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897 2021-12-17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人与自然
一、材料作文
1.(2021四川仁寿高一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作文。
那一天,我推开窗户,看到了不曾有过的白云蓝天,那一天,我矗立于孤独绝望的夜色中,突然流星满天;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离家的那一天,过生日的那一天,踏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天,总有那么一天,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想起,它却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成为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请以“那一天,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那一天,我与你相遇
2015年1月2日,那一天,我还未从元旦的假期中缓过神来,就在医院里等你。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悄悄溜走,你终于出来了,全家人一拥而上将你团团围住,我站在人群外围,看不到你,后来看见,当时的第一感觉是皱巴巴的,不好看。
那一天,你错过了元旦,只因你眷恋舅妈的肚子,不肯出来。我走进产妇病房,正眯着眼睛的你缓缓睁开了眼,如同猫儿那般笑了笑,眼睛又眯在一起了,可偏没猫儿那般好看,魅惑。
如此相遇,是悲亦或是喜我无从得知。
那年暑假,我随外婆外公来照顾你,你没有了从前的那般黝黑,变白了许多,也更加胖了。你伸出手便想让我抱你,抱起你只有一丝柔软清香扑鼻,抱在手里就如同抱着个肉团子。你也乐意让我抱,不像外公抱你一样,哭到无法控制,排山倒海的咸涩液体一时无法停止。
天正热,小小的人儿抱在怀里湿湿的,带你去楼下散步,你便嫌弃起自己所坐的这辆小破推车,偏要尝试别家哥哥姐姐的豪华气派推车。叔叔阿姨常好心邀你搭乘,可你却不肯下来了,去抱你,便大哭不止,仿佛黏了胶水一般,你坐着倒自在,我只能去给人家赔不是。曾几何,想抱你丢了,但又不舍,即使你无止境地给我惹事。
诚然,有几次想把吃饭这种事推给外婆的,但一看到你那恼怒又略带几分机灵的眼神,心中那道看似无懈可击的墙又崩塌了,谁能知晓你才六个月便已能懂得这世间万物。我默默踱步去拿你的玩具。端起你的小碗儿,坐在地上,对你语重心长地说:“小熙熙啊,你要认真吃饭,这样姐姐就给你放动画片啰。”你似听懂了我的话,又似不信,扭过头去,伸手就去抓地上的玩具,无奈手还无法碰到,你转过头,似委屈地看了我一眼,终是不忍,拿起玩具给你了,你却如同计谋得逞般笑了笑,专心捣弄你的玩具了,碗里的饭未曾动过。
即使这样,我还是爱你,爱你那胖乎乎的小身子,爱你那人小鬼大的眼神,爱你那乞求时委屈的脸庞。
那一天,我与你相遇,日复一日,不仅思念徒增,在思念与回忆中,令我感动的是,生命原本只是那么脆弱和微小却又如此美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
1.分析命题。
“那一天”限定了是记忆中的某一天,限定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是时间;“我”限定了人称,是回忆“我”的亲身经历。考生可以回顾过去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某一天,可以讲述那一天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件事自己获得怎样的认知,有怎样的影响、改变、触动等。后面需要补充的是具体事件、行为,如“长大了”“感受到幸福”“获得了友情”。
2.分析材料。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举了“那一天”的所见所感所获,如“推开窗户,看到不成曾有过的白云蓝天”,感受到自然之美;如“矗立于孤独绝望的夜色中,突然流星满天”,困境之中“豁然开朗”;如“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感受到心灵的震动。第二部分列举了具体的“那一天”,如“离家的那一天”,如“过生日的那一天”,如“踏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天”,无论那一天,应该有让自己难忘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
3.分析文体。
要求写作记叙文,要注意记叙文的特点,使用细节描写。
【立意】
1.那一天,我与友情相遇;
2.那一天,我长大了;
3.那一天,我感受到自然之美。
【素材】
1. 骄阳刚好,风过树梢,漫漫长夏中的那日便是我与花香相遇之时。
偶然的一天,陪妈妈去他的花店买花。或许是午后的烈阳多得外面的世界装不下,他的小屋里也斑驳地洒满了阳光。一屋子花花草草闪着光,些许刺眼,就连他本质朴甚至有点简陋的衣衫也被光镀上了一层金边,耀眼极了。神情闲适的他在不经意间正过身子,另一边的手臂……他竟然没有右臂!我张大了嘴满是惊讶,他转过头,正好看到我这幅表情,却什么也没说,对我笑了笑。想起以前对他的偏见,愧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说不出一个字,也只能朝他笑笑。
展开全文阅读
2. 相遇是一幅画,画中有浓墨重彩,也有灰暗色调;相遇是一场梦,梦里有世外桃源,也有万丈深渊;相遇是一支曲,曲中有高昂激越的乐章,也有悲伤惆怅的音符……相遇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可是那一天,我却邂逅到了善良的化身。
3. 柔柔的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淘气的星星一闪一闪,一切如此美丽。往事如风,青春如梦。过往云烟,岁月留痕。流走的年华告诉我前方的荆棘不会减少,一只只夜蝴蝶飞过,飞向它们守望中的馨香。
而我守望中的馨香就是你。我的每一次不屈不挠的隐忍,每一次一筹莫展后的行进,每一次焦灼等待之中的耐心,都因为有你。遥遥远望,这坎坷旅途的终点是你——清华!
