汉语是我们文化的根。只有带着这样的一份敬畏之心了解汉语,才能透过它去感悟历史的变迁,新时代的脉搏。
当我们还在对传统文化颇感头疼时,世界各地都有了热闹且别具特色的唐人街;当我们还在回避古代的经典文化时,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救援物资正向我们驶来;当我们还在朋友圈用外文记录心情时,汉语已在去年被纳入了俄罗斯最重要的国考;当我们还热衷于练习小语种时,我国外交官正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汉语,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不会因时代的前进而停住步伐,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固步自封。它不仅是美的,更是灵动的,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正被赋予更多的新时代元素,越发活力!
既然汉语是美的,那就别把它落在一边,别让它染上了尘,好好拾起它,让它与时代齐行!
【审题】
本题一共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面对西方媒体,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面对不怀好意的西方媒体,展现出汉语刚强的锋芒。第二则材料是习主席的话语,表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第三则材料则强调“母语”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三则材料之间颇有关联,一是要领会汉语之美,亦柔亦刚;二是要明白传播汉语在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和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要认识到汉语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即我们绝不能忽视汉语,要尽量继承、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性。
第四段先提到“中国的语言发展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魅力十足”,我们要注意到,汉语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改进的,这就对任务要求“在生活中对‘中国语言’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领悟”有所提示,我们不能只沉溺于单纯的“汉语之美”中,更要看到汉语的现状,无论是汉语在国民中的掌握程度,还是汉语在教育中的地位,或者汉语在日常应用中出现的新的演变现象,都可以成为思考的中心;关于“领悟”则可以持开放式态度,如对汉语教育地位的质疑,对“污染”汉语现象的批判,或者对近期以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赞赏,对国外“汉语热”的振奋与思考等,均能立意。
【参考立意】
(1)与时俱进是中国语言生机勃勃的缘由。
(2)重视汉语教学,让母语深入灵魂。
(3)汉语需要发展,但不应被“污染”。
(4)以汉语之美传播中华文化。
(5)刚柔并济,汉语里蕴藏哲学。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为天下先”的主题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畅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敢为天下先,真青年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敢为天下先,真青年”。
青年,如果你是一名顾客,你一定想见识最新产品;如果你是一位观众,你一定想欣赏最新剧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运动员,你一定想尝试一套新动作。对于,热爱写作激情满怀的你,一定想用独出心裁、不落窠臼的写作思路去书写只属于“我”的人生作品,这不是标新立异,这叫独具匠心,另辟蹊径。
求新,是人类的本能,不同,是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去创新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创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历史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中走过,从中华的四大发明中走过。从牛顿的三大定律中走过,从克隆绵羊“多利”中走过。一串串创新的成果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我们的老祖先没有敢第一次捡起石块和树枝,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文明吗?
为什么要创新?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于是我们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然而创新也是不易的。每一个新事物要得到人们的理解、肯定与支持,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90年代初期,内地开始出现了咨询顾问业,个人办的“点子公司”、“调查公司”应运而生,但许多人笑他们是不务正业,是骗钱的小混混,时至今日,咨询顾问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再没有人把他们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创业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语吓倒。倘若他们没有敢于坚持的勇气,能有今天的业绩吗?当然不。
因此我们要说,作为时代青年要敢不同,在创新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重要的。固然,不同,也需要青年们卓越的想象力,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静的头脑,但王二麻子敢举第一面大旗,我们首先要为他喝彩,于是面对从未有人穿越,而今终于被抛在身后的大西洋,哥伦布能感慨地说:我敢做了,去做了,终于做到了。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感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青年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青年运动员,去做新的腾越吧!我们,作为时代新青年,要敢不同,若是,即便遭遇了失败,大家也将为你喝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审题】
分析任务
共性任务: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个性任务: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为天下先”的主题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畅谈你的感受与思考。“新青年,敢为天下先”是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本次写作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敢为天下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敢”,敢于摆脱旧思想,敢于承担新使命,敢为人先,敢立潮头;二是“天下先”,不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有责任,有个性。
