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656
标签:
教师随笔
钗黛之争优劣原因新探(网友来稿)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 郑闯
钗黛之争几乎贯穿《红楼梦》的始终。许多研究者都从钗黛的性恪出发来分析二人优劣的缘由,认为宝钗实乃有尖不露,城府极深、阴险、狡诈一心想妆“宝二奶奶”的阴谋家,是宋江般的人物;而黛玉则是如何天真善良、毫无心机、嘻笑怒骂皆形于色的女子。但我以为这些学者似乎带了有色的眼镜,下的结论有点偏颇。记得鲁迅曾经说过《红楼梦》:“其要点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人物。”可见钗黛二人无疑是鲜活而真实的,于各自独立的个性中展现长短。作者自己认为“山川日月之精华只钟于女子”,男人皆是“渣滓浊沫”。如讲宝钗如何之毒,岂不是大违作者本意,亵渎闺中少女吗?所以我不敢妄加猜疑孰悉毒谁善良,而只能回归原著,以章句为依据,以如何处理如大观园中的人际关系为契机,来分析钗黛优劣之争的原因,为后来的研究者抛砖引玉。
一
我们从原著可知林贾之间有木石前盟之说,故而宝玉初见黛玉时就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黛玉也并不觉宝玉如他人所说那般潦倒不通世务。由原著可知神界上黛玉为草,宝玉为石,石以水灌之,草渐成人形,并图报之。现实层面上,林黛玉入居贾府,因与宝玉情投意合,渐生爱恋之心。爱之心悦,失之心痛,于得失进退之间挣扎奋战。黛玉爱哭,泪之源泉就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就在于有缘无份,却又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还在于有那么一个天生丽质又颇会做人的强敌——薛宝钗。鉴于两个人都钟情于宝玉且谁都不愿甘拜下风,因而钗黛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场或明或暗的斗争与冲突。
钗黛之争,实为争爱,争“宝二奶奶“的名份。钗黛先后来到贾府,并以出色的长相和才华嬴得贾府上下的赏识和肯定。可为什么贾府最终选中了宝钗而舍弃了黛玉呢?我想其原因也许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但这是我仅从钗黛处理大观园中的人际关系上来寻根探源。
作为封建社会缩影的贾府,表面上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而其实质却是极其黑暗腐朽的,极其恐怖的,已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地这个社会里,兄弟之间,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妯娌之争,嫡庶之争,主仆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与斗狠。“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是一个以利害冲突为主角的场所。可见要想在这里求得生存并尽可能性地于利害冲突中保全自己,并非易事。王熙凤依靠无与伦比的才智虽然博得了贾母`王夫人的观心,但搞得人心惶恐,”反误了卿卿性命;赵姨娘为争强好胜,勾心斗角,惹得上下很是讨厌,且终而一败涂地;史湘云与黛玉的实际身份是差不多的,但一个充满笑颜,谈诗论文,一个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整日郁郁寡欢,哭哭泣泣;薛宝钗也是寄居在大观园中,她凭自己曲直交合的交际手段和大度柔和的言行生活的自然朴实,并嬴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毛泽东曾经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可见,钗黛两从要真正嬴得“宝二奶奶”的名份,于人际交往中有利地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无疑是第一位的,也唯有处理好上下`主仆的关系,才可能出现奇迹才会成功!宝钗立足礼制,悉心观察,洞悉贾府所好与择媳标准,
二
薛宝钗能够得到“会做人”的评价,这与她的豁达大度,平等待人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而黛玉之所以“乖僻”,主要是由于她的敏感、目无下尘、斤斤计较。性格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莫大的联系,而一个人的处境和心理承受力的强弱是影响其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因而要分析钗黛在大观园中关系处理的好坏,就必须从她们的出身条件和生长环境出发,来追寻她们性格形成的细枝末叶。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此种感受经常因某种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生活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生活改变、生活琐事、心理因素。以下我将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黛玉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生活改变 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其祖曾袭过列候,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因而自幼就读书识字。而林家无子,自是受到父母百般溺爱,不啻珍宝,大有充当养子之意。父母在世时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所以行事就难免有点任性随意。但无不遂人愿好景不长,其父母相继先后去世,她则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虽然受到了贾府上下的万般疼爱,但吃穿用度皆不能自专。一个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一时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其心理困苦惶然可想而知,哀愁孤世就不足为奇了。
