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5140  
标签:备课资料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


      作者:likegang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前期作品,写这篇游记时他正在舒州通判任上,才三十四岁,政治舞台上还没有露头角,但已有与山争险、与海争深的志气。

      本文名为游记,其实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粗看全文,会觉得前边记游,后边抒感,两大部份界线分明,几乎可各自独立成篇;但如认真琢磨,就会发现其结构是十分紧凑的。这可从文章的布局上得到证明。我们先从整体来看,前边的记游是为后边的感慨和议论提供形象根据,为它服务;反过来,后边的抒感又揭示了记叙的意义和作用,赋予记游以一种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足。而后段开头的“于是予有叹焉”,正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后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再从各个自然段间的关系看,除了末尾两小段记同游者和写作年月日外,主要四段的安排是,一、四相呼应,一、三相呼应。第一段引出“华”字的“音谬”,第四段则应“音谬”,对“后世之谬”抒发感慨,提出必须“深思而慎取”的劝勉。以二、三两段而论,写前洞是为后洞的幽深难“穷”作陪衬,而两洞的叙述又作为第三段的张本。第二段记前洞的“其下平旷”和“而记游者甚众”,记后洞的“窈然”“甚寒”和记游者之“已少”“又加少”,则是与第三段中“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遥相呼应。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概括。至于第三段的“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实因前段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而得到启发,加以引申发挥。最后,这两段末了都在“悔”上作结,也显得作者在布局上的精心安排。综上所述,可见决非任意凑合之作可比。

      文章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和详略安排上。可以这样说,文中所用题材都是围绕着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因而其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凡与所提的中心论点有关的就写得详一点,反之,就简略一点,甚至干脆不写。试看作者对褒禅山、华山洞的景色就不作具体详尽的描写,对登山探洞的动机,所作准备和当天气候等一般游记常写的内容略而未提,而在头段中却用大半文字写与华山的“华”字直接有关的内容。这一处理显然是为后文说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预下伏笔。但这一点又与全文中心论点无直接关系,所以第四段只用不到五十字带过。第二段写前后两洞更是详略分明。后洞较详着笔,其实也只着重于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下的经过情形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的悔恨,而洞内所遇却未着一字。警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异常简括,用连锁句式强调洞“深”、进“难”、见“奇”三者间的因果关系,以便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这一观点提供依据。这样,有详有略,详略完全服从于思想内容的需要。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它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论述。文章作在“至”和“悔”上。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又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谓“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总览全文,尽管作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古文观止》评语),但除为说理者外,实无多余之笔,因此显得章法谨严,无隙可击。

      
标签:备课资料 游褒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游褒禅山记》教学指导
下一篇:《六国论》疑难词句释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