分析材料
三则材料的主体内容,为跨越一百多年的三位伟人对新青年的寄托和期许,三段话里均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对于落后思想观念的摒弃,一是新青年个人的价值选择。落后观念与新青年的价值选择形成对比,材料富有张力,给考生留有充分的思辨空间。
第一段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要求: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勇于发展自我、贡献家国。陈独秀的话语中“抛弃”“勇敢”隐含着“敢”的“取”“舍”,直指“庸俗思想”,明确百年前青年所追求的“天下先”的意义所在。
第二则材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新青年的期望:摆脱怯懦和寄望他人的思想,敢于挺身而出,承担家国使命的思想。话语里以“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来指向“敢”的责任与勇气,也包含着区别于庸碌无为与明哲保身,表达“为天下先”的思想。
第三段材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一句,将“青年”和“我们”合而为一。“我们”一词,将青年使命从历史的过去拉到时代的今天,将写作者对他人人生选择的观望拉到对自我人生选择的省察;写作者不能作为青年使命的旁观者冷漠存在,而必须作为时代家国发展的参与者思考。写作者的青年身份、青年立场凸显。
第四段材料,“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表明伟人这些话语对青年人的价值和意义。“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则是对“新青年”价值选择的进一步阐释:要打破陋习,摆脱束缚;要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并且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民族。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青年,激活你的敢为天下因子;
(2)扬青春个性,担家国使命;
(3)敢为天下先,展示独一无二的我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
国外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气候的巨大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材料二:
12369是环境保护的举报热线。每一位公民都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向各级环保主管部门举报破坏环境事项。该热线设立以来,收到各类举报几十万件,一大批责任组织或个人受到惩处。
材料三:
登山爱好者苏余年多年坚持边旅行边捡拾沿途的垃圾,同时动员身边的亲友也这样做,他和朋友们出资拍摄了环保公益片《流浪的口袋》,呼吁大家外出自带垃圾袋,并把垃圾随身带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面向全市人民写一封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关于“绿色家园,你我共建共享”的倡议书
同志们、朋友们:
你们好!
生活在这穹顶之下的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地球的一喘一息都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有很大的“贡献率”。因此倡导绿色生活,践行节能减排迫在眉睫。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生活也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最时尚的词汇。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积极提倡并从点滴做起,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煤。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绿色新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此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
一、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提升环保理念,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牢固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将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坚持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生活共识,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积极主动参加低碳活动,把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二、学习“节能减排”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
自觉学习运用生活领域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使用并开发有效的节电、节油、节气、节煤、节水和资源回收及废物利用的方法,积极探寻和总结低碳生活小窍门,征集应用低碳生活金点子,把学习到的节能减碳的好点子、好方法带到生活中。再将好经验推广给大家,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带头推广低碳生活行为,做到低碳生活“1+2”甚至“1+更多”,以点带面,争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
三、应用“节能减排”技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
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消费模式,戒除“便利消费”,摒弃“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努力推进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低碳一族”。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自己的小行动拯救我们的大地球!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本市某中学全体学生
2021年×月×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限定主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材料,从材料的主要内容中找到立意角度。
