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789  
标签:教学论文
王维诗歌中的空(网友来稿)
郫县一中 李国栋

论文摘要: 王维晚年诗歌好用“空”字,这充分反映了他的佛性。但正是这样形成了王维诗歌淡远清逸,空灵闲雅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关键词: 王维 空 佛性 禅思 空灵

一、王维诗歌中的“空”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故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文》卷一二九)。从此赢得“诗佛”之誉。今人刘大杰先生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发展史》中卷)。

众所周知,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而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而 “悟空”也就成了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也许正是与佛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地使用了“空”字。

下面是笔者从《王维诗集》中随便摘录的十几首诗歌: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归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过感化寺》: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在注意到王维诗歌的“空”现象后,张法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眼看见了,耳听闻了,身感受了,但却是用一颗无我之心去看,去听,去感受的。而当人以无心的空灵去体味外景外物,那么,空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这空不是人为地把实境变为空境。那种非无心的空,乃是有意的执,乃是王维深知的‘空病’,‘空’成了他诗中一个不经意出现而又有暗示意义的重要词汇。”(《中国美学史》P18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是的,“空”字的大量使用几乎成了王维诗歌的“空病”,而在以“空“为核心的诗歌语汇系统中,有“空门”、“心空”等直接表明参禅礼佛之心的语符,也有 “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堂”、“空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从这些诗歌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诗人对佛境和禅意的“暗示意义”。按此,我们基本可以将王维晚期诗歌分为两类:一是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的自然诗歌;一是以佛理教义为内容的禅理诗。

在以“空“为核心的山水田园诗语汇系统中,不光空间浩大的“山”是空的,茂密葱郁的林是“空”的,连一泓青波的潭也是“空”的,甚至还有湿人衣的“空翠”。在王维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人生意义都归于一个字---“空”。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而王维自己也有诗说:“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游方丈寺》)

在王维诗歌中,“空林”和“空山”是两个值得注意的意象。以空林为意象的诗句有“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得踏空林落叶声”等。以“空山”为内容的诗共三首。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就诗《山居秋暝》来看,“空山”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的境界。这里的“空林”“空山”和《过香积寺》中的“空潭”、《山中》的“空翠”一样本身就是禅学中的“无我者,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的形象表达,说得再明白一点,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维摩诘 诸法言品》:“何以为空?对曰:‘空于空。’”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 是为"空山"。 所以,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


展开全文阅读
而王维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禅理诗更是大量地使用了“空”字。许多诗都记录了他从事佛事活动的情况。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等。有人统计,王维所传诗歌约300多首,而禅理诗就有160多首。这些诗一方面显露了王维在参禅方面对“空”的证悟,一方面也大肆宣扬佛教教义。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中有:“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所以,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维》中说:“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基于此,今人张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王维的诗境中,佛境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他的诗思与境谐,含禅意于不言中,具有禅宗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境。”

二、王维的佛性与诗歌的禅思

对于佛学中的“空”,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

佛学自汉东渐中国后,逐渐与本土的道教和儒学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起来。王维生活的年代,佛教的中国化已几近完成,但也正如汤用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隋唐佛学有如戏剧的特点,是高潮的一刻,也正是下落的一刻”(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转引自张锡坤主编《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维生活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经过迅烈的宗尊之争,南宗禅,亦即中国化的佛教始以正统焕发于世。所以,王维的佛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南宗禅影响,是以一种禅思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王维早年就与佛结缘,诗作《春日上方即事》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及“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的诗句。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大照即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神秀死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见《旧唐书》卷一九一《神秀传》附《普寂传》)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使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以至于他的名字也与佛教相关。维摩诘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居士即在家修佛者,王维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这位大师的名字。所以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云:“王维好释氏,故字摩诘”,指出了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家庭浓厚的佛教气氛和盛唐佞佛的社会风气,是王维学佛的一个原因。

但王维真正接受佛教思想,则大约始于开元十五年左右(727)。他在《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两句,表明了自己对佛教信仰已日益牢固,而世俗的贪欲、爱欲已日渐淡薄。在王维的可编年的诗文中,这首诗是最早谈到诗人佛教信仰的,而当时他正在淇上为官(《王维年谱》)。诗人开元九年擢第,解褐为太乐丞,不久即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五年左右,又改淇上。仕途的失志,使王维萌发了隐遁的思想,他倾心于佛教则与这种思想的滋生有密切的关系。开元十七年,王维回到长安闲居,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见《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开元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春(734-735),王维隐于嵩山,曾同温古上人、乘如禅师等来往。二十三年春夏间,诗人受到丞相张九龄的汲引,出为右拾遗。然而,次年十一月,张九龄罢相;二十五年四月,张又被贬为荆州长史。从此,李林甫独揽大权,政治日趋黑暗腐败。王维对张九龄的遭贬,感到失望,他在《寄荆州张丞相》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透露了默然思退的情绪。天宝四载(745),他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见南宗荷泽派的创始人神会禅师,曾向其问道。王维接触南宗顿教,大抵始于此时。由此以后,诗人便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从佛教中所接受的,最主要的就是‘空’理,而他对“空”的体认又是通过禅思来实现的。佛教各宗派讲‘空’,虽然不尽一致,但在宣扬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这一点上,又没有太大的区别。各宗派采用的手法,也是共同的,皆“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大智度论》),即先把万事万物作一个详细的分类剖析,然后再加以否定,说他们都是虚幻不实的。王维诗中的“空”,接近于禅宗所强调的“对境无心”“无住为本”的禅意(《坛经.顿渐第八》。即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禅宗六祖慧能所得法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坛经》法海本)道出‘色即是空非空有’(王维《绣如意轮像赞》)之禅理。作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王维正是借助禅思哲学促成了他那空寂淡远、嫣美澄澹的艺术化境。

