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363  
标签:备课资料
压抑中的生命喷发与现代智慧:《半棵树》与《神的变形》
诗人牛汉1955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

      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文革”开始后,他理

      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并没

      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起了他更加强烈的

      生命意识。牛汉40年代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反抗的火力,而写于1970年

      到1976年的几十首诗歌,如名诗《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

      《半棵树》、《巨大的根块》等,则大部分属于他所谓的“情境诗”,

      这些诗歌相对他早期的诗来说语调比较平静,但在内里则仍充满了坚

      韧的反抗精神。这些诗歌更加突出了生命意识,他借助不同的意象,

      表达了陷于逆境的生命的不屈地抗争与坚韧地生存的精神,也高扬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的抗争与现实战斗的传统。

      以《半棵树》13为例,处于全书中心地位的是一个极端变形的意

      象:“半棵树”. 诗人写到: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象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牛汉早期学过绘画,所以

      他对视觉意象特别敏感,那极

      端怪异的“半棵树”的形象想

      必是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灵,

      诗人联想:“它是被二月的一

      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

      楂劈掉了半边”,这必然使他

      对自己的身世与处境产生强烈

      的触动,在历次运动中的知识

      分子,不是也被政治权力的雷

      电,“齐楂楂劈掉了半边”吗?

      可是: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棵树那样伟岸"

      在这里,半棵树的象征意味就更加明显了,它象征着不屈的生命,

      象征着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战斗的传统,这个意象很有些“刑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味道,但那个恐怖的时代却使得诗人产生了不

      祥的预感,在抒写了一种坚韧顽强的意志后,他在诗的结尾又写道: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

      天边就盯住了它”. 牛汉一直认为:“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

      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

      所以他说:“‘文革’期间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写的那些诗,

      如果把它们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

      很难理解那些诗的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到产生那些情绪

      的生活境遇。”他在这段时间写的这类诗,多半吟诵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生命,像被伐倒的枫树、不断地被斫伐的灌木、囚笼里因为反抗甚

      至抓破了指爪的华南虎、在地下的黑暗中默默生长的根块等等,但这

      些意象中还是以“半棵树”的意象最为引人注目,那种被斫去了一半

      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

      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而诗歌最后一段的突然转折,则又显示出一种

      惊人的清醒。《半棵树》代表了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如七

      月派作家群)在文革中的“潜在写作”仍然带有反抗的英雄的风格,

      虽则“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14

      4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青年诗人穆旦在1949年后的遭遇也很坎坷,


展开全文阅读
      1954年,他因为抗战中参加远征军的经历被查成为“肃反对象”,1958

      年底,被逐出讲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机关管制”,监督

      劳动。此后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与翻译家每日被迫从事整理图书、抄

      录索引以至打扫厕所之类的繁重工作,“文革”发生后他的处境更加

      艰难。但就是在二十余年的困惫处境中,他坚持翻译了《丘特切夫诗

      选》、《唐璜》、《拜伦抒情诗选》、《西方当代诗选》、《欧根。

      奥涅金》等皇皇巨著,显示出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仍然坚

      守自己的精神岗位、为文化建设努力的优良传统,这与几十年文化传

      统不断被破坏的外部情境相对比,更显其精神之伟大坚强。尤其难能

      可贵的是,在被迫中断写作近2 0年后,他在去世前的一年多时间里

      (1975-1976)重新开始诗歌写作,不但一点不见诗艺的衰退,而且

      由于几十年坎坷经历的浸泡,显得更加意蕴深厚。穆旦去世前给我们

      留下的几十首诗,现在看来,无疑属于文

      革中的潜在写作中最优秀的诗歌之列。这

      些诗歌仍然保留了他的繁复的诗艺,在层

      层转折中表达着对个人身世的慨叹、对时

      代的乌托邦理想的审视与反讽,基调是冷

      峻甚至无奈的,有些诗篇如《停电以后》、

      《冬》等仍显示了一种在黑暗之中坚持岗

      位的精神--不过更多的是表达几十年坎坷

      之后所获得的苦涩的智慧,像诗人自己说

      的:在走到幻想的尽头、过去的所有欢喜

      都像落叶一样“枯黄地堆积在内心”的时

      候,“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 我知道它

      以我的苦汁为营养,/ 它的碧绿是对我的

      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绿叶的生

      长”。我们所要讨论的《神的变形》无疑

      也属于这种以苦汁为营养的智慧之列。

      《神的变形》15是一出小小的诗剧,可是其内涵却包蕴了历史上

      的各种权力运作的机密,自然,其直接的针对性更让人联想起“文化

      大革命”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诗剧有四个人物:神、魔、权力、人。

      一开始,曾经“浩浩荡荡”、“掌握历史的方向”的神发现:“可是

      如今,我的体系像有了病”. 权力接着登场,它毫不犹豫地宣称:

