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296  
标签:教师随笔
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
 

   

 张世英

    去年夏天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首光波及东南亚各国以及韩国和

日本,以至震荡着全球。人们由此而更深切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现

实,大家越来越多地谈论着经济全球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

前人们在谈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却又大谈文化的多元化。这就不能

不引起文化思想界人士的一些反思:经济与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经

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在经济全球化已成

为现实的形势下,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走向应该如何?

    美国语言哲学家蒯因(W 、V 、O 、Quine )的“整体论的检验

理论”告诉我们,在整个知识或信念的体系中,各种命题构成—个圆

圈,居于中心的是内容玄远的命题,其普遍性最强,距离中心最远的

感性命题最少普遍性。后者同经验的接触最直接,两者之间的冲突首

先引起距中心最远而距经验最近的命题的调整和改变,最后才引起居

于中心的命题的调整和改变。这就是说,距中心愈远和距边界经验愈

近的东西,其改变的速度愈快,愈靠近中心的东西,其改变的速度愈

慢,而中心则不轻易因周边的改变而等速改变,但即使是居于中心的

命题也不是不可改变、不可调整的。我个人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变迁

关系也类似这种周边的变速与中心的变速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讲,经济亦可属于文化。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全球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全球化,其中

以生产的全球化为主要推动因素。文化也是多方面的,有观念形态的

方面,有制度的方面,还有器物的方面,其中以观念形态为核心。从

经济与文化所包含的这些具体内容来看,经济与文化既有区分,又个

是可以严格划界的,它们实可以概括为一个由中心和不同层次的周边

构成的圆圈:粗略地讲,一个民族、—个国家的文化是中心,经济是

周边;具体地讲,观念形态居于最中心的地位,生产是边缘,制度、

器物、金融、科技等则是这个圆圈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周边(这里且

不谈制度、器物、金融、科技这些层次的具体的远近程度和次序)。

经济的变化推动文化的变化,经济是一个民族、国家与外界(即其他

民族、国家)最直接地接触的方面,其变化的速度也最快,而居于中

心的文化则虽有变化,但变速甚慢。换言之,经济是比较敏感、比较

灵通的领域,而文化则是比较迟钝、比较固执的。经济所包含的生产、

金融、科技三者之中,生产又是与外界最直接接触的方面,它的变化

也是最快的,生产的发展与变化推动着金融与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也

就因为这个缘故,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生产的全球化,其在当

前的具体表现就是世界上几万个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

产,掌握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

跨国公司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这也说明,在经济全球

化中,生产全球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与此不同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接触特

别是观念形态方面的接触则是间接的、无形的、深层的,因此,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其因与外界接触而引起的改

变则是很缓慢的。就一个个人来说,经济生活的外貌上的改变也是比

较容易的,而观念形态的改变却是困难的。文化、观念的变易性往往

滞后于经济、生产的变易。至于谈到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观念形态

之间的融合,则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

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却与之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

在谈论跨国公司的同时,也在谈论跨文化,但是关于跨文化的谈论往

往是与文化的多元化联系在一起的。跨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话,还不是文化的全球化。

    当前人们之所以谈论文化的多元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担心

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是其民族性

的本质之所在。经济越全球化,人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

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呼声由此而口益高涨。

    当然,也应当看到,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

产物。在欧洲中心论统治的时代,经济尚未全球化,文化也谈不上多

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成为事实的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国家之

间各种壁垒的拆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在

国际上为人们所发现、认识和承认,这才有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有

了谈论跨文化的可能。试想,在中国尚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睡狮”的

时代,哪有什么中西文化对话之可言?

    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将逐步逐步

地、包括经过严酷的斗争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

民族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它所处的时代性,时代性的变迁首先是与它

在经济上的对外接触相联系的。时代性居于上述周边的地位,民族性

居于中心地位,一个较敏感,变速快;一个有堕性,变速慢,时代性

与民族性经常处于斗争之中,但民族性终将(甚至是很遥远的)会因

时代性的不断变迁而与别的民族性相隔合。融合不是混合,也不是取

消差异,取消民族特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时代潮流的



展开全文阅读冲击下,—种民族性小、—种文化小,越是具有生命力的因素越能保

持其相对长期的稳定性,甚至可以在新的融合体中占有较重要的或主

导的地位,而那些生命力较差或无生命力的因素则在新的融合体中无

足轻重,甚至从根本上丧失自己的位置。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能否维持

和发展,最终依据其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经得起时代性的冲击和检

验。违反时代潮流,硬性地维护某种民族文化传统,是不切实际的。

不能仅仅因为某种文化传统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就不管其是否具有生

命力而一味加以维护;而且,即使是对于某些值得维护和扶持的东西,

其本身也必须作相应的、适当的调整。一个圆的周边变了,中心还自

岿然不动,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已经在为文化的融合铺垫道路。这里

且不说跨文化的讨论是不同文化定向融合的必由之路,即使是人们所

谈论的文化冲突也应看作是文化融合的前奏。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

而且融合中也包含冲突或矛盾。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儒道相结

合,就是经过了冲突才取得的。例如儒家讲的“孝”字,与原本的佛

经就是有冲突的。更明显的—个例子是、当前伦理学界有一种很重要

的意见,即根据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主张以“普遍伦理”作为国际间

交往的准则。这种意见认为人类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且。

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地球村”不仅是经济意义的,而且是文化意义

的。显然,全球化不仅是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过程。而且是文化交往的

过程。前者已经是现实,后者也将随之而逐步成为现实。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既给我们带来了深厚

的文化底蕴,也给我们留下了长期封建统治的历史背负。为了顺应国

际上各种交注过程全球化的潮流,我们一方面在经济上要积极参加全

球性生产与市场网络,特别是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

在文化上特别是在观念形态上要更大幅度地实行“门户开放”,要适

应时代要求,批判继承,着力于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人道接

轨。文化是民族的,但不应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否则,就会造成文

化上的故步自封,从而也会造成中国经济上的孤立和现代化的延误。

 

标签:教师随笔 文化多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母亲的信
下一篇: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