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说:“禅家南宗的主张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便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他又说:“禅家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在向上一着,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并且不肯泛泛地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他们所认识到的,即是人们的心地,也可称为本心。”而要达到“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就要破除“法执”、“我执”。即是说世界万有固属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义。王维在诗中所描写出来的空寂,正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受这种纷扰现象的尘染,藉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它的真实思想应该是空寂淡然的。正因为诗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喜怒哀乐之情;又因为“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所以诗人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深山之中,人迹不到,辛夷花却照样纷纷开落。在禅的覃思中,诗人颖悟到:执着为“有”,不执着为“空”,此花无“我执”之见,随开随落,虽“有”实“空”。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样,在刹那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吗?由此可以得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澹远空灵。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展开余文
布封说:“风格即人。”我们从王维诗歌中的“空”现象可以看出,王维人格性情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佛性,由于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并将诗中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所以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才会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禅意。也就形成了“淡远清逸,空灵闲雅”的艺术风格特征。

三、空灵的诗境

王维前后期的诗歌创作,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多才多艺和时代的鼓舞,使王维要求仕进,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这个时期的诗作大多意气豪迈,甚或有些“侠气”。入仕后一些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打击、遭际,使他黯然思退、思隐,“道有不申,行吟山泽”。然而十分耐人寻味的是,王维终其一生都不曾正式挂冠归隐,而始终过着“亦官亦隐”的别样生活,精神上的皈依和仕途的淹迟,使他“身心相离”(王维《与魏居士业》)、矛盾度世。这种巨大痛苦和耐心之间生发出来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印记。

对于王维诗风的描述,历代诗评家持论不一:有“自在”、“自然”说(《后山诗话》);有“清腴”、“清远”、“清逸”说(《唐诗别裁》、《唐宋诗学》);有“丰缛”、“丽”、“乐”说(《麓堂诗话》、《王右丞集笺注》);有“雄浑”、“浑厚”、“浑成”说(《唐诗别裁》)等。后人较系统较集中谈到王维诗风的是晚唐的司空图和清代的王渔洋。司空图论诗的风格“不主一格”,他把淡远的韵味,含蓄的风格强调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认为王维等颇合“准的”(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王渔洋将诗的风格定于一尊,从“神韵”出发而独尊王维。

站在今天去审视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一方面与大唐的文化气息以及唐诗修辞美和激情相结合的主导风格,仍然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王维的诗歌受佛禅的影响是巨大的,甚或是根本性的,他那“清丽”“旷淡”,“含蓄”“浑成”的诗风,应该就象以禅论诗的严羽所说的那样“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所以 ,我们综合各家之说,认为用“淡远清逸,空灵闲雅“来概括王维诗歌的总体风格是适合和准确的。

对于“空灵”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认为源于心灵的“静照”,他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新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由此可见,精神的淡薄是艺术空灵化的条件。“当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侵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美学散步》)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苏东坡也有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而这些,都可以从王维的人生和诗歌上找到明显的印迹。

王维的一生,寄情山水,出世之想多于入世之念。清幽淡泊的情怀驱动其创作,在沉静中回味,心境安逸平和,在自我与情趣、意象之间,拉开了距离,以致“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王维《山水论》)。也即是说,王维身上虚静淡泊之心性,使之能更好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深层内核,通过遗貌得神,对客观世界常作审美静观,下笔就能表现出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神理,创构出空灵清妙的意境。

我们来看看他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空空的山中,杳无人迹,显得无限空阔虚无。而听到的人语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当我们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感受那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显空山之寂 。本诗开首一语点出“空”字,和空谷足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接着,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空寂与凄寒。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正是王维融已于山水之中的空而又寂的境界的体现。

我们可以再看看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读它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竹里馆》可以说和阮诗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两诗最大的不同在于从文字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情感。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而王维的诗则是表明自己与自然归为一体,静如不波古井的心境。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空灵澄澈的自然境界,从而也看到的是一个入定沉寂的心灵世界和一个淡远空灵的艺术境界。为此,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维诗歌中浓郁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淡远空灵。

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浸润是深刻的。正是由于这点,王维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繁荣时代独特的“这一个”。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3]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

[8]肖文苑.王维的佛心 .古典文学知识.(1991.3)

[9]陈允吉.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文艺论丛(第十辑)

作者: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 ,3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通联:四川郫县一中语文组 611730 电话:02889195500

作者邮箱: l.g.donne@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王维诗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网友来稿)
下一篇:《散步》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