在六年后,岁月流转,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我一定会回到那片荷塘,去重续幻想……
2.(2021天津河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首小诗:“你可曾留意雨滴落地面的一刹?你可曾听过风吹树林的呢喃?你可曾见过落日渐黄昏?当你脚步匆匆的时候,日子就像没有开封的礼物。”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无视或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或静下心来回忆,我们熟悉的地方一样也有许多亮丽的风景,一样也曾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感动。
请以《熟悉的地方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在,昔人已非。——题记
七月夏至,中考过后。中考完毕的欣喜和兴奋盖过了即将离别的伤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高兴,在七月的阳光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没有毕业典礼,没有茶话会甚至没有正式的告别……在午后32℃高温的炙烤下,一群人在学校门口挥挥手算是道别,然后各自散去。
没有人回头,没有人注意空旷的操场;没有人注意学校周围树木上方氤氲的雾气;没有人注意空洞的教学楼。没有了学生,教学楼好像失去了生机。楼道尽头垃圾筒内堆满了白色的讲义,教室里的桌椅懒散的排列着……
记得一本书上写着:毕业就像一扇玻璃窗,我们要把它撞破,然后踩着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暑假里很怀念初中时的学校,骑着车子独自一人慢慢晃过去。门卫很尽职,大门紧闭,只好从侧门绕进去。走在曾经走了无数遍的路上,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陌生的熟悉感。
第一次发现食堂旁边的柳树如此婀娜,纤细的柳丝将背后的夕阳拉扯的悠长,在微风中无声的歌唱。
第一次发现知了的叫声也可以如此诗意,在暮光中少了几分聒噪与喧嚣。于是闭上眼睛,任蝉鸣潮水般涌过耳际,体验心如止水般的宁静。
第一次发现教学楼外花池中的那一丛丛月季是如此可爱,虽然它曾在大扫除时经常划伤我的手。
第一次发现夕阳也可以如此美丽。夕阳西下,暮色逐渐上升,将远处的树林染上了胭脂般的紫色,偶尔划过一只鸟的踪迹后又恢复沉寂。屏息凝气,仿佛可以听到寒山寺的袅袅钟声……只是少了陪在身边的同学。
三年了,本以为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可时隔多日后再见却依然能发现新的风景,也许是心态的关系吧。从前因为学习的原因或别的因素从未仔细欣赏过身边的一切。
原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人生何必太匆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所给材料由一首小诗开篇,说明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珍惜身边最为熟悉的东西,其实细想来它们无一不是最美的风景,可以美在外形,也可以美在心灵、精神。材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或静下心来回忆,我们熟悉的地方一样也有许多亮丽的风景,一样也曾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感动。然后亮出题目——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要求:运用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可见需要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不能写成议论文。
要点:“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学生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河,甚至有点厌恶的校园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我们常说的话语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表明心中的风景大多指陌生的地方、受到大家关注的、期待的地方。如风景名胜,那里固然有“风景”,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平常、普通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是可能因为匆忙,不留心,经常忽略,导致没有发现身边、熟悉的美好,这个作文题也在提醒人们关注眼前,留意脚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立意】
1.给我一双慧眼,让我们发现身边最熟悉的风景;
2.让我们珍惜,身边也有风景,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3.风景就在身边,慢慢走,欣赏吧,美在外,更在内。
【素材】
1.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却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据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对“风景”一词的理解较片面。有人总把没有见到过的陌生的风景才看作是风景,而常见的风景却不算是风景,所以熟悉的孤松倚崖、杨柳拂岸、蜻蜓点水、大雁掠空,在他的眼里就不是风景。生在山区的人总向往大海的壮阔,总想见平原的辽阔,认为那里才有风景,原因就是那儿是个陌生的地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我们对风景的认识出了向题,不是没有风景的问题。
2.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把风景理解得太肤浅,只把自然之景当作风景,而忽视了构成风景的人。老母亲深夜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为儿子编织御寒的毛线衣;自发苍苍的老父亲站在村口向远方眺望儿女归来;在家照顾小孩、料理家务的年轻妻子,倚门思念异乡打工的丈夫,难道这些不是一道道美丽感人的风景?
3.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发现不了熟悉的地方中存在的美。罗素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看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当然美。可是,对农村人来说,菊花,谁没见过?篱笆,谁不熟悉?你的家乡没有南山,应该有东山,或西山;飞鸟更是常见的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许多人总是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呢?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晴,所以从熟悉的地方发现了美,才给我们留下了极美的诗歌。
展开余文
4.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足够的热爱之心。陶渊明厌倦官场,热爱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眼中出现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风景,如果我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感恩社会,我们就会发现,农民耕田、工人炼钢、老师上课,警察站岗等等,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3.(2021广西贵港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地之间,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那深山大泽的天籁之音,那心灵深处的肺腑之言,那穿越时空的震撼回响,那哲人智者的细语叮咛,或欢快,或凝重,或激越,或深沉……
有一种声音,是投入心灵之湖的石子,激荡起灵感和智慧的波澜;有一种声音,是融化情感坚冰的灵药,传送着真情和温暖的养分;有一种声音,是点燃希望灯塔的火炬,照亮人生坎坷而暗淡的旅途……
请以“美妙的声音”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美妙的声音
老师说,世上有一种很美的声音是要用心才能听得到的,我很有体会。因为在我们这个班里,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行中,我也能听出美妙的声音来。
早上起床,同学们都整理好床铺之后,就拥挤到洗脸槽边,洗呀,刷呀,精神十足地说着,笑着。有些同学还一边刷牙一边跟同学说话,顾不上泡沫四溅!你听,这阵阵的嘻闹声,合着水声、盆盅发出的声音,简直就是一首紧张而又欢快的晨曲。
上课了,快乐的课堂上,老师会让我们独立地思考问题,或者合作讨论问题,同学们都会充满自信地举起手,争抢着要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是谁出色地解决了问题,那份高兴劲儿肯定洋溢在脸上。同时,班里也会传来阵阵响亮的掌声。你能听出这掌声的意义吗?那是对我们的肯定,给我们的鼓舞!
下课了,我们来听听,操场上会有什么声音呢?原来,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他们的神情显得那样的沉稳,那样的高度集中。虽然个个都跑得已经是汗流浃背,但是,看得出同学们好像都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同学们脸上都写满了舒畅和放松的表情,快乐的欢呼声成了此时校园里的主题曲了。
傍晚时分,上晚自习课啦。同学们很快地回到教室,校园里又安静了下来。教室里,同学们有的要完成今天的练习,巩固学过的旧知识;有的在总结体会;有的预习明天的新功课。看他们认真、专心的样子,好像要把书给啃透,把墨汁给吸完才罢休。你听,这“沙沙沙”的翻书页声和写字声,多像一首细腻、优雅的的夜曲啊!
而每个星期的必修班会课,班主任都会给我们反反复复地强调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事项。虽然有些同学会不耐烦,但我听得出,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里,句句都是老师对我们悉心的叮嘱,殷切的期望!
