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9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 

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听雨》

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

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把握:(解题)

看题目:听听那冷雨:

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

“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

课件投影

触觉     冷雨潮湿

视觉     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听觉     清脆可听     单调可听的音乐

嗅觉     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淡淡土腥气

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

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

(明确:听)

(主要集中在5-10章节)

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

(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

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

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

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

 (抓住句式、修辞等)

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

第5节:

①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②文中引诗: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比喻) 

第7节:

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

第9节:

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

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 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

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 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0节:

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明确:

用了排比的修辞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探讨、延伸

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展开全文阅读
(齐读11、12段)

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

雨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是为了表现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

师小结:余光中在写听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同时也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这也回答了我们课前所提的,为什么余光中对听雨情有独钟)

PPT显示(景冷与情冷)

2、师过渡: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和文化上的。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ppt显示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简介余光中

师语:就像余光中自己说的一样: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师语: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四、文本延伸

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就是《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悼亡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用本文创设意境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冷雨。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明天不封阳台》课堂实录(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