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17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学习重点:
1、体会文中作者抒发的热爱自然、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2、体会其语言特点是: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峡江寺在今广东清远峡山上,又名飞来寺。峡江寺的飞泉亭因便于观赏瀑布而使袁枚“意决难舍”,并受到袁枚的高度评价。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32岁辞官归隐,过着论文赋诗、优游自在的享乐生活,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性灵说”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清新灵巧。
二、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有关字词
雁宕:即雁荡山,在浙江乐清县东北。
匡庐:即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
“暴”通“曝”晒
“征”通“证”凭证
倾盖:两个车错车时车盖倾斜挨在一起。
粤东:广东的东面。
磴级:石头的台阶
纡曲:弯曲曲折。
鼎足:鼎的腿、三方对立。
几席:案几席子
曳杖:拄拐杖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三、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就学生翻译的内容信不妥之处、艰难句子作解释。
二、课文内容点拨
1、中心思想
这篇游记,通过写峡山的景致,高度赞扬了便于观赏瀑布的飞泉亭,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第一段:开篇点题,赞赏飞泉亭。
第二段:先言其他,为下文写飞泉亭作铺垫。先写人之常情,景美人适,人才久留不去;再列举天台山、雁荡山、庐山、罗浮山、石门山的瀑布虽美,游人却不想久留为赞赏飞泉亭蓄势。无山,则无瀑布,无寺、无山瀑布不美。山、寺、瀑布相依相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第三段:写石级旁的古树,突出树的“奇”,表现了峡山景致的不同一般。
第四段:描写瀑布的它旁边的飞泉亭,与第二段中写到的景致瀑布对比,极写亭子的妙处、欣赏不舍之情可见。
第五段:写亭中人的活动,将棋声、水声、松声、鸟声、杖声、吟咏声合为一体,美妙至极。
第六段:写夜宿带玉堂,交代作记缘由。
全文主体部分按行踪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组织材料。
写作特色:
1、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开头两段以议为主,中间三段以描写为主,最后一段以记叙为主,每段的结尾以多抒情句。
2、句式错落感有致,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散句为主,长句、偶句为辅,长短交错,骈散结合。
3、语言凝练而通俗易懂,不用典故不用生僻词。
附板书:
天台山瀑离寺远╲ 无登山之苦
雁荡山瀑旁无寺 ╲→→飞泉亭→ 无曝日之中
庐山罗浮山石门 ╱ 更有三奇树
观瀑日中╱
闭窗瀑闻(听觉)
→开窗瀑至(触觉)→留恋之情
可坐可卧可箕踞……
各种声音美妙至极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峡江寺飞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満井游记
下一篇: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