这就是来自于我们这个班的声音,我觉得它是那么的动听!因为从这些声音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在这个班里集体的力量与温馨。我爱这个班集体,更喜欢聆听这些美妙的声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标题源自材料。首先分析作文标题,“美妙的声音”,中心词是“声音”,指明了写作的对象,修饰词是“美妙”,这是写作的重点,此处的“美妙”可以指声音本身的特性——动听、悠扬,也可以是透过这声音传达出的内蕴——爱、温暖、关心等。然后分析材料,命题作文中的材料其实是对考生的指引,如本题的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举种种“美妙的声音”,考生可以选择其一;第二部分是“声音”的“美妙”所在,如 “激荡起灵感和智慧的波澜”,如“融化情感坚冰的灵药”“传送真情和温暖”“点燃希望的灯塔”“照亮人生坎坷而暗淡的旅途”。考生可以选取校园的声音:写校园的课钟声,引发对同窗情的深深怀恋;写师长的教诲声,赞颂师爱和淳朴的师生情;写校园里的歌声、演讲声等,展示青春的风采和“90后”鲜明的个性。可以写家庭的声音:写父母的叮咛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写父母的激励声引领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写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的进取。可以写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写听雨打风吹的声音,沉浸在“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曼妙的联想中,或是“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美意境中,写听雨荡涤了心灵的污浊,升华主旨;写春声,通过描摹大地春回时的燕子呢喃、小草勃发、花儿竞放等景象,点出要珍惜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珍惜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最后分析体裁,题干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可以写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引发自己内心的触动;还可以写那些无形的声音,如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情感的向往。
素材积累:
有这样一种声音,它来自江河奔流的豪迈,它来自戈壁风响的震撼,它来自火山暴发的壮阔,但它更来自山水行吟的歌者,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曾唤醒多少人的斗志;它更来自破浪前进的行人,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曾叫多少人鼓起信心,勇往直前;是的,李白就是这样狂放与自信,他曾让高力士脱靴,让贵妃倒酒,让国舅研墨,他诗诗都是那样的豪放,句句都是那样的刚强,他的声音,教会我自信也坚强。
有这样一种声音,它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发出的含混不清的第一个章节,它是少年发出的感觉最温暖的语语,它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心中最常念到的挂念,它给予人的耳膜最温暖的振动,它让一个女人从此变得完美,它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与阳光,它的名字叫做妈妈,是的,妈妈,这个读起来让我们最为信任的人,她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我们一生也偿还不完的恩情,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一声一声去呼唤她妈妈,她便心甘情愿为我做一切,乃至生命,妈妈,妈妈,这个柔弱却又刚强的声音,教会我感恩。
有这种一种声音,它可能来自素不相识的路人,它可能来自从小到大的伙伴,它告诉我,我们彼此之间是透明的,它告诉我,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的,这个声音,来自我们最信最至的朋友,在这个世上,父母有一天会先我们而去,孩子有一天会远走高飞,陪伴我们一生的,还是朋友,朋友,我们困惑的时候,给我们鼓励,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加油,在我们骄傲的时候,给我们提醒,是的,朋友一生一起走,在我们走过的一串串深深浅浅脚印中,都留有朋友善意的回音,这种声音,教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摆正自己的方向,给我一生的鼓励与支持。
【点睛】
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4.(2021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风习习,送来绿意;秋风瑟瑟,引来肃杀。家风、作风、文风、学风、抢购风、环保风、娱乐风、文明风……生活中的“风”真可谓举不胜举。有人追风,有人随风,有人逆风,有人观风,有人煽风……人们对“风”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
请以“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围绕“风”这个话题作文,只要与“风”有关,就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北国的风
提起北方,历来文人只是热衷于它的雪,抒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情,却忽视了北国的风。偶尔提及,也只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对于他的狂躁却避而不提。某虽不才,愿以拙笔书其一二。
自幼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早已习惯了风的刺骨和粗暴,听惯了风吹过窗台时的怒吼,看惯了风狂扫大地时的豪放,见惯了风沙过后的苍茫。印入了脑海,溶入了生命。风也是有灵魂的!别于南方的婉约,我更喜欢北国这种辽阔、豪放的格局,喜欢北国的风!喜欢它的风风火火,欣赏它的坦坦荡荡。不是亲身感受过,你永远也不能体会那种被风包围了的感觉、那种霸气与不屑……仿佛能冲破天地间的一切束缚,桀骜不羁。北方的冬天,风总是很大,呼拉拉地刮个不停,时而横冲直撞,时而婉转回荡,不期而至。或是走在街头,风迎面吹过脸庞,不同于诗人墨客所说的吹面不寒,那是一种生疼,火辣辣的疼。眼睛眯成一条细缝,缩着脖子急匆匆地赶路,不时的四下张望,寻找着可以避风的港湾。或是伫立在窗前,听风的怒吼,看门窗的摇晃,体会着风的凛冽和疯狂,感受着风的粗犷和奔放。只有北方的风才会像北方人一样直爽,也只有北方的风才让人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当然,也只有北国的风才能让人深深地眷恋,时时地怀念,小心地珍藏。
北方的风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轻轻柔柔的抚媚,更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柔。有的只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踌躇满志,有的只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悲壮,有的只是喧喧闹闹,顶天立地男子般的豪气,飘着清醇的酒香。而南方的风,却是烟雨朦胧,让人多愁善感,好似江南女子那多情的泪儿。虽然也喜欢南方的柔媚和多情,可我还是更喜欢我们北方豪情的风,粗犷的风,直爽的风,因为那里有我们热血男儿的影子,像我们热血男儿的性格,有我们热血男儿的脊梁。这才是风!这才配叫风!穿梭在天地之间,奏响黄钟大吕。我总是喜欢站在洁白的雪地里,不是看雪花纷飞,而是听风在歌唱,一个人尽情的在风雪中嬉戏,一点都不觉着冷,那份惬意、自在和轻松使人回味,滚滚红尘中所有的疲惫和忧伤全部一扫而光。仿佛世界就在你的脚下,风儿是一匹骏马,载着我穿越千山万水,崇山峻岭。又仿佛世界尽在我的面前,风儿是我的翅膀,带着我去自由翱翔,飞向远方……
展开余文
这北国的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话题“风”源自材料,材料中既列举了自然之风,也列举了生活中的各种“风”,并指出人们对“风”的不同态度。首先要理解话题,词典对“风”的解释是指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使空气所产生的流动现象,但如果理解仅仅停留在大自然中的风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由“风”而延伸出来的意义比它的原始义丰富得多,如家风、作风、文风、学风、抢购风、环保风、娱乐风、文明风等。考生可以将话题化大为小并进行联想,“风”,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韩流、金庸热等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是写作制胜的关键。可以写成记叙文,着力描写自然中的风雨之景或叙述一次与“风”有关的经历,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若干生活浪花,以一个中心贯穿起来;可以写成议论文,从某件事或某种现象出发,阐述你对“风度、风俗、跟风”等等的看法。总之,切入口要小,内容要实,开掘要深,如此方能出奇制胜,获得高分。然后要在情字上做文章,只有袒露真情实感,才能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善于从自身的经历中,找出闪光点、动情点,使心中的感情流泻于笔端。还要打造一些语言亮点,所谓“语言亮点”,是指能准确表述特定情景和内容,形式优美的语言,比如比喻句、排比句、抒情句、哲理句等。从文体来看,材料中指出“可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考生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但要作答文体清晰。从行文结构来看,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由自然之风引出生活之风;然后分析生活之风传递出的人的精神状态,接着联系生活,明确态度,最后回扣开头并点题。安排结构时要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线索串珠式)、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时序顺进式,以时间为序,以“风”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阐述“风”中感受到的亲情、友情、人情。
参考如下:
风——捕捉世界动态的眼睛;风永远吹不动母爱;轻轻的风,像旧梦的声音;秋风起处桂花香;“风”过留痕;那儿春风醉人。
素材:
当万物被风吹动的时候,一切便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浓厚的生命的气息,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得到。她像母亲一样,而一切便是她的孩子,她从不偏爱,对待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柔与慈祥。杨柳的枝条随风慢慢地摇摆,平静的湖面随风荡起条条涟漪,花的朵儿也在随着风在微微地颤抖,仿佛也在歌颂那博爱的”母亲“。渐渐的,风停了,世界又安静了下来。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又恢复了以前的模样……
一阵清凉的风吹过,不穿着夏日单薄衣裳的人们微微颤动一下,于是便知道秋天来了。秋天的风带走了夏日的火热,也带走了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不知你是否发现,秋天的天空深深是万里无云的。秋风宛如一个心事重重的少女,她姗姗走过金黄的田地,徜徉于深幽的林间小路,她边走边唱,不是充满激情地唱,而是轻轻地哼唱,她还不时捡起几片落叶,玩弄一把又轻轻把它放下。
楚人宋玉在《风赋》中说: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此语无疑是对风最好的诠释。听风不宜用耳而要用心,因为风是有灵性的,唯有用心方能解的风语、识的风韵。
你看,秋风让月季花穿上粉色的衣裳,就像一个个孩子灿烂的笑脸,在秋风中点头、微笑。他让桂花穿上银白色的衣裳,像一簇簇美丽的礼花,在清晨绽放,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他还让田野穿上了金黄色的衣裳,稻穗随风舞荡,像金色的海面上翻起的阵阵波涛……
【点睛】
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①善于联想。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
②化虚为实。比如“靠”这个话题,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 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
③化大为小。比如以“美景”为话题:“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
5.(2021江西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完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 ,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同学们有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他消极遁世,遇到不称意则逃避现实,是一个柔弱的知识分子;有的认为他坚持自我,去功利近自然,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真趣的人;有的则认为,时代不同,今人很难去评价他的人生价值……
