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660  
标签:备课资料
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作者】:  蝈蝈 - guoguo (浏览次数: 45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7 13:37

首先向各位老师申明一句:我是语文教育的门外汉,只是听过上过很少的课,所以在此胡言乱语,求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更好的理解和讨论。 

周五很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公开课,现有想法一二,提出来和各位老师交流: 

1、精彩的导入 

充满激情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配乐,近15分钟的朗诵,让我们每一给聆听者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2、细致的讲述 

意犹未尽地听完韩老师的朗诵之后,接下来是周到详细的讲解。对这一块的设置我有点失望,不是对韩军的失望,而是对语文教育的失望。因为韩老师的讲解似乎又让我回到了若干年前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课堂,不一样的是学生们更为开阔的思路、更为踊跃的发言。我知道韩军老师在尽力地以新意和新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去阐释课文,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因为台下坐着的年轻的、年老的老师,因为台下的处于花季依旧需要面对高考的学生,才有了不情愿的折衷和退让? 

3、我的思考和困惑 

在我上学时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时候,印象极深的就是阶级友情,老师当时的讲述重点也是对地主阶级糜烂生活的控诉和对贫苦大众穷苦生活的同情,老师要极力引导我们理解的也是这种阶级友情……韩军老师的讲述,避免了着太多笔墨于此,但是有破就应该有立,我觉得韩老师“立”得不够,“立”得不明确。对于这么充满感情的诗,不讲阶级友情了,我们应该讲什么?我认为应该讲亲情,讲母子情。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着眼点,要不然,开头的精彩的导入就有点曲高和寡了,就有点过于飘浮,过于失衡了,这样我觉得很可惜。 

当然对于韩老师整堂课的诸多精彩我就不在此祥述了,只是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亮相于此,真的只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更请韩军老师海涵,谢谢! 

---------------------------------------- 

 

 

回应这篇 

  RE: 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作者】:  韩军 - hanjun (浏览次数: 30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7 17:36

呵,我以为过去就过去了,没曾想,还没过去,帖子来了。 

看看帖子,不是捧场之作,就放心了。 

拉出来再晒晒吧,多晒几遍,不长青苔,不生虫。 

说明几点: 

  1,我没有讲阶级二字,不是有意的,纯属无意。现在你帖子中提到了,我思之再三,觉得如果不讲阶级,那是不好解释的。只讲母子情、亲情,那是不好说的,或者说不好的。或者是我韩军说不好的。 

  如果深层里追究,我总觉得还逃脱不了阶级二字。尽管现在不讲阶级这样的词汇了,但是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社会原理,我觉得无大错。只是过去用得太滥。现在用来讲解释《大堰河》,不能说过时。 

  2,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纯粹是我韩军的个人理解,不足为训。我觉得,《大堰河》这是一首“思来者”的诗。何为“思来者”?就是追思自我的来历。人大都耽于“思去者”,极少“思来者”。 

思去者,就是思虑自己的前途、思虑自己的未来。人从一入世,就“勇往直前”,想着将来能在这世界上做什么,理想是考验什么,前途是什么。小时候想着上好学校,大了想着找好工作,过好日子,建好家庭,住好房子,老了,想着有个好身体,好归宿。等等。而人,却很少有闲暇思虑自己从哪里来,很少有时间从灵魂深处追问自我的人生来历。 

  艾青在狱中孤独之情可想而知,悲惨之境也可想而知。那样的情境,是最容易触发人的“思来者”的情绪的。“我从哪里来?”父母给了我躯体,而谁把我喂养大?大堰河。 

   艾青个人是来历是如此,而五四后中国的新知识分子群体呢?他们的来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堰河养育了艾青,大堰河般的人民养育了中国新知识分子。那时投身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来自剥削阶级家庭?哪一个不是被大堰河般的“保姆”(宽泛的保姆意义)养育着生命的?人民就是中国新知识分子的“奶妈”。 

  我觉得,《大堰河》就是艾青在接受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剥削理论”之后,情感于衷而言辞发于外的“追思来者”之作。 

  诗中也有这样的照应,“献给大地上一切的如大堰河般的保姆”“献给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弟兄们”等等。 

   

  3,我的重点之一是诵读。也就是说前半部分我的配乐诵读。吹牛不上税--我的朗读可能不比话剧演员差多少吧。在场人大都能够地动容吧。“哈哈。我的优点海了去了,最大优点就是谦虚。” 

   

  重点之二就是,斟酌此诗的语言。我之所以没有亮出我上面所说的思想主题的想法,因为毕竟是语文课,我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思想和主题的理解上。所以,对于此诗思想与主题,我干脆就没讲。我的目标放在了“语言”上,这似乎应该是语文课的重心。 

  我的大量精力是在跟学生斟酌艾青此诗的“语言”、讨究此诗的“语言”。 

  讨究的几点,容后再说。 

   

                 韩军  

 

标签:备课资料 听韩军老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关于林冲
下一篇:谈句子中的提承关系(转)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