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高中习作
阅读:249  2021-12-28
标签:高中习作 高三高中习作
尹氏八段论之首段设问引出论点范文(高中习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我们也会发现《中国诗词大会》走出了象牙塔,打破了诗词是文人专属把玩的边界,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让诗词服务于现实生活。如用集体智慧给陕西绥德石狮子取名字,用集体智慧给浙江湖州“湖笔”取名字,等等,真正使诗词和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教育部曾如此评价《中国诗词大会》:“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新时代的精神之钙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远古至今,历史见证了无数繁荣文化的覆灭,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唯华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绝?

      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汉人积极吸纳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国来朝、八方觐见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兴办北大,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于是有大师辈出,见证了北大最辉煌的历史。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独尊的高处不胜寒,而是在心怀自豪的同时,仍能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唯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文化之长河才能汇入新鲜的支流,绵延不绝。

      中华文化,穷且益坚。清末,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列强疯狂的瓜分与掠夺,使曾经那傲立东方的雄狮,顷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鱼肉。可这雄狮纵然遍体鳞伤,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反观同样遭遇殖民的印度,却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丧失了信仰、丢失了语言和文字,最终被彻底改造。评价一种文化是否伟大,固然要看它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但更应看它能承受怎样的黑暗。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鲜活在从古自今的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陆放翁那一声长啸:“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震彻古今。而新时代的到来,也赋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两极化的加深,经济是发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坚守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彰显大国本色。

      令人欣喜的是,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文化自觉。君不见那层出不穷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信中国》《中国诗词大会》,都洋溢着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有以余秀华、赵日初为代表的很多农民们,也开始积极投身入诗歌、绘画等文化事业,自下而上,颇有“洛阳纸贵”之气象。正如建大楼要先打好地基,下层才能作用于上层,文化自信的建设,也应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对前沿理论的自信,而是广大群众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可与热爱,文化不仅是诗词歌赋,也是黄土和青天。

      精神之钙,铸就中华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实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热爱。

      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答案】例文:

      冷漠旁观终损己,互助和谐共休戚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生存于世,每个人都与周边、与远方紧密相关。当航行之舟漏洞进水,危急时刻你会出手相救,患难与共,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同的答案彰显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小舟需要每个人补漏补缺,才会推动和谐社会的巨轮破浪前行,扬帆致远。

      冷漠旁观终损己。

      漫漫人生途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处于危难之中,拼劲全力自我解救。或许有人会抱着侥幸心理冷眼旁观,庆幸事情与自己无关。但毛姆说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全是事故。”你的消极冷漠终有一天会化作打脸的巴掌,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危急时刻,我们应竭尽全力,奋勇相助,团结协作才是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

      冷漠旁观终损己,要互助协力,助人助己。

      纵观古今,多少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开创了人生的新篇章,又有多少人在冷漠对人中丢失了命运的橄榄枝。就像华为总裁任正非,面对一家曾名不见经传的芯片研制公司遭遇困境,并非袖手旁观,他大胆投资,出手相助,不顾每年巨额亏损。就是这家起死回生的芯片公司却在华为5G时代的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华为在面对美国制裁封锁时依然不失核心技术。但同是企业的可口可乐公司却呈现另一局面,面对生产厂出现的问题,生产链上的各个部门推诿责任,坐视不管,终致产品质量不过关,销量锐减。由此可见,面对困难,互助协力,助人才是助己。


展开全文阅读
      互助协力,休戚与共,天下大同。

      王尔德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互助协力,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如左手拉右手理所当然。大家互助协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繁荣进步,新时代领路人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会被贯彻落实,人类发展的新篇章才会掀开崭新的一页。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美好的新生活正在向我们招手,摒弃冷漠姿态,尽力所能,互帮互助共渡难关,我们“和谐社会”的巨轮才会劈波斩浪,驶向远方。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社会的喧嚣似乎自古便被无数文人诟病不已,古有竹林七贤长啸山林,今有周国平向往安静的日子。但社会的群体性注定了它会像莫言说的那般喧嚣发展,那么如何使宁静与喧嚣的社会达成统一呢?我认为,应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我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在灯红酒绿、信息爆炸的喧嚣时代都曾对浮躁的生活产生过厌倦,都曾向往过一种放空思想、不问世事的宁静生活。“乡下的街道充满生活的琐碎和甜蜜。”诚哉斯言,宁静所带给人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一刻喘息的机会,让人能感受到平日里未被发现的生活之美,让人有机会同自己对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若真如苏轼所言,莫听世间喧闹的穿林打叶声,坚定自己的脚步,取得内心升华,不失为生存于喧嚣之世的不二法门。

      然而,在宁静的生活中人们固然能够轻易地升华内心,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新认知,可又该怎样去践行自己的价值呢?这便不可避免的要重返喧嚣之世里来。人群居于社会中,必定担负着某些与生俱来的责任,若将个人生活与社会完全分割,即使自己无愧于心,但却失去了自己生而为人的社会价值,活得百年,也只是空来一遭。庄子濮水垂钓,面对楚王提供的入世机会,轻蔑地用一句“宁曳尾于涂”打发走了楚王的使者。凭今之见,我们从中可见的更多的是庄子对于平静生活的热爱,可若我们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看,这却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庄子与社会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使他超然世外,另一方面也使世人只有在无可救药时才选择他。将平静与喧嚣社会分离,即使取得了内心超脱,代价却是抛弃了整个社会,终究不能为我们当代人所效仿。