材料一着眼于国家,可以从中国勇于担责,加大环保力度、转变经济方式与环保并行、中国环保业绩受世界肯定等角度立意;材料二着眼于社会,可以从参与环保人人有责,增强公民意识,勇敢举报破坏环保行为、破坏环境者必受惩处等角度立意;材料三着眼于个人,可以从苏余年多年坚持环保行为,动员他人参与环保,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等角度来立意。
题目明确要求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那么上述立意就都必须归拢到这一主题之下。也就是说,不管是个人努力、全社会参与,还是国家行为;不管是积极主动保护环境,还是跟破坏环保的行为作斗争,都是为“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做贡献。这应是文章的基本立意,具体作文时则不妨以小见大,选取具体可感的角度表现这一相对较“大”的主题。
内容限制。
“认识和思考”“希望和建议”必须与环保、与共建绿色家园有关。从内容看,要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同时结合材料内容体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思考”,并且针对如何“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提出希望与建议,并面向全体市民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做法。
价值判断限制。
健康生活,绿色家园,和谐社会,需要所有人共同营造。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家园,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思维限制。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要想处理好这个矛盾就需要理智地分析利弊,可以对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要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而若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写作时要注意理性辩证地发表看法。
从文体看,要求写倡议书,因此所写文章必须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如:标题可以为“关于……的倡议书”;下面第一行为称呼语,要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结尾要有倡议人的署名和日期。从写作对象来看,主要针对全市市民。
【参考立意】
(1)你我同行,共筑绿色家园。
(2)同住地球村,共筑绿色城。
(3)倡绿色生活,创美好未来。
(4)倡和谐社会,谋绿色发展。
(5)共心协力,让春风拂绿大地。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位于北师大对面,开办已有20多年的盛世情书店正式关门。这家书店是北京少有的一家学术性书店,一封告别的“致读者信”贴在门上:“辛丑春,因近六十花甲,羸弱多忧。奈何子不承业,又罹诸孽,故不再寻新址,店即关停,安度残年。伴圣贤(书)及读者襄助,三十余载,受益良多。一介尘民做喜欢且能安身立命之本,乃人生一大幸事。书店渐远,记忆永存。愿文化殷盛,人能祥和。”
书店关门,书店店主范玉福并没有特别伤感,他表示会有新的开始,可以开网店卖书,可以开民宿做一个阅读空间,让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好书继续散发光和热。他说:“书是我吃饭的本钱,是我一生的财富。”
老范的妻子说:“我终于解脱了,太累了,我现在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每天还得搬书,可算好好歇歇了。”
老范的双胞胎儿子说他们都不愿意子承父业,大学毕业会选择继续深造。现在大儿子已经考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二儿子也已辞职,想和哥哥考同样的专业。
这件事一定会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从老范、老范妻子或儿子三个人中选择一个身份,就此事给热心的网友写一篇文章,回应大家的关注和关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文体特征明显),自拟标题;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告诸友书
诸位朋友:
感谢你们对盛世情书店的支持,也感谢你们对鄙人的关怀。在智能化阅读普及的今天,书店渐远似乎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盛世情”能维系二十余载,已非易事,如今关停,乃是大势所趋。不过,对我而言,这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因为“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我的理想就是“愿文化殷盛,人能祥和”。
如果要谋生,要致富,那么生活也会给我打开很多道门,也能让我看到财富的光景。比如,我可以销售各类畅销书籍,也可以借鉴一些时尚前沿书店所采用的“书店+”的经营模式,变书店为咖啡屋、时尚馆、工艺坊,甚至是“恋爱场”。大众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财富相对而言岂不是来得更为快捷?但是,那样的书店还能叫书店吗?或者说,书店只是沦为一件精致风雅的“外衣”、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盛世情书店”若是这样做了,又怎么会得到众位朋友的厚爱和支持?那样的话,我范玉福也就不是范玉福了,所谓的“文化殷盛,人能祥和”的愿望就是个矫揉造作的谎言和借口。
我说过“书是我吃饭的本钱,是我一生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拥有书籍,我就拥有了追求梦想的资本和权力。“盛世情书店”虽然不在了,但书籍尚在,热爱尚在,追求尚在,那么,“愿文化殷盛,人能祥和”的理想就一直会在。
如今的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愈来愈便利,愈来愈舒适,也因为生活节奏加快,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像服饰妆扮、音乐电影、旅游饮食、网游抖音等快餐文化甚嚣尘上,有思想、有深度、有底蕴的文化被挤压,以致愈益边缘化。不读国学经典,不看世界名著;不品传世佳咏,不理大哲先贤:人们的思想荒漠化,思维低幼化,品味浅俗化,所以才会蜕变为时代的“巨婴”。“中国梦”不止体现于经济,也体现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而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营造出一个全民热爱文化的殷盛氛围。
我有书籍在手,我有理想在心。自知一己之力甚为微薄,亦知理想之光颇为黯淡;但事易时移,星河斗转,如今这个时代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国家加强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自上而下”的鼓励支持,也应该有“自下而上”的努力践行。我范玉福,愿做践行者中的一分子,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相信“文化殷盛,人能祥和”的美丽图景,必然展现于华夏大地。关了一个“盛世情”,换来“文化殷”,足矣!
