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5727
标签:
备课资料
《药》中几个意象的分析
李天松
一、关于“路”的意象分析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段中,我们发现坟墓群被中间的“细路”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左边的那是“犯人”的墓地,右边的就是群众的墓地。这实际上寓意着夏瑜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并没有和普通群众在“官地”上站到一起,而是“各自为营”,造成资产阶级脱离群众闹革命,最终成为“官地”中的一座座坟墓(一种失败的象征);普通群众没有和革命者站到一起去,最终只能是在“官地”中继续由其毒害(一种愚昧落后的象征)。“路”的意象将文章的主题意义凸现了出来,体现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深沉含蓄的文学艺术风格。事实上,在小说后面的发展中,华大妈(群众的母亲)和夏四奶奶(革命者的母亲)在上坟时也是向各自的那一半官地走去的。我们清楚地看出,华小栓和夏瑜两者的坟墓,中间仅仅只隔了这么一条小路,而这条小路却将华、夏两家分隔开来,成为一道屏障。但这道屏障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群众、革命者的孕育者,在同时煎熬着失子的痛苦时,从素不相识到最终能跨过这条小路,走到一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作为华家和夏家两条线索的最终交融场所,将华家的“可怜性悲剧”和夏家的“可叹性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夏”(中国社会)的悲剧,使小说“揭示”和“赞颂”的悲剧主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升华和开发。
二、关于“血”的意象分析
《药》通过“人血馒头”这一特殊的药,将“血”这一意象形象而又相当触目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文章的主题。鲁迅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用“血”将小说的主题反映出来--“把当时的黑暗社会看作是屠宰场”。“血”成为鲁迅先生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性和国民劣根性的一种通常手段。《狂人日记》中“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通过“血”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方面的残酷性和旧社会的那种吃人本质。“血”的意象在小说中已有初步暗示。在《药》这一小说中,以“人血馒头”这一隐喻方法,更加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吃人”这一基本主题。
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鲁迅先生保持着一种清醒而又消极的认识,认识中充满了矛盾意识。一方面通过“血”这一触目惊心的意象,以悲剧性的力量,将他的清醒的启蒙意识浮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他对这种启蒙的效能仍然抱有很大的怀疑。
在“坟场情景”这一段中,华大妈这个群众代表只是对夏四奶奶有点同病相怜的感情,却不知道夏瑜是为了要救活像小栓这样一些人而死的,也不知道小栓反吃了夏四奶奶儿子的血。“血”这一意象,游离于华、夏两家之间,烘托出深远的悲剧氛围,同时也透出鲁迅先生对“血”这一斗争形式有无必要的怀疑。正如“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坟·娜拉走后怎样》)。从中读者感受到了这种战斗气氛,不由得不敬仰夏瑜,怜悯小栓,同情两位母亲,并且痛恨造成这两种悲剧的黑暗的统治势力。“怀疑”“苦闷”之中透出“积极意识”,表现出鲁迅先生战斗的毅力。
三、关于“花环”的意象分析
在《药》的第四部分,我们虽没有看到活着的夏瑜,但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浩气长存的革命英雄形象,虽然是以“坟”的形式出现,但小说镜头毕竟推到了夏瑜的身边,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个人物端详一番。
最能窥出夏瑜形象意义的就是他坟上的那一圈“花环”。尽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是“凭空添上”的,但我们还是以为这个花环是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从描写夏四奶奶心理活动的文字中,我们发现这个“花环”不是自生自长的,不是小孩编着玩的,不是亲戚本家送的,也不是夏瑜“特意显点灵”,只有一种可能,即同情夏瑜、支持夏瑜的人送来的,这是对夏瑜的一个最完全的的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还是后继有人的。鲁迅先生通过“曲笔置花环”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由是我们坚信鲁迅还是以一种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小说创作中的:“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激励和鼓舞民众加入到推翻旧世界的斗争之中。
四、关于“乌鸦”的意象分析
“乌鸦”的出现对本文来说有两个作用:
1.增加了小说阴冷的氛围。
“乌鸦”的叫声作为最阴冷的事物象征的本义明显增强了小说氛围。尤其是小说最后“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哑”“张”“挫”“飞”“箭也似的”,造出一种非常阴森恐怖的小说氛围。加之第四部分描写的是坟场情节,其若有若无的声息,时缓时快、时简时繁的笔墨更是增添了一种悲凉、凄惨的环境气氛。小说是讲究氛围的,但我们不应忘了这氛围就是当时中国“官地”上的社会环境,也是当时华、夏两家母亲生活的范围。这种凄惨的小说氛围揭示了华、夏两家人物悲剧的根源,有力地控诉了当时万恶的旧社会。
2.是一种呐喊的象征。
“乌鸦”这个意象除了从小说氛围上来理解,还应该从整个《呐喊》的主旨中去理解。“乌鸦”的叫声正是一种“寂寞里的呐喊”,一种“陌生人群中的呐喊”,带有一种明显抗争的意味。
展开全文阅读
鲁迅先生在《坟》中说:“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的时候为止。”这抗争的形象和《药》中的乌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药》中的“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是一种革命者的雄姿、力量在阴森恐怖社会中的具体反映,是为了给这世界“多有点缺陷”,让“那些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舒服几天”,是一种“穿着甲”,“站着”对抗这个社会的一种战斗形象。小说最后,“乌鸦”“‘哑--’的一声大叫……”是对夏四奶奶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疑问的最直接的回答,同时也是在陌生人群中的“呐喊”。
倘若“乌鸦”这时飞上夏瑜的坟顶,则夏四奶奶对自己的看法就会深信,最终达到一种“觉悟”的地步。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战士、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斗士,鲁迅是不会通过这种唯心宿命的方式来教育群众的。
作者单位 江苏盐城师范学校
标签:
备课资料
药》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黄鹂》的美学内涵
下一篇:
《石钟山记》中的“三笑”艺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