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 2025-07-27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一 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
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示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示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赏析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示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4.抑扬特点及作用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赏析 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
5.铺垫特点及作用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示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赏析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6.照应特点及作用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示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赏析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7.以小见大特点及作用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示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赏析 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8.重章叠句特点及作用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手法。作用: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主题。②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强韵律感和节奏感
示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赏析 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微点拨】
鉴赏结构技巧的几个角度
(1)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等等。
(2)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变化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
(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
(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承上启下、总领全篇、卒章显志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二、解题步骤
1.明技巧:准确指明诗歌所运用的结构技巧。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如何运用这种结构技巧的。
3.析效果(作用):写出这种结构技巧有什么效果、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诗歌的构思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请分析本诗首联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明技巧 开门见山、设问
第二步:
释运用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蜀相》首联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
第三步:
析效果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答案:①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②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①
陆 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②。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③。
展开全文阅读
【注】 ①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抗金前线,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西北军事重镇——长安。但不到一年,朝廷调走王炎,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本词写于此时。②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③长杨赋:汉扬雄所作,扬雄常被看作怀才不遇之人。
本词构思今昔交织,回环往复,请联系全词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本词触景生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描绘了眼前悲凉的秋景,渲染了时代气氛,烘托了词人心境;第二层思昔,“忽记”写词人联想自己的战斗经历,表达对国事的忧虑;第三层再回到现实,表达归隐的意愿和抗金策略无人托付的遗憾;第四层回顾往昔,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江山的悲愤。
解析 第1步:明技巧。题干已明确词作的构思特点是今昔交织,回环往复。第2步:释运用。诗歌先是托物起兴,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勾起了作者的旅思;然后回想当年在前线抗金,表达了陆游对国事的忧虑;接着写如今已经被罢官而回乡退隐,但自己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无人托付;最后从慨叹转为激愤,运用典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第3步:析效果。今昔交织,回环往复的效果。
四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沙桓王墓①下别李纾、张南史
刘长卿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
流水朝将暮,行人东复西。
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
伫立伤今古,相看惜解携②。
【注】 ①长沙桓王即孙策。②解携:分手,离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又用“独”字以春草“萋萋”来暗写离别的伤感。
B. 颔联写流水从早到晚亘古不变地流淌着,历史上的人事总是不停流转,匆匆而过。
C. 颈联写墓碑上的文字几乎不见,但山木葱郁茂密,流露出诗人对旺盛生机的赞美。
D. 本诗的写景叙事,无华丽的辞藻,以平常用语入诗,平实而富有韵味。
答案 C
解析: “流露出诗人对旺盛生机的赞美”错误。“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诗人写到墓碑上的字已经被苔藓模糊掉了,山中的树木则长得茂密齐整。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意图表现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更迭,使得曾经的辉煌与壮丽一去不返,只留下了一处荒凉寂寞的墓地。
2. 从篇章结构来看,本诗尾联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上句总结上文,自然过渡,总结前文对长沙桓王墓周围景色的描写,用一个“伤”字抒发自己对古今历史变迁的感慨。②尾句卒章显志,用一个“惜”字,紧扣题旨,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上句衔接紧凑,浑然一体。
解析:“伫立伤今古”是对上文诗句的怀古的总结,过渡自然,“伫立”所见之景即为长沙桓王墓周围的景色,即上文诗句的“春草独萋萋”“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所表现的萧索的古代帝王的墓地,用“伤”字抒发了作者对古代繁华功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感慨。“相看惜解携”篇尾点题,指出是与友人送别的诗篇,卒章显志。“惜”有珍惜的意味,与诗题紧密贴切,也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从对怀古的幽思回到送别的主题中,与上句衔接紧凑,浑然一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满 庭 芳
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从水写到树,第三句再以“翠光交映”带出水上的亭子,视角转换自然。
B. 塘中荷花香色俱全,“渡”字将荷香动态化,“红妆”则以美人比喻荷花之艳。
C. 雨中水草缓缓飘动,浮萍散碎,雨后白云满天,青山掩映,词句充满了画面感。
D. 这首词通过描写夏夜景物,在恬淡的意境之中,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答案 D
解析: “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归隐的渴望”理解有误,这首词没有词人渴望归隐的信息。
4.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指上下片衔接之处,是词意承转的关键地方。“堪听”是本词的过片,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承转作用。
答案:①“堪听”表明雨至,承接上片月下荷塘的晴朗之景,由此转为下片对雨中景雨中事的叙写;②“堪听”诉诸听觉,承接上片对修水、新绿、鸳鹭、荷花等景物的视觉描写,转为下片对雨落横塘、檐响风铃的雨中景的听觉描写。
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②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③。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韦应物的家乡。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③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的那一日生火煮食,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的来源。以后相沿成俗。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诗首句既写雨中炉火熄灭,空斋阴冷的景象,又写出诗人心情的清冷。
B.韦诗第二句“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
C.孟诗首句描写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以乐景反衬诗人的悲苦之情。
D.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炉火熄灭”错误。“禁火”是寒食节的习俗。
故选A。
6.古诗的结构大多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暗示题旨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结构技巧的。
[答案]韦诗:末句紧扣标题,以景结情,在寒食故园芳草萋萋的想象中寄托情感,含蓄蕴藉地表达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孟诗:末句呼应标题,既抒发对先贤介子推的纪念之情,点明寒食节的由来:“不独”表达了对自己贫居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无烟火”也是天下寒士现实生活的写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和结构技巧的能力。
韦诗末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意思是: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寒食寄京师诸弟”。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意犹未尽,含蓄蕴藉,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
孟诗末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思是: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呼应标题“寒食”,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无烟火”是天下寒士现实生活的写照;“不独”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使用对比手法,富人寒食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贫困人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6高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