为此,老师决定在班级组织一次讨论活动,主题为:如果我们今天遇到类似陶渊明的人生困局,该如何选择。
请你结合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及自身阅历,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以学完《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有了一定了解为写作背景,提出三种观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的思想,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思考陶渊明的选择,并由此启发学生从陶渊明身上汲取现实的养料,指导当下的生活。
对于第一种观点,考生应辩证思考。如果不联系当时社会,很容易错误解读陶渊明的选择,这是考生需要注意的一个误区。在无力改变黑暗现实、又无法强迫自己去顺应俗世的困境中,陶渊明的选择无疑有着“明哲保身”的味道,他的选择不是消极遁世的懦弱行为,而是“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超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甚至是一种对自我精准定位的智慧。对现实的启发是,当前社会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比起这样的行为,陶渊明的人格高尚不言而喻。当然,如果考生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遇到困境应积极应对,勇敢承担,而不是退缩逃避,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对于陶渊明的选择不能一味指责否定,表达要有分寸感。
对于第二种观点,无疑我们应该肯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退隐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坚持,陶渊明的退隐,更多的是一种保有自我精神家园的执着。而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躬耕田园,亲近南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对于现实的启发是,很多人只顾赶路,早已忘记了初衷;只顾追求金钱名利,自己精神的花园早已荒芜。
第三种观点,也是正确的解读。毕竟时代不同,面对的现实困境不同,后人的评价不免带有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选择。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相对公平和开放的时代了,它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遇去改变人生,所以今天的我们不仅仅要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更要有为自己的选择而具备的勇气和担当。
本次作文人物设定为班级讨论活动,要求写一篇发言稿,除了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外,还要注意主题——“如果我们今天遇到类似陶渊明的人生困局,该如何选择”。注意是立足当下来思考自己的选择,那么写作重点就应当放到“当下的选择”上,要讲清楚遇到什么样的困局,然后说明为何要做出这种选择,写作时可以把自己的选择与陶渊明的选择进行比较,体现某种认同或体现时代的差别。
立意:
1. 不求闻达,但求无愧。
2. 生不信命,路靠己行。
3. 古今相异,积极入世。
6.(2021江西宁冈中学高一月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愈来愈感到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作为中职生能做些什么呢?请你以校团委、学生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要求:(1)内容积极具体,切实可行;(2)格式规范,语言恳切;(3)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珍惜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书
同学们:
今天,校团委、学生会联合发起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书,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行动起来,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之中。
生态环境,具有自然和谐之美;亲近自然,总能触发内心思绪。面对浩瀚的江水,我们会心胸开阔;面对小小鸟巢,我们会领悟生命的哲学;面对古老的树木,我们会感慨于那清晰的年轮……每一种感触,都来自于一种对生活的思考;每一种思考,都能拉近我们与自然的距离。留住自然之美,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然而,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而是以自我的放纵破坏自然之美。犹记得,当年那个游客将双脚踩在丹霞地貌上时,美,便从身边消失了。
不可否认,生态环境其实很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然而,一些人因为环境保护方面观念不强,意识不够,破坏环境的现象便经常见诸媒体。前两年,贵州男子踢掉钟乳石的行为,惹得网友气愤,可是最终景区因为没有刑事追责的权力,只对这名游客处以500元的罚款,行政拘留10日,便没有了下文。还有一位游客在甘肃文县天池景区内游泳,事后仅作出书面道歉和保证,也不了了之。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相应的措施?如果总是不以为意,又怎能让游客心生敬畏?又怎能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同学们,我们不希望再看到破坏环境的消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才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需要全社会做出共同努力,每个公民也须献策出力。君不见,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我们看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却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丰富内涵,为时代树立了榜样。
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一直在壮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很多公民都积极行动起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整体行动。致敬“造林愚公”林长礼老人,他为我们树立了可以镜鉴的榜样。昔日茅草荆棘交错,如今林场茂密展绿,年逾古稀的林长礼老人,用几十年的坚守,将人生价值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通过其行动体现出来的。保护自然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亲近自然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人类懂得珍爱自然,自然就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充满诗意。此时,人类除了保护自然生态,还应该亲近生命之美。川端康成说:“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让我们用心去感悟自然,便会发现广阔的自然中处处洋溢着姹紫嫣红。不是吗?亲近自然,利用自然,于是海风琴出现了,鸟巢建起来了,有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给与我们最好的礼物。有了这些礼物,畅游天空不再是未知的梦想,穿梭于流云间,与云朵问候也不再是奢望。
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保护家园,用爱去亲近自然,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材料: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前面的引题材料来看,“我们愈来愈感到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保护环境”。也就是说,作文围绕“保护环境”这一核心内容来写。如可以先谈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再谈如何保护环境,或者是为保护环境应该如何去做,最后可以畅想保护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等。写作的大前提是在抗疫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疫情还没有结束。
审任务:从任务来看,“中职生”这是一个特定的身份,需要从中职生这一身份出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能做什么;并且还要注意校团委、学生会的名义发出倡议,这是面对所有中职生发出的倡议,写作时也需要注意措词和用语,还要注意写作的格式;最后就是注意倡议的内容,号召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行动应该是符合中职生的身份特点的,并且这些行动要切实可行。
【立意】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把保护环境的工作落到实处;
3.保护环境不是空喊口号;
4.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
7.(2021江西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记叙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有了隔膜。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地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审读材料,不难发现,其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其实就是“声音”。本道作文题又在材料中对“声音”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
整体构思着眼于“小”,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要以小见大。如妈妈的呼唤、一首动人的乐曲、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自然的声音、特殊的声音等。“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
同时注意文体的限制,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立意】
1.风雨之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2.校园的课钟,让我深深地怀念。
3.父亲的笛声,牵动着我的心魂。
8.(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亲的目光,母亲的目光,老师的目光,同学的目光,甚至对手的目光;深情的目光,愤怒的目光,温柔的目光,忧郁的目光。诸如此类,目光多多。现实生活中,定会有一种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围绕“目光”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记叙要素完整,写出人物个性,叙事有波澜;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读懂父亲的目光
父亲的目光是一本人生的字典,教给我人生的哲理……
——题记
或许是因为父亲太严厉,从小到大,我对父亲没有什么亲切感;或许是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很少在家,我缺少与父亲交流的机会,而与父亲变得生疏。可是,父亲的目光却是多样的,它教给我太多太多。
高兴时的目光
虽然父亲从不辅导我的学习,却总是时不时“拐弯抹角”地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每当父亲晚上下班回家,看到我伏在桌前认真学习时,便会悄悄地站在旁边静静看着。目光里满是慈爱,看的那样入神,似乎是在欣赏一幅美妙的画卷。
那目光使我不由自主地加倍努力学习。而当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兴奋地跑回家,喜滋滋的说着我的分数时,父亲总是在一旁笑得无比灿烂。我想,那份喜悦应该是无与伦比的吧!看着成绩单,父亲的目光里又添了几份欣慰和自豪。也许父亲并不知道,那目光让我无比的快乐,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
哦,父亲高兴时的目光教我懂得了学习的欢乐!
