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18  2022-04-27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资料——实用类文本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一、知识点精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I、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II、考点透视

      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其考查的主要特点: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二、例题实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展开全文阅读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小题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评出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中,“躺平”频频现身。“躺平”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再到如今的“躺平”,所反映的内涵其实是一致的。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逃避内卷的裹挟,“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心态”,用消极的态度对抗环境对个体的重压,于是走向另一种极端,“躺平”成为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有人拒绝大城市的升职加薪,回乡找了个糊口的差事舒舒坦坦;有人几次创业失败,等待继承家产;有人很长时间不工作,没钱了就打一段时间零工……“躺平”既有对自己努力不成、求而不得的嘲讽,也有对现实重压的逃避。再者,又有多少人能安安稳稳“躺平”,还不是第二天老老实实爬起来上班。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道德绑架年轻人的选择”,这诚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是“躺平”背后的社会心态需要引起重视,更需要警惕“躺平”蔓延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躺平”现象非哪国所独有,美国有归巢族,英国有尼特族,日本也面临“低欲望社会”的危机。倘若整个社会弥漫着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风气,其危害自然不言而喻。

      在“我们都在努力奔跑”的当下,“躺平”文化自不是社会主流,却释放了需要关注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信号。从“躺平”“站立”到“奔跑”,人生似乎可以简化为这三种状态。一时的“躺平”,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的调适和休整,可以进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这样的“一时躺平”可以理解,但要警惕“一世躺平”,从而堕落为浑浑噩噩的生活。要知道,没有“躺赢”的人生,“站立”“奔跑”才是人生的常态。

      面对“躺平”一族,他人规劝与自我救赎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社会层面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去化解其中的问题。大城市飞速扩张、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心理问题,有没有减压排压的出口?能不能提供更多渠道和路径,让普通年轻人获得更多的舞台,让付出有更多的回报?真正体会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了解其需求,并通过有效的办法,唤醒他们对“站立”“奔跑”生活的回归,这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新华日报》2021年5月31日,有删改)

      材料二: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展开余文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层面分析“躺平”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飞速扩张、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心理问题。

      B.与“丧文化”“佛系青年”内涵一致的“躺平”文化,释放了年轻人生活状态需要被关注的信号,而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

      C.“未富先老”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而“未富先躺”是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避免发生的。

      D.对于“躺平族”,既要有批判与苛责,也要有理解与尊重,更要有关怀和积极引导。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决“躺平”问题,一方面依靠他人的规劝,另一方面要分析背后原因并化解其中问题。

      B.“躺平族”与美国归巢族,英国尼特族,日本“低欲望社会”危机实质上是一样的。

      C.材料二从中国经济转型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论证了“躺平族”兴起的社会背景。

      D.需要从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两点出发,给予“躺平族”关怀,引导“躺平族”奋斗。

      【小题3】材料一对“躺平”的不同理解引发各种热议,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有人认为“躺平”是面对现实困难时采取的一种心理调适、休整和自我治疗,从而进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下列表现属于前者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费,世事能奈我何?

      【小题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小题5】“躺平族”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躺平族”。

      三、答案详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C2.A3.D4.莱辛的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诗歌与绘品都属于艺术形式,但各有各的特点,给画凭借线条和色彩,给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只能叙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可以叙述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是时间艺术;诗歌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绘画是具象艺术。

      5.首先,提出我国诗歌融合的历史非常悠久,并概述诗画交融的意义。(1分)接着,指出中国诗画融合的氛围,并对比分析西方“美学家对诗歌差别的不同认知。(1分)然后,从魏晋之前,唐代,宋代和元代等不同时代评述我国诗画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2分)最后,指出诗画融合的新形式以及思考并践行“诗画融合”的意义。(2分)(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10).6.c7.c8.b

      9.文章首先指出“解平族”引起社会的重视。然后分析了躺平族的表观,“精平”文化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的弊端,指出应该以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的社会价值理向关怀,引导青年,来鼓励“躺平族”奋斗。10.①一方面,我们要对“躺平族”青年表示尊重:如果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还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来就是社会发展成效的体现;②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有些躺平族青年;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届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资料——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
下一篇: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资料——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