      因此,以我之见,应常存宁静之心,勇赴喧嚣的社会之河流。大隐隐于市,大静静于喧。白落梅曾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只要心存静心,即使车马万般喧嚣,人又怎能觉察得到呢?在喧嚣中求平静,用平静应对喧嚣,使人可以随时驻足片刻,看清前行方向,继续在喧嚣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叹世间不乏浮躁之风,亦不乏平静之心,但缺的是能以平静之心坦然面对生活的人。日本青少年大规模蛰居,网络佛系言论使人只见自己,不见社会。以上种种很难使人相信他们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平静,消极避世的平静,对社会百害而无一益。

      以平静心,赴喧嚣流,在喧嚣中保有平静,在快节奏生活中不骄不躁,继而更好地在喧嚣中生活,实现自身价值,此应为当代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说不出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东西,你就会有很多个为什么。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莫让“感性”遮望眼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人是感性的动物,就是因为这样,人类才成为万物的灵长,也是因为这样,人类常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种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欢颜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沟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过于浓烈的感情或是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偏见、袒护也由此而来。面对矛盾、选择,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维护那份亲密,便会导致我们的片面和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则是商人。马克思的小女儿病死了,他无钱为她举行葬礼,即使如此,他却从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过任何经济上的帮助。然而这样一份友谊却维持了几十年之久,成为佳话。这段伟大友谊的背后就是两位伟人对公正、平等、真诚的理解,也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这样的一句话,并非真正的警告人们不要亲近,这只是一种长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并享受这种距离所带来的美。这样的距离并没有真正隔阂了人与人的感情,而是透过一份距离留出了思辨的空间和冷静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对和公正的认识。

      从小时候对父母亲的盲目崇拜,觉得大人的话都是对的,直到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着所谓“距离”而微妙地改变着。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改变中日渐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这样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与明澈,让心灵沐浴在冷静的和风中,成就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

      请切记:我们渴望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为乌云密布的情感添上一道彩虹;我们赞美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为绿意盎然的情感凝上一滴露珠;我们歌颂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用最真诚最真切的心为情感加上一双能望见真理的眼睛……因为我们不能没有情感更离不开真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何时无声,何处惊雷

      朱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可范仲淹也在《灵乌赋》中言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沉默还是发声?是以无声湮没世界的喧嚣,还是以惊雷劈开黑暗的苍穹?——其实,何时无声,何处惊雷,并无定论,均应酌情。


展开余文
      当个人力量尚不具足时,沉默是一种韬光养晦。面对困难,卒难应付,于是积蓄实力,养聚内蕴,暂时的沉默是为来日背水一战作下的铺垫与准备;人生常有起落,时见高低,在低谷时默默努力,埋头苦熬,不争不鸣,待到时机成熟,冬去春回,方绽放山花烂漫,撷取胜利果实。当身处纷乱不明真相时,沉默亦是一种包容体贴。世事纷纭,复杂多变,个体受限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难辨乱象,困于乱局。与其从道听途说中探得一二话头便义愤填膺、或是被“带节奏”人云亦云胡乱呼喊,不如保持沉默,清心直视,在无法怒目行凶者时,至少能做到不向更弱者抽刃。

      周国平说:“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人际关系中,沉默予人以回旋的余地、变通的空间、留白的宽容和善意的体贴。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自尊的保护;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生活的尊重;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成全。

      然而,一味沉默,却不可取,当发声时,不妨惊雷劈空。鲁迅先生放下手术刀,以笔发声,刺破了笼罩着民众的黑暗阴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点点光明;何香凝先生走上广州街头,以呐喊发声,争取妇女解放,将革命信念贯穿毕生;政协委员高晓笛作为听障人士,以手语发声,为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就业和养老问题谋福;赵德馨教授捍卫权益,以法律发声,替所有注册作者讨回应有的公平。

      当罪恶被乌云遮蔽,弱小被强权欺压,真相被只手遮蔽,阴暗被谎言覆盖,自然应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正是因为世上存在着有理想、有担当、有态度、有分量的发声者发出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当发声时,且不可沉默。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何处应有惊雷,何时应当沉寂?沉默是金,但一味缄口却未免流于懦弱;发声是刀,但时时亮锋却未免过于激进。愿我们都能在喧嚣扰攘、未知全貌时沉默,在强权威慑、邪恶狞笑时发声,寂静之处,亦藏惊雷。

      【详解】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材料引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发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沉默”也许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回击。第二则材料引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认为相比坏人的可憎,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第三则材料引《荀子》章句,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都是明智的。第一则材料赞同沉默多于发声,第二则材料赞同发声多于沉默,第三则材料辩证地看待了沉默和发声的关系。如果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沉默的意义进行阐释:沉默让人能获得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间,也能培养人隐忍坚毅的优秀品格,在伤害、攻讦他人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善良、温暖、正义;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之际选择沉默,是一种从容、克制、豁达。所以,沉默自有其力量。如果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发声的作用进行论述:发声是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是坦率、凛然、磊落的体现。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发声者无疑是时代的先驱。正是因为有人发声,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以第三则材料为立意点,就要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沉默都值得鼓励,在该发声疾呼时选择沉默即是对罪恶的包容,在该反抗时缄口不言即是对暴力的纵容,一味沉默即是懦弱、逃避、无视、冷漠的象征。同样,不是所有的发声都有积极意义,如果在外部条件不成熟、客观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冒险冲动的发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僵局和险境;不仅如此,发生者的立场、境遇、角度、格局也决定着发声是否得当、正义、无可辩驳、充满力量。因此,一味追求发声也是不可取的。正如材料所言,在恰当的时候沉默或发声,才是明智的。 

侯晓旭

标签:高中习作 高三高中习作 尹氏八段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尹氏八段论”之议论文辩证段写法及范文
下一篇:“尹氏八段论”之首段排比引出论点范文(高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