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358  
标签:备课资料
《六国论》评注


      作者:likegang  

      本文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权书》共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时政和历史的。其时,宋朝正值契丹、西夏的连年入侵,损兵折将,东北、西北边防遭受严重破坏和威胁。软弱无力的宋朝,对内残酷压榨人民,增加“岁赐”;对外则采取纳币输款、贿赂求和的退让守御政策,以求苟全,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运用托古喻今的方法,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他并非慨叹六国覆亡,而是规讽北宋统治者从六国灭亡的史实中,汲取教训,改变对契丹、西夏的屈辱求和的苟安方针。  

      六国(指战国时山东六国,即:韩、魏、楚、齐、燕、赵。)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先否定六国灭亡的一般见地,为自己立论打下基础。)弊在赂秦。(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赂秦。以上从正反两面对比地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一个“赂”字,总涉全篇。)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言赂秦必亡的原因之一。)或(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曰:(笔锋一转)“六国互(交互,彼此连合之意。这里作一个接一个地灭亡讲。)丧,率(全都)赂秦耶?”(以设问反证论点。)曰:“不赂者以(连词,因。)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言赂秦必亡原因之二,文笔曲回。至此,紧扣论点的两个方面,点出“弊在赂秦”的两种含义。)故曰‘弊在赂秦’也!”

      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原因在于赂秦”这一论点的两种含义。下段就从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秦以(介词,凭借。)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念yì。古代地方区域。“邑”,小城;“城”,大城。)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运用对比手法,说明秦靠战胜而得地少,诸侯由于屈辱求和而失地多,证明“诸侯之所大患”在“赂”,而不在“战”。)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论据确凿,语意剀切。得出“固不在战矣”的结论。以上为一层,紧扣论点,进一步深化了“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思厥(念jué。其,他的。)先祖父,暴(念pù,同“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极言先辈创业之艰难,痛惜六国土地来之不易。)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责斥“赂秦者”败弃之轻易,比喻精当。“甚”字,用得恰切;“举”字,生动;“予”,双手举着送给人家,用得形象。)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今日”“明日”,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言割地之多;“一夕”,言时间之短。如此割地媾和,仅“得一夕安寝”,实为绝妙讽喻。苟安之状,可悲可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视”“又至”,极言“暴秦之欲无厌”,以证赂秦其害无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念mí。)繁,侵之愈急。(偶句排比,甚是得法。“有限”与“无厌”相对,“奉”与“侵”、“繁”与“急”相对,意在规讽“赂秦者”改变对策,否则定然得出如下之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动词,决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使上文“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得到具体说明,并作出本段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古人孙臣,苏代说魏安厘王的话中比喻,以印证自己论点之正确。)此言得之。(收束有力。以上为第二层,扣紧论点,主论“弊在赂秦”。)

      本段,用韩、魏、楚三国由于“赂秦而力亏”的事实,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承上设问,波澜厥起,发人深思。转以正反事例加以论证。)与嬴(念yíng,以姓称秦,含有轻蔑之意。)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首段设问,“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齐“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是反面例证。)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近指代词,这就是。)用兵之效也。(言简意赅,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切中齐“不助”之要害,说明齐的“逢迎”与别国的“贿赂”,实属同一性质。这是正面事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此“用武不终”之举,成灭亡之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大有胜秦之势,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洎(念jì,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此亦“用武不终”之举所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抒发作者主张用兵,反对求和的感慨。)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言燕赵“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进一步证明“弊在赂秦”。)向使(假使当初。)三国(指韩、魏、楚。)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念shù,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用假设作结,以证论点。至此,论点已得到充分证明。)

      此段,用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论点。

      呜呼!(表惋惜语气的慨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承上,提出设想,说明六国当与秦抗争。)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慨叹六国的可悲结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直呼“为国者”要引为教训,否则步六国后尘,实为可惜。情浓意重,语势有力。)

      此段,以不赂秦六国不致灭亡为假设,申述论点,暗刺北宋时政。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通过对比,揭示六国的地位和力量,借评古,引出下文伤今的时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以北宋与六国比较作结,警告北宋当局,借古讽今,点明写作意图。)

      尾段,借古讽今,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尚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

      本文是篇论说文,前四段论古,后一段讽今,自始至终,扣紧“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先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然后阐述论点,展开反复论证。全文语言犀利明快,准确精炼,富于感情色彩,设问、比喻的运用,恰到是处,增强了文章的逻辑的论辩性和论理的说服力。

      
标签:备课资料 六国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
下一篇:《六国论》中“食之”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