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3928  2021-12-20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作文备考:关系型思辨色彩作文精选(二)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义利之辨、君子不器与君子当器、坚守与离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话题: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首先介绍了蔡元培关于美育的理论,强调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人的感情,使之渐入于高尚无私之境。接着引用其《美育与人生》中的观点,指出欲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需要强大的感情动力,而强大的感情动力的产生,需要借助于美的对象的熏陶,这其实是指出了美育的具体方法,就是多以美的对象对人进行熏陶。总的来说,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两个主要内容:美育的目的和美育的方法。写作的时候应予以充分利用。作文主题是“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所以在写作中,须以辩证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为中心。

      【参考立意】

      实施美育,渐消自私之念,滋养高尚之感情,养成高尚之行为。

      远离污浊,多受美之熏陶,方有高尚之感情与高尚之行为。

      美之感情促成美之行为,美之行为滋养美之感情

      话题: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要尽管全力以赴就好。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思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弄清楚两则名言的意思,分析孔子和程颢对于“义”“利”的观点有何不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无疑,孔子的观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尤其是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意思是“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天下之事,只有义和利这两个方面”。程颢实际上是为我们提出了正确的义利观,要以义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见利害义。这个思想在本质上与孔子思想是一致的。

      无论是义还是利,如果以自私的角度出发,那么即使是义,也是不义,比如子贡让而止善;即使无利,也是不义,比如公仪休家种白菜;相反如果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使取利,也是义;如子路受利而劝德,真可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由此可见,只要是以“社会价值”为起点,为初心,所言所行能一以贯之,就是最好的义利并举!

      【参考立意】

      义利并举,善莫大焉;

      劝“义”不应否“利”;

      必要时要舍“利”取“义”。

      【例文】

      明义利之辨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


展开全文阅读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

      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媒体记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点击率,收视率,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工厂商店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惜造假卖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学学那些舍利而取义的榜样吗?

      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23【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10月月考】

      话题:君子不器与君子当器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由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

      根据材料可知,作文是针对“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的讨论,班会上同学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即通才;一种是“当今社会需要专才”。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都可成立,所以同学们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作为作文的立意,均视为符合题意。“通才”往往强调的是人才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专才则指在某一领域有着突出的过人的才能,专注一方面的研究,心无旁骛。考生应根据自己确立的观点,陈述理由,进行分析论证。另外,考生也可将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认为二者应该结合,但要注意这种分析的分寸和尺度,因为根据人的精力和社会实际,既是专才又是通才是很困难的。可以认为专才也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长,通才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范畴,在说理逻辑上不可过于绝对。

      作文要求里没有限定文体,所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均可,写记叙文的如果能很好地体现题目的要求、作者的观点,叙事能力强的也可打高分。 

      【优秀标题】

      用君子之器,迎复兴之光。     

      精一才而行天下             

      君子当器,精其技艺            

      求万般色彩也需独绝            

      才之所专,心之所往         

      君子当器 成就自我

      专才之光,照亮时代的路        

      术业有专攻,君子需当器     

      穷乎于技可通神

      成为专才,筑强国之路         

      通才是时代的宠儿           

      人为通才,行稳致远  

      君子不器,方成大器            

      以通才为桨,以专才为帆    

      “君子不器”,时代不弃

      勿囿于专长,书写多彩华章      

      君子不器,多才报国         

      专则通,通则达

      君子成才,各有其道            

      可博可专,找准定位         

      呼唤“立体式人才”  

      先通再专,大有可为            

      量身打造,成才就好   

      24【题目来源不详】

      话题:坚守与离开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她含辛茹苦、积极筹建免收费用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

      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观点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