生气时的目光
当然了,父亲也会生气,说真的,父亲生气时的目光是非常恐怖的。
记得7岁的那年,有一次,爷爷买了个好玩的玩具,我和弟弟为了争着谁先玩,而打闹了起来。父亲当时也在旁边,虽然很生气,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阴沉着脸,用无比严厉的目光看着我。那可怕的目光像冰冷的两把利剑,直穿到我的心里,告诉我做为姐姐要多让着弟弟。
幼小的我,虽然极不情愿,但毕竟还是怕爸爸发火呀,只好噘着小嘴,放开了紧紧抓着玩具的手。后来每当和弟弟妹妹争抢东西或吵打时,父亲总是用同样严厉的眼神,教育我同一句话:做姐姐的,多让着弟弟妹妹。那时的我,很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总是让我忍让,我为什么总是要玩他们不爱玩的玩具,吃他们已经吃腻了的糖果。
有时候,甚至还怀疑父亲不爱我。后来长大了一点,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在培养我的谦让精神。
哦,父亲生气时的目光教我懂得了谦让!
疲劳时的目光
因为父亲的工作——开出租车,所以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当然会很疲劳。有时,半夜很晚父亲才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常常刚刚进门,就坐倒在沙发上。
父亲那因长时间开车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透露出的目光是无比的劳累和辛苦。看着那目光,我渐渐开始学会了节省,因为我明白我所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的血汗钱,它们是那样的来之不易!
哦,父亲疲劳时的目光教我懂得了节省!
哦,父亲的目光是一本字典,一本人生的字典!里面满载着人生的哲理,伴随着我成长。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读懂那本字典里最深奥的文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关键词是“目光”,这是一个名词,意思是“视线”“眼睛的神态”“眼光,见识”。这样的材料可实可虚,可以具体写某个人的目光,也可以展现目光背后的情感;可以把它作为叙述中的一个细节,作为情感的聚焦点;也可以作为行文的一条线索,作为表现主旨的一个窗口。虚实结合可以使文章血肉丰满,富有情味。一般来讲,不宜就事论事,拘泥于写作材料本文。作文时,要对已有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向描写、思考,虚实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突破现实生活的局限,挖掘出目光中寄寓的深刻含义或复杂情感。从材料来看,这目光可以是父母亲人的目光,可以是老师同学的目光,还可以是对手或者陌生人的目光;这目光可以是深情温柔的,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忧郁的。从写作要求来看,要求写作记叙文,那么立意和选材上要力求新颖,以妈妈的目光为例,如妈妈欣慰的目光,妈妈深沉而又欣慰的目光;如妈妈疲惫的目光,妈妈疲惫而又充满爱意的目光;如妈妈由怀疑担忧的目光到信任理解的目光。叙述情节要关注细节,情真方能动人。记叙的要素要完整,围绕“目光”,要想到几个“什么”,什么人,什么地点,什么事件,为什么,这些可以让我们想到我要写的是谁的目光,是什么样什么意味的目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光,这目光对我有了怎样的影响和启示……
立意:老师信任的目光给我勇气;妈妈爱的目光给我温暖;朋友的目光让我迷途知返;读懂父亲的目光;。
素材:
1.动物的目光——开心、幸福、满足、安慰,直到最后那严肃的充满哀愁的留恋生命的目光,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它那一生变幻的,惹人爱的目光,和最终永别的眼泪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它在我心中永远高大地活着。
2. 你,有一双温暖的手臂,有坚定的胸膛,有苍老的身躯,还有温柔的目光……当年的我永远不会真正像一个乖小孩,可您却永远把我在手心里捧着,生怕我摔倒。您不让我早早地上学是因为怕我适应不了,我知道,我都知道;您不让我看电视是怕我太累,我知道,我都知道;您不想让我睡得太晚,是怕我上课睡觉,我知道,我都知道……
3. 妈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妈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兴奋,有时让人伤心,有时又让人充满力量……
4.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目光,但是对于我来说,最让人忘不掉的,是妈妈的目光,妈妈的目光不仅能给我力量,还能给我自信。
5. 他直愣愣的望着我,眼中布满了鲜红的血丝,那眼神带着深深的失望与自责,带着快迸出的泪水,直刺入我的心底,他慢慢的伸出苍老的手,想要抓住我的衣角,向我解释。而我却头也不回的抓起书包,摔门而出,留下他在身后,像一座雕塑,却流着泪。
6. 目光是无声的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目光则是透过这扇窗射入的第一缕曙光,它才是心灵最为直白的倾诉。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与材料相关的命题,如“读懂父亲的目光”;然后由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开篇,引出印象深刻的“目光”;接着围绕 “高兴时的目光”、“生气时的目光”、“疲劳时的目光”三个部分展开,表达了父亲的目光包含的深刻意思“学习的欢乐”、“谦让”、“节省”,它“里面满载着人生的哲理,伴随着我成长”,最后呼应标题。
9.(2021河北秦皇岛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明媚的阳光下,春风拂过,片片粉色从枝头翩然飘落,人行道上渐渐织起令人心醉的花毯。许多道路都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今年,这幅落花“画卷”将让市民共享。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市容局14日宣布,江湾城路(殷行路至清波路)即日起暂时调整清扫保洁模式,打造全市首条“落花不扫”道路,用落英缤纷的晚樱景观“留住”春天。
面对这满地花瓣,是扫是留,网友看法不尽相同。
支持者认为这顺应了自然与民心,希望推广,落花不扫反而留住了春色也透出城市温度。而反对者则担心增加环卫工负担,花瓣腐败还影响环境卫生,情况严重则影响市容市貌。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落花不扫”,留住了春色也透出城市温度
近日,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在杨浦区江湾城路展开试点,“樱花路”保持5天不扫,以精细化的“捡拾”进行保洁,让市民全方位体验樱花之美。一片叫好之声甚至把“落樱不扫”送上了微博热搜。毕竟,这既是审美趣味的提升,亦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确值得叫好。
换个角度想,无论是落花,还是落叶,其实也是一种美景,给世间带来不同的意象,给人心带来相应的慰藉。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城市对于这样的美景,处理起来却简单粗暴。
去年11月,某地某街道环卫工用高压水枪打落树上的黄叶,促使树叶加速落下,引发舆论关注。环卫工称,领导检查要求看不见一片树叶,这很难做到,把叶子先打下来能集中清扫。
此事症结不在于环卫工人用高压水枪打落树上黄叶的具体行为上,而在于管理思维和要求上。“不见一片落叶”的规定,不仅过于苛刻脱离实际,而且,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落叶的存在,也是正当且合理的,并不能完全将其与“影响市容市貌”划等号。
上海这条“落花不扫”的道路,与“不见一片落叶”的规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的出现,可以说是尊重自然和尊重美感的现实体现,将落花视为一-种难得的美景,而非市容市貌的“破坏者”,不仅没有给城市环境添堵,反而“添了彩”。
将落花景色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暖意,也感受到了城市的善意。
不过,“落花不扫”并非是真的不扫。据了解,落花不能隔夜,保洁员要在黄昏后清扫,让路人第二天有新鲜的落花可赏。如遇风雨天等特殊情况,为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和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则会对道路进行全面清扫保洁。
也就是说,所谓的“落花不扫”,就是为了保证落花呈现最美的样子,当其影响到市容市貌和行人走路等社会公共利益时,就会被清扫。说白了,落花扫与不扫,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要契合民众和城市的最大利益。
“落花不扫”,是城市管理者对粗放的拒绝,对精细化的践行,这是一种难得的“绣花功夫”。既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也是在尊重民众情感,更是在守护社会公共利益,凸显了城市服务的水准。