2、生活琐事 烦心的生活琐事日积月累之后,也会予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黛玉自幼体弱多病,自从能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了,长时间的病痛不仅折磨着她的肉体也摧残着她的形体。因病叹人生离合,因时日不多更加珍惜,可父母双亡,举目无依,爱没有保障,情没有归宿,明知宝玉心中有她而无奈贾府高墙拒她于门外,其心孤苦郁闷可见一斑。加之大观园中人虽多习性相投者却少而又少,内心孤苦只能藏于心间难以倾泻。长期泪流于外苦闷于心,给其心理造成极大的损害,是不足为奇的。
3、心理因素 生活改变和生活琐事属于外在的压力,心理的困苦则从黛玉的内心压抑着她。黛玉寄居在大观园中其主要的精神依托是与宝玉的爱情,但受到宝钗“金玉姻缘”、史湘云“金麒麟”之说的挑战,因而就对未来的生活毫无把握和信心,时时感到怅惘,困苦。这就铸成了她多情多感、多嗔多怒、多愁多泪的个性。
在诸多压力下,黛玉养成了“乖僻”的性格。而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出众,就连宝钗也惶让。因而凡事都想超过别人,以显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以“争”字为特征,遗憾的是我们的黛玉并不是会“争”的人,她行为直率,天性一览无余,不善伪装又心直口快,所以成了所谓的“尖酸刻”之人,自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展开全文阅读
薛宝钗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乃商贾出身,自幼受家中仕途经济经营之道影响,“罕言寡语,人渭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性格。且“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其博学各才,与黛玉各有春秋。宝钗自幼受正统封建淑女式教育,说话行事唯礼唯德的基础,几乎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博学却深晓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不像黛玉那样夸张那样锋茫毕露。由于其出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中,在经济方面不受任何限制,虽也寄居大观园中,但物用支出皆能自足,所以行为豁达,,心胸坦荡,并常常施人以小恩小惠。如金钏死后王夫人无衣送给她,宝钗就拿出自己的两套衣服送给金钏;史湘云因为诗宴为难,宝钗一面为她诗题出谋划策一面送她螃蟹;林黛玉因病需吃凉食又不好打拢贾府,宝钗主动她燕窝并用真诚的话语安慰她。这些虽是小事,却足以体现宝钗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日常小事皆能考虑得周全得到。郭沫若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仁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所以得到大观园中所有人的好评,连丫头下人们都喜欢和她玩闹。
宝钗出生于商贾之家,自古“商人重利轻离别”,说话行事比较注重物质利益的回报,善于克制自己,于真面假面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宝钗会做人也会掩饰自己,其喜怒哀乐不动声色,很少对他人敞开心扉,外表文静而内心涵养深刻。于日常行事中把真情实感掩盖起来,给人可靠可信之感。在交往中善于体贴别人的难处,平易近人又不失大家闺秀之风范,处事稳重,全面!为人谦让,大度又不失礼仪。因而深受贾母等人喜爱。
三
一句“宝玉,你好------”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情深意切。此语不只道出了黛玉对宝玉的无限深情,也道出了黛玉哀怨不平之意。木石之于金玉,黛玉之于宝钗,看似偶然相对,实则不然。木石为自然之灵秀,木以石为根,石以木为依,两者分则单调,合则生机勃勃。神界上,仙草与侍者性投习近,缘由水生,为报灌溉之恩,了断一段红尘缘情,两者皆入尘世历练一番。既入尘则不免过常人的生活,柴米油盐,礼尚往来,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于是,黛玉也得如刘姥姥等人这般,出门与人打交道。但鉴于黛玉本根于三生河畔,已具仙骨,故而其言行独具个性,不为世俗所污。黛玉不善伪装,行事任性,心表如一,悲则大哭不压抑,喜则欢笑不隐藏。尽管贾府世态炎凉,人情淡冷,可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以情为基础的,是真因感情才产生的爱情。这种赤诚的爱情如想有个结果,则必须贾母点头才可,这一点凭借黛玉的聪明才智是不能不知道的。可贾府实在是世故的,它危机四伏,人情淡薄,是个黑暗荒淫腐朽的角落。贾母等人就是这个角落的统治者。如果为了争得“宝二奶奶”这个名份而向这些人作出让步低头,以黛玉的个性是不可能的。于是黛玉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脾性直率,悲喜怒骂任由己心,较少考虑所谓的三纲五常,礼法宗教。于是人说黛玉尖酸刻薄,行为乖僻,不易相处。因刻薄不合礼制,因任性不合德行,“无礼无德”,在当时社会中,自然是另类无疑,既为另类当属站在时代门槛之外的人,其言行举止不为贾母等人所理解,也就不足为奇。而贾母等人弃黛选钗也就不足为性。黛玉于钗黛之争中处于劣势是其自然本性与现实冲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磨合而造成的。可以说,正因为黛玉性近自然,宝玉才于众女子中独爱黛玉;也可是正因为黛玉性近自然不善包装推销自己,不善疏导自己于交往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塞,使得黛玉在钗黛之争中处于失败地位。
(注:未经本人许可严禁转载删改.)
作者邮箱: xixingqingniu520@sina.com
标签:
教师随笔
钗黛之争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生活作文写作导引之三掌声响起来——自我的挑战(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生活作文写作导引之四找寻心中的阳光——自我的展望(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