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18  2022-02-1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液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师问:这些句子是谁写的?

      生答:鲁迅

      师答:对,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鲁迅写的。其中有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也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课文的主人公阿Q的哀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看看鲁迅是如何哀叹阿Q的。

      二、写作背景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硏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料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四、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突出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精神摧残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写阿Q欺软怕硬,揭示他身上的劣根性。阿Q与王胡比“丑”、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这三个片段都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

      六、全文分析

      1、阿Q用来保持内心平衡的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征?鲁迅称之为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

      特征: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展开全文阅读
      2、在小说节选部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妄自尊大:“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②自欺欺人:对于头上的癞疮疤,先是忌讳,后来是自诩“你还不配”;被人打后,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③自轻自贱:被逼说人打畜生时,他自轻自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又高兴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④自我摧残:当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别一个自己”而转败为胜。

      ⑤畏强凌弱:被王胡撞头和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调戏小尼姑。

      3、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而不放半寸长的葱叶。这些都反映出未庄落后、封闭的特点。

      4、这种病态的根源在哪里?

      明确:

      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5、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

      ③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④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性,即双重人格。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他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6、从阿Q的身世经历与他生活的环境中,归纳出造成他扭曲性格的原因。

      明确:

      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他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偏僻乡村,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因而具有本能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这也导致了他狭隘自私、封建保守的劣根性的形成;他又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又造就了他的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7、为什么说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明确:

      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七、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八、写作特点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语言特征一——杂文式的笔法。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具,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补充资料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是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式。鲁迅先生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发表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来收入《呐喊》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展开余文
      十、总结全文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布置作业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________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________)。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为艺术形式的________,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________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夫权”的桎梏下对于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________、英雄辈出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作家艺术家会将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同舟共济

      B.故步自封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风云际会

      C.墨守成规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同舟共济

      D.故步自封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风云际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

      B.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C.以第一部现代意义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

      D.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白话小说问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留待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B.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待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C.铺开一张张壮丽卷轴,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完成并给出答案。

      D.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

      4.本文运用白描等描写方式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进行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学习本文的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B

      2.C

      3.B

      4.那是个乞丐。她大概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刺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

      解析:

      1.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偏重于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偏重于不求创新进取。语段中强调鲁迅的“文学表达”并没有守旧,而是不断介入现实,进行创新,故应选“故步自封”。绝世独立:当世无双,卓然而立。多用来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语境强调《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是没有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故应选“独一无二”。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指男女幼年间的亲密情谊。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故乡》中“我”与闰土在儿时是亲密的伙伴,故应选“亲密无间”。同舟共济: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强调“共同战胜困难”。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好机会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有才能的人在新时代施展自己的才华,“风云际会”正确。

      2.解题时,应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由上文“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及后文“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可知,括号内应是对《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评价或说明,主语应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而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不恰当;B项,逻辑不当,应是该小说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D项,逻辑不当,“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的标志就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问世。

      3.A项,“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不合逻辑,根据上文“时代是出卷人”可知,“卷”已出就不能再“被卷起”,应该为“铺开”或“展开”。C项,搭配不当,“卷轴……完成”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绘制”。D项,语序不当,根据语段可知,时代是出卷人,应先铺开卷轴,然后才能在卷轴上写出答案。B项正确,联系上文“时代是出卷人”,可知时代命制好试卷后,会有相应的人来给出答案,按逻辑顺序应该是“出卷——铺开试卷——给出答案”。

      4.【写作指导】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运用墨线勾勒形象,不加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就形成了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在景物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和人物性格高度融合,使景物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人物描写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使人物神韵突出,形象鲜明。白描讲求的是朴素、准确,或简笔勾勒,或具体刻画,不求华丽,不求细腻,但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求“神”,显“神”,要求描绘准确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2学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下一篇: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