但也要看到,这样的精细化城市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环卫工人的负担,毕竟工序更复杂了,环卫工人工作量也翻了一倍。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对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否定,而是要提醒相关部门看到环卫工人的辛苦,对他们的付出也要有给予相应的回报,比如适当的补贴,或者适度调整工资待遇等,这也是管理的精细化。
城市管理还是要灵活一些,不要死板机械。现实中应该有为了整洁安全等需求扫落叶,也应该有精细管理下的“落叶不扫”,类似这样的兼顾越来越多,才会成就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时评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时评,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如,垃圾分类、疫情防控、中国两会、脱贫收官等)或新闻事件(如,活埋生母、后浪演讲、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在写作上往往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政)热点话题展开分析,就材料中的事件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等。
高中时评类作文,通常指的是时事评论作文,是选取已经引起或应当引起中学生关注的新闻事件,让他们围绕一定的驱动任务完成写作的材料作文。
高考时评作文,根据所给材料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时事争议性材料(争议性时评)、时事批评类材料(批评类时评)、时事褒扬性材料(褒扬性时评)。
这次作文命题属于典型的争议性时时评作文:上海打造“落花不扫”道路的政策好与不好;市政道路的落花该不该扫;落花不扫能否留住了春色,是否能透出城市温度;落花不扫是否会增加环卫工负担,是否影响环境卫生以至于影响市容市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而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
写作提示:
首先,你得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
对“落花不扫”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二选一。要避免态度骑墙,认为扫有扫的道理,不扫有不扫的好处,可扫可不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你得摆事实、讲道理或引经据典说明理由。
落花不扫:留住了春色,透出城市温度;缅怀传统文化,让城市诗意栖居,让市民亲近田园;接轨世界理念,连接人与自然;提升精细管理,促进科技研发……
落花当扫:人工捡拾垃圾增加环卫负担,众人踩踏过后卫生落花更难打扫,影响环境卫生,影响市容市貌,引发疾病疫情,不利城市统一管理……
参考立意:
落樱不扫,是你心底的浪漫;落叶缓扫,能否留住城市的诗意;落樱不扫,是你心底的浪漫;落花不扫给城市添美景;落花且不扫,留她一段春;落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息。
行文结构:首先拟写一个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标题,如“‘落花不扫’,留住了春色也透出城市温度”;然后开篇简述材料,并对此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既是审美趣味的提升,亦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确值得叫好;接着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将“落花不扫”和“不见一片树叶”进行比较,分析症结所在,并且进一步分析“落花不扫”并非真的不扫,展现城市管理的艺术;最后提出建议。
素材:
1.如果落花不扫,就能留住了春色,温暖城市,那么如下春色都当留下了:城市花圃里,先于花草疯长的野草;市区河道里,让鱼虾窒息的绿萍;路边绿化树上,肆意生长的蘖枝……如果春天的落花不扫,是诗意栖居亲近田园,那么立夏飘飞的柳絮、杨絮就当任其飘飞,秋天的落叶也应该全部保留于地面,冬天城市的落雪就让它自然融化好了!如果落叶不扫是接轨世界理念,连接人与自然,那么如下“世界理念”我们也一并接轨好了:印度的动物崇拜,仍凭各类动物横行街市;英国面的群体免疫,任凭新冠肺炎患者痛苦离世……落花不扫看似美好,不过是万千市民关于自然田园的一场自欺欺人的白日梦而已!
2.落花留地不扫,人工捡拾垃圾,的确会增加环卫工人的负担,诚然腐败的落花的确也影响环境卫生,然而改革莫怕弯路多,方法总比困难多,工作量增加,环卫工人不也可以相应增加吗?动员赏樱游客参与捡拾垃圾,不也是很好的环卫宣传手段吗?针对“落花不扫”研制新的清扫工具,说不定还能助推科技飞跃呢!所以,落花不扫的负面意见的产生不在落花,也不在“落花不扫”政策本身,而在执政者是否能迎难而上,国人的理念是否能与时俱进。
3.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写有这样的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落樱铺陈的景象,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陶渊明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总之,“落樱不扫”为城市平添了一份自然诗意。
4.落花落叶及时清扫,街道规整洁净,自是极好的。但就像居家,有人喜欢窗明几净,也有人偏爱自在随意。至于审美,有人偏爱整洁之美,就有人偏爱自然之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人工制造有其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的自然创造亦有其美。整洁与自然、精心与随意都可供赏。留得落樱,可以理解为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审美取向。
5.有人见落花,伤春之倏忽而逝;有人见落花,却喜“花落春仍在”。不过,无论何种心境,不扫的落樱,都替我们延长了春的“赏味期”。对于落樱间的杂物,原来可一起用工具打扫,现在则需要弯腰捡拾完成。城市管理者愿意增加城市管理成本,而留下美景给市民,这是许多网友为之叫好的另一个原因。对于“捡拾”代替清扫,有网友表达了担心:“给环卫工人涨工资吗?”这正是提醒我们:得了落樱的美,也要为这美担点儿责——垃圾别乱丢,不小心掉了,捡起来,别给环卫工人添麻烦。
6.从“落樱不扫” “落叶不扫”受到广泛关注与点赞这样一个细节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懂得,很多的美,不需要整齐划一;真正的美,不但是自然的,也是日常的。
7.愿每个春天,我们都能在漫天飞花中,任落樱染轻裳。
10.(2021甘肃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古人的养生之术蕴含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明确要求中国学生应具有“健康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是据调查显示,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有些同学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学习时坐不住;有时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容易情绪失控,与家人难以融洽相处;有的甚至排斥戴口罩和使用公筷等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健康生活”主题班会上演讲,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选择健康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古人的养生之术蕴含了健康生活的理念。可在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有些同学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学习时坐不住;有时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容易情绪失控,与家人难以融洽相处;有的甚至排斥戴口罩和使用公筷等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只有做到体魄健全,心理健康,我们才有了学习工作的保障,未来才有条件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倡议全班同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保障充足睡眠”“均衡营养”“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审题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多人则是经过了一天忙碌的学习,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
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如果你压力大的时候,跑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减压方法。锻炼还能减肥瘦身,合理的锻炼也促进新陈代谢。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悦。奔跑吧,同学们!