      “我是病因。你对我的无限要求/ 就使你的全身生出无限的腐锈。/ ……

      而对你的任性,人心日渐变冷,在那心窝里有了另一个要求。”这另

      一个要求就是魔,魔代表着反抗,神被无限的权力所腐蚀,魔从他那

      里夺来了“正义、诚实,公正和热血”作为自己的营养,魔在人心里

      滋长着,呼唤着“决斗”,由它来继承历史的方向。这时候人登场了,

      人处于“神”和“魔”争斗的中间,它们都呼唤着人起来帮助它们打

      倒对方,可是人已经厌恶了神,也不相信魔,他们已经看清了真理,

      该首先击败的是“无限的权力”,他们多少个世纪被卷进“神魔之争”,

      然而“打倒一阵,欢呼一阵,失望无穷,/ 总是绝对的权力得到了胜

      利!、神和魔都要绝对地统治世界,/ 而且都会把自己装扮得美丽!”

      人感叹自己是多么容易受骗,然而他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个真理。”

      如果诗剧在这儿结束,在“文革”那个年代里,它仍不失为振聋发聩

      之作,可是穆旦不是廉价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人在魔鬼的诱骗下再一

      次上当,人再一次落入了历史的循环,起来反抗,满心以为“谁推翻

      了神谁就进入了天堂”,这时候权力冷冷地发话:

      "而我,不见的幽灵,躲在他身后,

      不管是神,是魔,是人,登上宝座,

      我有种种幻术越过他的誓言,

      以我的腐蚀剂伸入各个角落;

      不管原来是多么美丽的形象,

      最后……人已多次体会了那苦果。"

      这是一种貌似冰冷的智慧,然而仔细辨析,诗人在做出这样的判

      断后内心充溢的仍然是深深的苦涩。通过这四个人物戏剧性的冲突与

      联系,它展示了一个人类历史悲戏剧的寓言,同时也是一个酸楚的预

      言。

      穆旦在40年代就受奥登等人的影响,富于理性的思考、以思想入

      诗是他的诗歌一贯的特色,这首诗也不例外,可是它的特点在于并不

      是直接的思想演绎,而是把思想戏剧化,在戏剧的结构中展示思想的

      全过程。《神的变形》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转折:魔的反抗是一个转折,

      人的觉醒是第二层转折,而人最后仍旧落入魔的圈套是第三层转折,

      权力的冷冷的插话,使得这三个转折构成一个圆圈,象征着人类历史

      可悲的循环,思想的层层转折、深入、循环的过程,通过戏剧化的结

      构表现得非常生动,从而也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形象性。它也不是没有

      情感,只是情感深深地潜隐在思想的底层,决不作过剩的流溢,却也

      因此获得一种深度与力度,使得有能力触及到这种情感的人获得一种

      震憾。《神的变形》同时有一个潜在的神话结构,就是从弥尔顿以至

      浪漫主义思潮以来的“神魔争斗”的神话原型,在这个原型中,“魔”

      是代表争取自由的反抗者的形象出现,穆旦运用这个原型却对之作了

      反讽式的处理,这不再是近代式的朴素的“压迫——反抗”的戏剧,

      他发现“反抗者”也可以成为压迫者,而人的历史仍是循环的怪圈。

      这其实也展示了一种现代主体的分裂:无论是神、魔还是人自身的理

      智与感情,其实都是这个现代主体的不同侧面,“神的变形”这个循

      环实际上说明了现代主体在权力的运作秩序之中的分裂、变形、软弱

      与无力,自然这里也有一种哈姆雷特式的苦涩的智慧,处于文革的逆

      境中的穆旦仍然保留了浓重的现代意识。

      “七月”派与“中国新诗派”诗人在4 0年代分别被批评家称为

      “现代的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文

      革中,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的气质:一个是愤怒的反抗,一个

      是犹疑的智慧,只是在这时“堂吉诃德”已经饱经挫折,其理想主义

      已经不无酸辛,而“哈姆雷特”以他的智慧更加发现了时代的可悲与

      苦楚。

      
标签:备课资料 压抑中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地之子”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年轻一代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