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765
标签:
备课资料
思前想后说《天狗》教学
马各
要说我对新课改有什么感受,我说只有一个字,累。具体说教学上有什么变化,我说,没什么意义。对于其他学科我没有发言权,但就语文教学而言,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学生接受得怎样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所以那些虚花头我懒得理它。
讲到语文课堂,可能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会在语文课堂上遇到“笑场”的尴尬,明明是讲很悲伤很痛苦的内容,可学生们就是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我们有时候会说学生不懂体会,或者说学生人生经历太少,但不管怎么说,都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我在教学中又遇到一首极可能会引发笑场的诗歌,就是郭沫若的名作《天狗》,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担心了,学生能体会吗?我自己都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理解,90后的学生能懂什么叫一腔热血,能懂什么叫狂飙突进?我说,不要对90后抱有任何幻想。
阅读这类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作品,可能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语境还原。想办法进入到作品所在时代的历史语境,然后感知、理解、掌握、深味都将会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还原《天狗》这首诗的历史语境?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从一般的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我们总少不了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等,这固然是还原历史语境的必要前提,但还原这个动作决不能在此就停下,否则,还原不彻底,等待我的依然是“笑场”。
我想首先明确需要的还原的内容:
一是历史客观环境的再现,包括文字、图像等背景资料的提供罗列。20世纪初的中国的现实正是《天狗》的写作背景。一方面是长期腐朽封建体制带来的积贫积弱,另一方面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强欺压,中国人饱受穷困与欺辱。
二是时代思潮特征的分析,这是相对于历史客观环境而言的历史主观环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带来的是青年一代的抗争。这种抗争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他们意识到了贫弱的众多原因中,观念上的毒瘤恐怕是最可怕的,因此他们奋起批判、大胆求新,要求把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统统打倒,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和自由,张扬自我个性,并进而要求从改变人转而改变社会。
三是历史人物心理环境的剖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到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等都需要有恰如其分的把握。郭沫若从1906年进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后,就开始接受民主思想了。至1914年留学日本,他所接触的西方文化思想变得异常广泛而丰富,他大量阅读了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在思想上受到了斯宾诺莎的重要影响,形成其“泛神论”的思想观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和留日同学积极响应,成立了爱国社团夏社。从他的这些经历来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形象,他可能每说一句话都会让人听到昂扬得有些颤抖的声音,他甚至有些冲动,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他高涨的热情。从他的热情到他的激情,那将是我们触摸诗人本心的最后一个环节。
四是尝试情绪与思绪的双重对接,通过作品吟诵来实现和作者的情绪对接,通过文本解析来实现和作者的思绪对接,再通过情绪对接来强化思绪对接,通过思绪对接来强化情绪对接,最终实现吟诵和理解的双重深入。
这四点内容,可能不是语文老师的人都能想到,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怎么组织起这些内容,怎么处理这些内容。
所以,其次,有了这四个前提还不够,还原历史语境的各个环节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应该是平铺罗列。我这堂课直接从吟诵入手,以吟诵为整堂课的基本线索,穿插以文本解析,再把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等各种内容插入文本解析中,以此构成“吟诵à文本解析à背景、作者”这样一个环环相扣、层层包围的课堂讲授结构。(如下图)
第三,历史语境还原是一个在操作中很难把握的方法,前文所述四个环节本身的可接受性是成败的关键,所以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来确保各个环节的实施都没有障碍。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吟诵,学生笑场问题主要就出在吟诵过程中,因为他们并不理解诗歌,更不理解诗人,所以要给予他们接受理解的途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设置相似语境帮助学生进入到历史语境中。首先我们要确定诗歌中体现的诗人情绪变化的脉络:昂扬(第一、二节)à激烈(第三节前九行)à凶猛(第三节后七行)à癫狂(第四节)。然后依照上述情绪变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设置相似语境。相似语境应当是各种单一条件的语境,比如表达激烈情绪的语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或想象愤怒来把握;再比如表达凶猛情绪的语境,可以播放《动物世界》中狮虎搏斗的片段来帮助学生把握;又比如表达癫狂情绪的语境,可以播放《雷雨》结尾繁漪发狂的片段来帮助学生体会与把握等等。诸如此类的多个相似语境的设置,最终实现整体语境的混合统一,从而与作品的历史语境成功对接。
然而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问题,一个是因为备课量太大,准备太仓促,一些电影片段没来得及找到,也就没法设置相似语境,我最后是以中央电视台罗京等三名主持人对这首诗的朗诵来替代,不仅让学生模仿,还要求他们根据诗意来给那三名主持人的朗诵挑毛病,但不管怎样,这个效果,我自认为没有达到预期。
第二个是课堂本身时间的有限,使得我们对这首诗的吟诵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家都没怎么读就下课了。所以可以说留下了一个遗憾。
第三是我在上课时其实还临时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郭沫若在文革中的悲惨经历,这个主要是因为学生一上课就告诉我,他们很不喜欢这首诗。我就想,先得把他们的情绪调整一下,于是讲了郭沫若的文革遭遇。这个东西跟这首诗的关系应该来说不大,但在影响学生情绪这点上效果很好,学生从一开始说不喜欢这首诗到惊讶地同情郭沫若,情绪从浮躁到沉潜,然后比较顺利地开始感知诗歌。
成功还原历史语境之后,我相信《天狗》雄劲刚猛的力度,张扬豪放的气质,便会如大江潮水汹涌而来了!
标签:
备课资料
思前想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现代小说阅读》编写札记之一(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
下一篇:
在读悟中走进诗情——《雨霖铃•寒蝉凄切》课堂教学实录(郭吉成特级教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