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感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受治疗,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希望同学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要求中国学生应具有“健康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生活态度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次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明确要求的“健康生活”作为主导目标,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对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的相关表现和对健康生活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坚定信念,自觉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进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充分发挥作文命题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导向功能。
命题认真选裁,精心设计,既着眼于健康生活理念的历史溯源,也着眼于健康生活问题的现实呈现,力求为考生提供丰富的立意空间。材料整体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语出《黄帝内经》,强调古人的养生之术蕴含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与今天的健康生活内涵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健康生活的要求交相呼应。这些材料互为关联,意蕴深远,考生可从文化的、历史的或现实的层面切入,对健康生活的方式、价值、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充分探讨。材料的第二部分主要呈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关于健康生活的错误做法和态度。这些材料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立足现实,真实投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经常遇到的各种代表性偏差与困惑。如有些同学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学习时坐不住;体现部分学生在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不能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并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不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等;需要在“自我管理”方面多作努力。有些同学有时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容易情绪失控,与家人难以融洽相处等等;体现其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在“健全人格”方面多下功夫。至于有些同学甚至排斥戴口罩和使用公筷等等,则体现出其安全意识淡薄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需要在“珍爱生命”方面加以提升。而“自我管理”“ 健全人格”和“珍爱生命”又统摄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下,构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话题系统。
材料通过代表性列举和类型延伸,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照维度。考生既可以立足于给定材料,对这些错误观念、行为进行理性批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延伸思考;考生既可以立足古今,也可以放眼未来;既可以深思义理,也可以博引事实;既可以滔滔雄辩,也可以娓娓道来……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考生在面对这一话题时都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命题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上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力求通过指令的分层引导,实现对考生真实写作水平的科学考查。“面向全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健康生活’主题班会上演讲”是命题的核心任务。无论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具体情境、“演讲稿”的特定文体还是“健康生活”的倡议主题,都是所有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内容,都可以为他们提供亲切、友好的写作背景,使他们能够顺利、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则针对这一核心任务发出了强指令和强驱动,它实际上是强调考生发出的倡议必须既能使对方从认识上、情感上接受“健康生活”,又能在实践上、行动上落实,二者缺一不可。这意味着考生的倡议,既不能流于空泛说教,也不能流于空洞口号,而必须能够明之以真理、动之以深情、倡之以实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结合材料内容”则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的指令提示了具体的展开途径。它首先意味着考生不能脱离给定材料泛泛空谈,甚至随意套作;同时又意味着考生不必局限于给定材料,而是可以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联想。这些指令和核心任务前后关联,彼此照应,有助于对不同写作能力的考生进行科学区分。另外,“面向全班同学”的情境设定在给考生带来亲切之感的同时,也对考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意味着考生不仅必须考虑建议内容在“本班”的现实可行性,还要特别考虑倡议的对象是“本班”同学的特殊性,在行文中要格外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这就在有效规避套作的同时,为写作能力突出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参考立意:
1、健康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
2、健康生活要学会自我管理
3、健康生活要珍爱生命
素材积累:
1、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还有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原因导致肥胖人口与日俱增。粗粮、细粮、荤素都要进行合理搭配,还要根据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确定需要摄入的热量。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做到全面营养均衡。
2、出门记得戴口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最长潜伏期达14天。携带病毒的人脸上没有写字,在不得不与人接触的场合,一个小口罩将起到阻挡病毒入侵的大作用。中科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10分钟内至少8次提到“口罩”一词,他强烈呼吁近期出门戴口罩,要形成“回罩文化”。为安全着想,不要怕麻烦和累赘,请把口罩戴起来,也请劝家人把口罩戴起来。
3、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疫情期间,你是不是每天都宅在家里抱着手机,不是刷机就是吃鸡,不是荣耀王者就是火影忍者,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啊?是不是有人把家长急得直跳脚啊?这些都不应该是你的样子。虽然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延期开学,但是老师们始终挂着大家的学习和成长病毒要隔离,学习不中断”,“教师离校不离教,学生停课不停学"。延期开学期间,希望大家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不要把节奏带偏。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温故知新。读几本一直想读却没有时间读的书,看几部有意义的影片,逛逛网络博物馆,写写日记。挑战与机遇并存,谁更懂得自觉、自主、规划学习,谁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谁就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人。所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层次分析:
本篇为演讲稿,称呼加“亲爱”,拉近与言说对象的距离,也符合亲密的人际关系。第一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要选择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展开论述,由材料引入,说理简要,严谨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常具体的倡议,又总领下文。分论点一: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分论点二: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分论点三: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最后结尾重申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巨大作用,再次发出号召。
11.(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的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广阔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而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亮起了“黄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法宝,然而在社会上许多人却声呼,现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世界真的面临信任危机吗?
有一种例发人深省,南京市区公交车上的一位老汉因为低血糖昏迷在地,在场的乘客毫无动于衷。老汉大叫: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样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想来乘客们先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大多也都是受过素质教育的人,当别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挺身而出。或许近来的一些恼人事让我们对"信任"这一词的产生的排斥。可是那些被救后却反咬一口诬陷他人诈取钱财的毕竟是少数。
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要你我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任做起。信任是一瞬间的,看似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心中不应该有太多的猜忌和犹豫,最纯洁的信任才是调剂人际关系的特效药,它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树越来越茂盛。
常常怀念儿时的小巷,那时的邻居之间因信任而相处的极为融洽。每当吃饭时各家都把自己家的饭菜拿出来,调皮的孩子如果喜欢那家的就一个劲地吃,没有抱怨没有呵斥,有的只是那些真挚的笑声。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盖起了小楼。厚铁门仿佛也阻挡了两颗心。笔直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小巷,精致的餐桌代替了严整的石头,邻居之间也少了以前的融洽。而我,再也吃不到那素淡却珍贵的"百家饭"了。
是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总不能让信任因此而流失了,一个团队没有了信任,纵使你再技艺超群也不可能让团队胜利,而一个人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孤草,只能与寂寞相伴。
朋友之间需要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朋友成为朋友。心连心无怨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人之常情,但重大事情,朋友之间需要信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思考“黄灯”的意义,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本次作文所给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材料中的“黄灯”所指向的意义是警示,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的角度来说明警醒的范围在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因此不能偏离这一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和思考的内容不能离开材料,无视材料大谈“黄灯”或“无视黄灯”“余地”等均为偏题或跑题;“结合现实生活”指的不是驾驶汽车的角度,“驾驶汽车”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材料强调的是现实中“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中的黄灯,考生应结合“现实生活”说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很开阔,“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立意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又可以辐射出很多具体的角度;联系现实,取材自由,尤其是在为人做事中,“黄灯”警示我们“知耻”进而“知止”;文体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要符合文体特征及要求,不能写成“四不像”。材料中对于“黄灯”的理解,“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黄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这些人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团休、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明确了这些,然后进行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不可或缺的黄灯。
2.看看“黄灯”,暂停启程。
3.人生路上你留意黄灯了吗?
