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997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杜甫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人教版高二)
第三章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谷城二中 胡卫忠
这时候政风腐败,民生渐趋凋敝,仕途失意的杜甫,由于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开始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
贫困的生活,使杜甫与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治的黑暗有了切身的感受。诗人的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这时候政风腐败,民生渐趋凋敝,唐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春天带着贵妃和杨氏姊妹从南内兴庆宫穿过夹城曲江芙蓉苑,冬季到骊山华清宫里去避寒。贵妃院和杨氏五宅日常享用非常丰富,出游时仪仗队相当隆重,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进食时一盘的费用有时竟能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杜甫处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耳闻目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对潜藏的社会危机也有所预感。杨氏姊妹荒淫无度的生活,杜甫难以忍受,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来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如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全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匀(“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上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纷。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革,青鸟飞去衔江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念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丽人,着眼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箫鼓哀吟”、“宾从杂遝”,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竟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最后点明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这首诗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唐朝国力相对强盛,内地与边疆联系加强,各地人民往来增多。与此同时,因民族矛盾所引起的战争也连年不断。其中既有反击骚扰、保卫边境人民生活安定的正义战争,也有穷兵黩武、扩土开边的不义征战。盛唐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功名,以才干自负,渴望做官从政,实现理想抱负。尽管当时朝廷除通过进士、明经等正常科举考试网罗人才外,还特立各种名目的制科来选拔官吏,但那些不为大臣、名人所赏识和荐引的士人,仍难找到入仕机会。频繁的边塞战争,正为这些寻求功名者提供了一条途径。但是,仕途失意的杜甫,由于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开始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他写了《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侵略性的战争提出疑问。作者的志向不像年轻时那样浮躁,而是走向深沉。如: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
由于统治者不断进行开拓边土的战争,士兵大量死亡。仅天宝十年这一年,鲜于仲通攻南诏,高仙芝击大食,安禄山进军契丹,结果唐军无一不败。为了补充兵员,人民负担着极大的兵役痛苦。杨国忠甚至派御史分道捕人,套上枷锁送入军中。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士兵开往边疆都要从这里经过。杜甫曾亲眼目睹了士兵出发时的情景,他们的父母妻子拦道牵衣,哭声震天。一个老兵十五岁时就到过北方防守黄河要塞,好容易盼着回来,如今满头白发,又要开往边疆,准备和吐蕃作战,抛下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可是县官又来催租,真不知租税从哪里凑得起来。看着凄惨的景象,听着着悲凉的陈述,再也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下了传世名篇《兵车行》,时间大约也就在天宝十年(751)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歌从客观描述开始,展现出一幅送别图。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展开全文阅读
从“长者虽有问”起,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杜甫在长安十年真实的收获:由于仕进要求的失败,他认识到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他接触到人民的痛苦。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用酒来稀释心中的痛苦。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杜甫苟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真正的英雄(人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边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