范玉福手书
X年X月X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型材料作文,材料类型为叙事型材料,基本事件为开办二十余年的盛世情书店关门,题目要求考生从老范、老范妻子和儿子三者之中任选一个身份写一篇文章来回应热心网友的关注和关心。考生行文要注意契合所选定的身份。
(1)选择老范的身份。书店关门,纵有不舍和伤感,但初心不改,热爱永存,以后会紧跟时代潮流,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以其他形式延续文化事业,服务于社会。此选择适用话题有“理想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使命与担当”“文化”等。
(2)选择老范妻子的身份。感谢网友们的关心,书店关门未必不是一件幸事,生活很现实,人要生存,辛苦二十余年终于能够歇歇,以后仍会支持老范的事业,不过,不希望老范和自己还是那般辛苦。此选择适用话题有“现实生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等。
(3)选择老范儿子的身份。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实体书店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子承父业此路不通,不如另走他途。而且,年轻人有自己的抱负,生活在父辈的余荫下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生活要靠自己去奋斗,按自己的愿望去实现人生价值。此选择适用的话题有“时代发展与思维变通”“当代青年的追求”“选择的自由”等。
总而言之,考生不管选择何种身份回应网友,必须注意两点:一、要契合所选人物身份;二、要围绕“书店关门”这一事件展开论述。文体可以是写给网友的公开信。
【参考立意】
(1)实体书店的隐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体书店要调整经营策略,改革才是出路。
(3)初心不改,文化需要守护。
(4)生活很现实,关停书店也是新的开始。
(5)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要回归现实生活的土壤。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浸润中国文化。举箸提笔,目睹耳闻,不离其间。看似寻常之物,却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内涵,彰显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确实是“寻常之物不寻常”。这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事物会给你哪些思考和启发呢?
请从以下列举的事物中任选一种或几种,以“寻常之物不寻常”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毛笔 水墨画 围棋 中国结 中药 对联 灯谜 相声 筷子 茶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寻常之茶不寻常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饮茶和喝酒绝不相同,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每一片绿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
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我的眼睛湿了。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涵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长的眼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所给材料具有引语性质,可以使用提炼关键句的方法确定写作的中心思想,比如“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浸润中国文化”“举箸提笔,目睹耳闻,不离其间”“看似寻常之物,却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内涵,彰显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确实是‘寻常之物不寻常’”。
设置问题为:这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事物会给你哪些思考和启发呢?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者散文、记叙文,但一定要夹叙夹议,以体现“思考”和“启发”。
任务指令为:请从以下列举的“毛笔、水墨画、围棋、中国结、中药、对联、灯谜、相声、筷子、茶”这些事物中任选一种或几种,以“寻常之物不寻常”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共性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综上,所选择的事物不可任意,必须在供选的范围内,所选之物为寻常物,但一定要和文化、精神相关,才能体现出“不寻常”,立意要深远,具有高格大局。
比如围棋:围棋又名目野狐,虽不像媚狐,蛊惑人心至沉沦,古人喜欢对弈,沉浸其中,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心烦意乱的人,坐在棋盘前心就平和了。高山流水,清容峻茂,知己在旁,与之对弈,是隐居之人中少有例外的事。尽管有人评价他们是躲避现实,要说“故作清高”的讽刺的话,但他们心无旁骛,望棋息心,早已与棋融为一体。
比如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知识;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 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
【参考立意】
(1)寻常的中国结,不寻常的中国心;
(2)寻常对联,墨染处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风味;
(3)与毛笔有关的故事不寻常。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备战2022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之审题立意
下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之结构严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