4.国家发展更不可无视“黄灯”。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然后用一段有关信任的排比句引出人与人之间亮起“黄灯”的关系。正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失去信任的结果。最后收束全篇,指出“信任”之于人的重要性。
素材:
1.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然每天都会看到红绿灯,也都明白黄灯代表着红绿变换间的警示。一旦忽视黄灯的存在,必定会造成悲惨的结局。同样的,消逝的绿色代表着自然界的黄灯,我们不应该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后悔没能知晓黄灯所带来的警示。
2.当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时常出现在人们手机的页面,人们在心中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是否有一次真正的思索其背后的警示意义?泥石流,洪水,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不正是大自然正在向我们人类亮起黄灯吗?
3.有的人不明白其中的警示,而有的人却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在如今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环境保护在一些人眼里还不如几张钞票来的实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无视黄灯的警示,使得环境污染的现象愈演愈烈。
4.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引进西美金山湖项目,开发商竟然想到了削山造别墅的主意,违规砍伐树木多达19亩。是监管的不利,还是暗中纵容?记者采访了山脚下的村民,有的人竟然认为这样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没什么坏处。人们一边在感叹自然无情,一边却在纵容削山。如果项目一开始,村民就联名举报,难道项目还能继续?也许,经济一时增长了,可报应也离人们不远了。
5.大自然给我们人类亮起黄灯,我们不予理睬。那也许以后,自然界就只会存在红灯。黄灯所带来的警示也并非没有人能意识到。塞罕坝林场,一个原本是一片黄沙的世界。因为没有树木的阻挡,狂风裹挟着黄沙一次次的袭击着城市。人们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在亮起黄灯。于是,不少人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历经三代人半个实际的不懈努力,将赛罕坝从荒漠变成了森林。被人们称为最美的高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6.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无视大自然黄灯的警示,也许《流浪地球》中的故事将会在现实世界上映,我们将会成为流浪的种族。到那时候,再想起大自然的警示,恐怕已经为时已晚。时常回忆绿色的记忆,思索黄灯的警示意义。不要等到自然界只存在红灯时,再追悔莫及。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12.(2021河北英才国际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也许有人要学展翅高飞的鸟儿,到远方去寻找资源和友伴,将希望的种子带回家乡,播撒在大地上;也许还有人和甲虫一样,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远方的伙伴建设他们的家园——路径可能不同,做法可能相异,共同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
这片土地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我们足下的一乡一村。但人们对土地最初的认识和情感,正是来自于这一片片乡村的土地。对于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乡村是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言志,乡思和乡愁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者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扌鲁 起袖子加油干。在江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领袖针对乡村片面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主张;15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回乡担任村干部,远道而来的老外在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一个个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次第建成。坚守者久久为功,援助者蹄疾步稳,归来者善作善成——许多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凋敝了的中国乡村,正在和浙江省乡村一样,展现新的面貌,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这片土地也可能很大,大到成为我们心中的泱泱家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共同家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中国,无论富如明朝、强如前清、开放如唐宋,也无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如晚清,中国人始终赤胆忠心,忠贞不渝。“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今日中国,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留守本土或留学归国的中国子民,还是来自海外的各国才俊,有凤来仪,笃志笃行,无数人的努力,正在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
或许,这片土地还很远,远到和我们生活似乎并无关联的异域他乡,远成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浩瀚地球。但是,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命运与共,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领袖的号召引领人类共同的未来。
坚守者初心不老,归来者仍是少年,援助者心手相牵。是的,令人牵挂的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让人投入的是这片希望的土地。事实上,对于每一片土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往往既少不了如蚯蚓一般的坚守者,也需要如小鸟一般的回归者和甲虫一般的援助者。正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我们的家乡才会有更加美丽动人的千山万水,我们的家国才会有更加美丽富裕的千村万户。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一是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包括小鸟、蚯蚓、甲虫。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说“我也要走了”,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几年后,带着伙伴,衔着种子回来了,撒播种子;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问蚯蚓“你不走吗?”回答说“我还想留在这里”,小鸟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可见它们对待大地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大地变得更加适宜生活。大地虽然曾经丰饶,又逐渐贫瘠,但最后在蚯蚓、甲虫、小鸟的努力下渐渐变好。从这些细节的分析来看,小鸟、蚯蚓、甲虫都对大地充满了感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哺育大地,回馈大地。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寓意: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概括了这个寓意,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比如对家乡,我们有些人在家乡坚守,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些人远离家乡发展,给家乡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发展家乡;有些外来者,跟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发展也作出贡献等等。
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
(1)从整体上来立意:如,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生活,努力协作,建设好大家共同家园。等等。
(2)从某个角度来立意“”
小鸟角度,如,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
蚯蚓角度,如,坚守+努力,定会改变;
甲虫角度,如,来了,就要融合,就要发展;
大地的角度,如,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13.(2021甘肃张掖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白云,因为没有根基,只能浪迹天涯。
②波涛,如果没有乱石的阻挡,就难有千堆雪的壮观。
③车轮,一旦离开坚实的地面,转得再快,也寸步难行。
④瀑布,因为心中有大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
⑤圆规,站稳脚跟迈出坚定一步,有始有终才有完满结局。
⑥竹子,最终能长成参天巨竹,其秘诀是每前进一步便及时小结。
以上句子内涵丰富,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脚踏实地,经营人生
高尔基说:“一切美丽的都是朴素的。”脚踏实地地生活便是一种朴素,如此经营人生便是一种美丽。专注于自己的存在,自己就是一切的上帝。
懒惰并非缺少目标,而是缺乏踏实。古时,陈蕃独居,屋舍庭院杂乱不堪。父亲的朋友来访,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有鸿鹄之志,但最后却无法实现。这不印证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语吗?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姑娘在做保姆的同时,自学英文,苦练普通话,凭自考文凭当了老师。陈蕃不乏远志,却没有踏实的行动;姑娘志不在高,却用踏实的脚步经营了她美好的人生。
梦想者并非没有行动,而是行动不切实际。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满,幻想通过宣传与教育来建立以“法郎吉”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相似。在这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与地坛》与《赤壁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普世价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