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471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为“杜工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他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因此称他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其代表作当推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组诗“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另外如《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现存他的诗作共1400多首。
二、课文导读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三、掌握下列生字词
dài zì sāo zān háo lì yú Yè shù yù yì qì yè
岱宗 决眦 搔 簪 石壕吏 逾 邺城戍 老妪 役 泣幽咽
望岳
一、出处及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诗歌赏析
远望 岱宗夫如何①?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①问句写对泰山的揣摩和赞叹之情。
齐鲁青未了②。 那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 ②答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以
断,望不到尽头。 夸张的手法描写泰山的伟大和神奇。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的高大形象。
①岱(dài)宗:对泰山的尊称。②齐鲁青未了(l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③,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 ③一个“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灵性
近望 于泰山上, 和情感。
阴阳割昏晓④。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 ④“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
暗,截然不同。 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利刀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③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④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细望 荡胸生曾云⑤,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 ⑤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见山中云气层
决眦入归鸟。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鸟儿归 出不穷,所以心胸为之激荡。
巢,觉得眼角都要裂开了似的。
颈联写细望泰山,蕴含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⑤荡胸:心胸摇荡。⑥曾:通“层”。⑦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眼角。
由望岳而 会当凌绝顶, 终当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本诗给我们的启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
产生的登 一览众山小。 放眼一望,所有的山峰都 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岳意愿 显得很渺小。 心和气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发扬这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意愿,千古名句, 种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攀登的精神。
极富人生哲理。 ⑧会:终当,终要。
三、主题思想
本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春望
一、出处及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展开全文阅读
二、诗歌赏析
国破山河在, 京城沦陷,残破不堪,山河依旧,原样不改,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
城春草木深①。 春临长安城,眼前乱草丛生,一片荒芜。 军占领。
①第一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却已乱草丛生,林木苍苍。
感时花溅泪, 感伤国家时局,热泪洒满花瓣,
恨别鸟惊心②。 悲恨亲人离散,鸟鸣令人心乱。
②这一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故使诗人见了反而流泪心乱。“感时”是感叹时事,指首联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指悲恨离别,指下联的“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 战火纷飞连绵,持续三月不断,
家书抵万金③。 此时若得一封家信,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③“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全无时的急切心情,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 满头白发越挠越短, 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
浑欲不胜簪④。 稀疏得无法插簪。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④诗人这一年刚好45岁,可头发却白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联表面上看是写白发寥落,实际上是写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沉痛心情。
三、主题思想
本诗描述了诗人客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而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一、出处及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城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二、诗歌赏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暮投”写诗人行止,说明这件事是诗人亲眼所见。
老妇出门看。 “夜”说明差役抓人是在深夜人们熟睡时乘人不备。“抓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恰好碰到)有差 人”说明服役不是自愿而是被强迫的。“有吏夜捉人”
役深夜来抓人。老头子(吓得)翻墙逃跑了,老 暗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老翁逾墙走”说明男丁已被
妇人(慌忙)出门来应付。 抓尽,现在连老人也不能幸免了。
①投:投宿。②逾(yú):越过。
第一部分:写“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全诗围绕“抓人”二字展开。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的“呼”“怒”与老妇人的“啼”“苦”形成鲜
(只听见)差役的吆喝声是多么凶恶!老妇 明的对比,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哀婉可怜,表现出在官
人的哭泣是多么凄苦! 府压迫下人民凄苦的生活情状。
③一何:多么。
第二部分:在差役的怒呼和老妇人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地展示了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又)听见老妇人上前对差役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服役。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都被战死了。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了!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⑤戍(shù):防守。⑥附书至:捎信回来。⑦新:最近。⑧偷生:苟且活着。⑨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第一层:写老妇人向差役哭诉,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儿子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她的这番哭诉意在引起差役的同情,但没有达到目的,由此引出下面的对话。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⑩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1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12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13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第二层:写老妇人向差役哭诉家中再无男丁和极度困难的现状,目的是掩护老翁逃跑。守寡的媳妇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这一层写老妇人再一次乞求差役大发慈悲,不要再从她家要人,但仍然没有得到差役的同情,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结果。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将士们)准备早饭。 ○14老妪(yù):老妇。○15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16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17犹得:还能够。
第三层: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由于差役仍然追问不休,老妇人只好自请服役,他的举动有难言之隐(掩护老翁),是出于无奈,是被差役逼出来的,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捉人”一词。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夜久”反映了老妇人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
独与老翁别。 逼的漫长过程。“如闻泣幽咽”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但)好像还能 夫战死,公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
听见(有人)在低声地哭泣。(我)天亮登程赶路的 了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彻夜难眠。“天明登
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前途,独与老翁别” 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
展开余文
○18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19泣 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
幽咽(yè):(有人)低声地哭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 而时隔一夜,老妇人却被抓走,儿媳妇泣不成声,所
哭声。○2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 以只能与逃走后又潜回家中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
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四层:以浓重的悲剧气氛结束,令人沉痛不已。这一层写这个饱受战祸之苦的家庭又遭到了沉重的一击。
第三部分:写老妇人被抓去服役以及诗人告别时的凄凉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家人的深切同情和诗人的沉重心情。
三、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述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研讨与练习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人则用明写。但是用心品味一番,不难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妇答道:“三男邺城戍……”;差吏再问:“还有别的男人吗?”老妇又答道:“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老妇无奈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 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都有道理。)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意愿。)
二、把《石壕吏》改写在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略)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仿写一两组对偶句。(略)
2007-12-9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下一篇:
《最后一课》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