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370
标签:
备课资料
《天问》篇名题义考
殷光熹
《天问》这个题目怎样解释?历来注家和学者多有不同说法:王逸《楚辞章句》云:“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王夫之《楚辞通释》云:“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下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吴世尚《楚辞疏》云:“其名“天问”者,言天下事原有不可究者也。名问而实自答也。”屈复《楚辞新注》云:“天问者,仰天而问也。”戴震《屈原赋注》云:“问,难也。”今人中,有的认为“‘天问’就是天的问题”(游国恩),有的认为“天问”是“关于天道的问难”(刘文英),还有的认为“天问”的命名,“首先提出的是天的问题”(詹安泰)。可谓见仁见智。
然细审以上古今诸家所说,恐非《天问》题名原义。
笔者以为:《天问》的题义应当是“天”来“问”的意思,即借天设问,或托天以为问的意思,而不是作者直接对天发问。“问”者是“天”,这个“天”是超越人类、洞察一切的“天”。因此,只有这个“天”才有资格来评判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人类对宇宙自然界的认识,对历史兴亡事件的评判等)。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如何,在古人看来,只有“天”最清楚,所以由“天”来向人类提出问题就再合适不过了。屈原正是利用人们这一思维定势来构思题目的:《天问》者,托天以为问也。换言之,“天问”就是“天”来“问”。先秦典籍中有一类文章就是以“某问”来作为题名的。所谓“某问”,都是由某人提问,而不是倒过来“问某人”。例如:《管子》中的《桓公问》篇,是齐桓公问管子,而不是倒过来“问桓公”(管子问桓公);《论语》中的《宪问》篇,是原宪问孔子,而不是倒过来“问宪”(孔子问原宪);《孙膑兵法》中的《威王问》篇,是齐威王问孙膑,而不是倒过来“问威王”(孙膑问齐威王);《孙子兵法》中的《吴问》篇,是吴王问孙子,而不是倒过来“问吴”(孙子问吴王);《墨子》中的《鲁问》篇,是鲁君问墨子,而不是倒过来“问鲁”(墨子问鲁君);《列子》中的《汤问》篇,是汤问夏革,而不是倒过来“问汤”(夏革问汤);《礼记》中的《哀公问》篇,是鲁哀公问孔子,而不是倒过来“问哀公”(孔子问哀公)。从上述所举先秦典籍资料可以看出,屈原是受到前人“某问”一类文章(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们常用的一种题目形式)的影响或启发,继而又别出心裁地将过去人与人之间的“问”,变成借超越人类的“天”而“问”,创造了通篇都是“天”来“问”的“问难诗体”,新颖独特,独标一格,成为两千多年来绝无仅有的一篇杰作。
标签:
备课资料
天问》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报任安书》解疑
下一篇:
读《我与地坛(节选)》有感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