      要求: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余文
      【审题指导】①主题任务指令。

      审题时首先要关注“辩论赛”这一情景任务,观点已经明确,要么是正观点“坚守比离开更重要”,要么是反观点“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考生必须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一个“更”字表示双方都很重要,但是比较出一个更重要的,要明确自身观点,并驳斥对方观点。“坚守”“离开”是辩论的核心词,“坚守”可以理解为坚持、守护、留下等,展示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和恒心,可以联想到肩负的责任、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等,材料一中张桂梅的坚守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前途。“离开”可以理解为改变、超越等,展示出一种开拓的勇气和气魄,更有美好的期待和憧憬,从材料二来看,张桂梅教育学生离开大山的目的,到大山之外更广的天地去看看,去开阔眼界,去增长学识,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方分析时的要点在于:现实环境特殊性、当下的需要与不可替代性、数量对比上一个人的坚守换来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见识外边的世界的重要性。论述时可以采用假设分析法,如果没有了张桂梅的坚守…… 

      反方分析时的要点在于:现实环境特殊性、对改变人生命运的必需性与可期性、对张桂梅创办这种特殊教育的最好实现性与回馈性——多人对一人努力的回馈。论述时也可以采用假设分析法。对于“更”字型的辩题,首先要明白,不是非此即彼的有无关系选择,而是权衡比较后在程度、范围等差别上的选择。权衡比较的过程体现出来,驳立关系也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不管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还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都要关注到其中的“更”字。“更”字意味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坚守”和“离开”都有其重要的一面,不能一味否认掉其中的任何一点,只是要在不同的立场中探讨二者中哪一点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考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文章末尾处给出关于本方观点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和呼吁。这个可以作为得分高低的区分点,不是必须要点。

      ④文体指令——辩论稿,要符合辩论稿规范。

      只能从看似对立的双方观点中任选一方,要立场鲜明,不能走中间路线或者另起一种观点。且要求用到驳论,驳斥对方的观点。驳斥对方,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采用归谬法进行批驳。 

      【切题立意】

      1.大爱无言,坚守实现。 

      2.个人发展诚可贵,坚守奉献价更高。

      3.勇担时代责任,坚守比离开更重要。

      4.少年当怀家国志,坚守奉献是成功。

      5.勇于离开,外面世界很精彩。

      6.挥手离开,永攀人生高峰。

      【偏题立意】

      1.青年应立志成功。(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

      2.想干就干,做真我。(材料讨论的核心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

      3.坚守与离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指向。)

      25【2021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话题:精卫填海做法的可取与不可取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这个故事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古往今来,人们对“精卫填海”的意义和价值也展开了讨论。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烈赞扬精卫的执着不屈的战斗精神;唐代诗人韩愈则写下“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认为它“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对精卫的做法表示怜悯和惋惜;不少网友则认为一个人做事要量力而行,确定目标要权衡自己的能力。

      在班级读书会上,大家围绕“精卫填海”展开讨论,请参考材料中各方的看法,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对于精卫的做法,陶渊明持赞扬态度,韩愈表达了对精卫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怜悯和同情,网友们结合自身情况,则认为我们要学会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执着。考生可以结合三者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认同某一方的看法,还可以综合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

      1.赞美精卫大无畏的抗争精神;

      2.认同网友的看法:理想高远固然不错,但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合理规划;

      3.赞美的同时,建议适当调整目标,把不惧困难的战斗精神与合理的目标规划结合起来。 

      26【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话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马克思墓志铭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回顾建党100周年,陈独秀的《新青年》为觉醒时代、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为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2012年习主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则材料,马克思批判旧哲学家们脱离社会实践而空谈,材料中“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是关键词,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只是……”,“而问题在于……”表明重点应该在后者,即我们要去改变世界。毛泽东所说的“破坏”和“建设”都属于“改变世界”的层面。

      第二则材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既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革命者,他们的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释世界”,即用抽象的理论去说明和解释我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的合理性,或是用进步的理论去批判哲学家们认为不合理的东西。是对世界的认识,属于“知”的层面。“改变世界”,是要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强调实践、实干、行动,属于“行”的层面。

      在写作时可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思维品质高的话,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二者的关系,或者推倒重建自己的价值判断。

      【参考立意】

      1.要想成功,理论先行。

      2.实干胜于空谈。

      3.知行合一,方为圆满。

      27【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期中考试】

      话题:刚与柔

      【真题传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随和低调的处事风格、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耐心细致的做事方法等,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引语式材料。

