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5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家(苏教版高一选修)


                                          制作: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仝志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的人对家的情感,体悟人与家之间难解难分的情结。

2、赏析文中优美凝练的语句,理解作者“家在自己心中”的观点。

3、引导学生对“家是什么”进行深刻思考,并得出字节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有优美的语句,体会每个人心中对家不一样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家是什么”进行深刻思考,并得出字节的结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一、导入

人人都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而对于什么是家,每个人的心中又会有自己的答案,它可以是一幢房、一间屋,可以是一份亲情、一种心动,也可以是心灵的港湾和永久的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方令孺的《家》,看看她是如何来阐释家的含义的。

二、走近作者

方令孺(1897~1976/09/30) 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和女诗人。方苞的后代。1923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也是全国唯一的女性省一级文联主席。

   著作有:《信》(散文集)1945年,

           《方令孺散文选集》1982年,

          译著文集《钟》等。 

1930年,经别人介绍方令孺到青岛国立大学做国文系讲师。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住在这里的还有张兆和(沈从文的未婚妻),另外还有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李云鹤(江青),李云鹤还是国文系的旁听生,与方令孺是同仁、邻居、又是师生。

    关于方令儒的性格梁实秋写过这样一段话:“她相当孤独,除了极少数谈得来的朋友以外,不喜与人来往。她经常一袭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她斗室独居,或是一个人在外面而行的时候,永远是带着一缕淡淡的哀愁。……不愿谈及家事,谈起桐城方氏,她便脸色绯红,令人再也谈不下去。”

   “文革”中方令孺被“打倒”,后下放“五七”干校,1973年方令孺的入党介绍人徐常太去看望她,她悄悄对徐常太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教出了不少好人,也教出了大坏蛋,江青是我在青岛大学教书时的学生。……也许江青因为我掌握过她一些丑事,故而对我下这样的毒手。我个人所受非人待遇事小,党和国家遭殃却是大事。”

     在“四人帮”垮台的前6天,1976年9月30日,方令孺病逝,享年80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方令孺平反昭雪,举行了追悼会。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初步把握文章情感。

2、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的第一节中作者说自己一直处在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的负担之中,请同学们说说这个问题是什么。

明确:家是什么,对家应该如何作出阐释。

3、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给出答案?

明确:“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

人对家既爱又恨,既安慰又苦恼,既是栖息的安全之所,又是生命中沉重的负担。

蜗牛的身体,和我们的感情是一样的,绵软又怯弱。它需要一个厚厚的壳,常常要没头没脑地钻到里面去,去求安去取暖。这厚厚的壳,便是由父母子女、油瓶盐罐所组织成的那个沉重而复杂的家!结果呢,它求安取暖的时间很短,而背拖着这厚壳,咬牙蠕动的时候居多!

    ……

    上帝创造蜗牛的时候,就给它背上一个厚厚的壳,肯背也罢,不肯背也罢,它总得背着那厚壳在蠕动。一来二去的,它对这壳发生了感情,没有了这壳,它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种未经验过的自由,而它心中总觉得反常,不安逸!

                                                                          ——冰心《无家乐》

              得出结论:家是无法舍弃的!

4、这个问题困扰了作者很长时间,是怎样在今夜豁然开朗的呢?

明确:⑴中秋之夜    中国人的中秋情节——团圆。  有一种圣洁的宗教情绪。

⑵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没有“开化”之先的人们的固定的家和现在渔民移动的家进行对照,表达了固守家园的人对于家的情感——安逸、苦恼。

⑶中秋赏月“一只只的船……有沉吟,有低语,有仰头浴着月光显露着一张苍白的脸;有憧憬着南方风物的青年弹着吉他,低唱着热带的情歌。”这些即将离家的人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迷惘之情。

⑷已经离家的人趁中秋之夜表达着对于家乡的思念的悲伤之情:


展开全文阅读
         有的唱着“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的拼酒浇愁,对于自己走出故乡离别家庭心中涨满了恨

         有的在芦苇的角落里,残荷的深密处忍不住呜咽起来

四、研究探讨

本文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文中很多写景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

1、“你瞧,这时天空真是一碧如洗,月像是古代希腊少年抛到天上去的一块铁饼,或是古代战士的一面护心镜失落在天空里,让群星的光辉射在上面发出这样寒凛刺目的光芒,我这时在湖上,船正靠着山影走,一簇簇的树影,在青蓝的天空下,在渺茫的白水上,点缀着像零星的岛屿。”

2、“假使我这时可以飞得高,一定看见满城都是红柱飘摇,香烟袅绕,远远还听见爆竹的响声,着确是一个庄严的夜,神的夜!”

3、“从这个声音你可以想像古画上隐约在薄雾里的小山,一条曲折带着跳溅水珠子……一半却沉入梦想。”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引用的辛弃疾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确:家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只是没有用心发现而已,以至于苦苦地寻找。也许在某一天不经意的一瞬间,我们就会突然发现家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

五、情感升华

家是什么? 

     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  

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撩人的夜曲。

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歌声。 

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心目中的家 

六、课堂小结

本文似乎是一则命题作文,她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的夜晚,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最后祝愿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家(苏教版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水浒传》——林冲见差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