      材料的中心词是“刚”和“柔”。“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材料分别给出了“刚”和“柔”的内涵,并列举相关的人物来展现“刚”和“柔”。“刚”是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等展现的都是“刚”。“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灵活机智的应对能力,随和低调的处事方法、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等展现出的就是“柔”。


展开余文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刚能制柔,柔能克刚;人生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需要刚柔相济;刚和柔要适度,为人至刚易折,至柔则无力,做到刚柔适度,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我们不能有骄傲狂放的刚,但决不能放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则的刚。

      【参考立意】 

      刚极易折,柔极易屈。

      刚和柔要适度。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权衡。

      刚中施柔是生活的强者。

      刚使人勇,成就辉煌;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28【湖北省石首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话题:形与神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往今来,描绘海棠的名句佳篇层出叠现。如元好问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苏东坡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是,文人墨客只注重海棠的花与色,而忽略了其风骨、精神、品格。

      高明的画家重神而略形,如文同画竹,“扫取寒梢万尺长”,在虚与实之间,更能体现竹子的神采。而那些只追求形似的人,却往往达不到这种形神兼备的效果。

      请借鉴而不拘泥以上材料,以“形与神的把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无论是诗文创作还是绘画作品,“形神兼备”都是理想和终极目标。“重神略形”,在我们日常普遍感知的“形似”基础上有了拔高,从而形成思维的张力,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任务指令“形与神的把握”则体现了对写作维度的限定,与目前主张的学科核心素养紧密呼应,有助于学生即时写作,展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①形神兼备,虚实相生

      ②从象形到传神,从技进化为道

      ③重神略形与重形略神的辩证

      29【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话题:个人与国家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苏武在汉武帝时担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后又流放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匈奴与汉朝和好后方获释归汉。

      材料二: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扣押了3年左右的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孟晚舟女士在朋友圈发布题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长文称,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一中,苏武被扣留时间长达19年,原因之一是匈奴的故意隐瞒、以及汉朝未积极主动营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汉朝的国家实力与匈奴难以抗衡,外交上失去了话语权。

      材料二中,孟晚舟乘坐包机安全回国,背后中国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屡次敦促美加立即纠正错误,解除对孟晚舟的任意拘押,撤销对孟晚舟的逮捕令和引渡要求,释放孟晚舟并让其平安回国。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重大胜利,国家逐步繁荣富强,在国家社会中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国家全力以赴,积极保障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需要明确,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正如《战狼2》中说:“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两则材料的对比,考生需要明确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会与家、与国紧密相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更需要我们凝聚爱国情怀,为民族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考生若避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仅谈个人应该爱国、如何爱国,视为扣题不紧,酌情给分。

      30【江苏省宿迁沐阳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话题:理想与未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个又一个真挚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百年画卷: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蓝蒂裕;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到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到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无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

      假如班级要举行一节主题为“理想与未来”的班会课,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及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规定了写作的情境是一节主题为“理想与未来”的班会课,这也就限制了作文应围绕“理想与未来”来立意写作。此外题目还规定了作文的体裁是“发言稿”,考生要注意发言稿的正确格式。

      材料中提到了各行各业为了理想而拼搏的人物,他们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或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他们是青少年们的榜样,激励着广大青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考生要通过这些榜样思考实现理想的方法,那就是心怀祖国,不懈奋斗。

      写作时,考生要“结合以上材料及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如“理想”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理想”对“未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没有阐明二者关系的判为二等以下;结合“自身实际”说明文章中要有“我”,即最后要落到通过思考得出了什么样的见解,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体现“我”的思考与感受的不超过二等判分。

      【参考立意】

      ①用理想照亮未来,用奋斗成就自己;

      ②传承先辈理想,共筑中华辉煌;

      ③高远的理想,让人生有方向。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高考作文备考:关系型思辨色彩作文精选(二)理想与未来、自修与胜人、光与暗、言与行、敢为人先与不为人先、从与化
下一篇: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家国情怀篇——“好家风”激荡新时代“文明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