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48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八: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课 题:《有德者必有言》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隽永的语言来自真诚的性情和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孔子更多地主张语言的真实,孟子更多地发挥语言的作用,但他们都将人格的锻炼作为文辞的源泉,这些源泉或为德,或为气,充满了思辨又闪烁着诗兴,取譬丰富,说教生动,成为中国古典语文的杰出范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专题——立言

      2、板书课题: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讷( ) 裨( )谌( ) 鲜( ) 恶( ) 孺( )

      2、整体感知: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宜“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3)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4)鲜:少的意思。

      (5)乱:败坏。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对外发布的公文必须反复酝酿、修改润色。

      (4)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5)小不忍则乱大谋.

      (6)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7)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8)我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9)我想不说话了。

      (10)孔子爱憎分明。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看法?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⑶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⑷巧言令色(1),鲜(2)仁矣。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种认识?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八:立言

      课 题:《予岂好辩哉》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知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宏篇大论——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下》。

      2、板书课题:立言——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洚( ) 菹( ) 膺( )

      2、整体感知:除开头一句公都子问话外,全是孟子一个人“自说自话”,解释自己本不好辩,是不得已而辩论。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

      ②奄:国名,原附属商,其地在今山东省曲阜附近。周公伐奄是周成王时的事。

      ③飞廉:商纣王的宠臣。此处所记驱杀飞廉事,与《史记•秦本纪》所记不同。

      ④《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按年记载历史的书,孔子晚年曾对它进行删定。

      ⑤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魏国人,字子居,又称杨子、阳子或阳生。他主张“为我”、“全性葆真”,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与墨翟的“兼爱”主张相反。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节、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尧舜之时,洪水泛滥,禹出而治之,天下太平。(一乱一治,由乱到治,有待圣人出。)

      2节、尧舜既没,暴君代作,及纣之时,天下大乱周公辅助武王平治天下,天下大悦。

      3节、世道衰微,邪说盛行,孔子作《春秋》以正视听。

      4节、如今圣王不作,处士横议,吾为此惧,起而捍卫先圣之道。

      5节、我欲正人心,息邪说,是为 不得已而辩论之。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孟子对杨朱、墨翟学说的抨击?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⑵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一治一乱”之说?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八:立言

      课 题:《予岂好辩哉》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知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宏篇大论——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上》。

      2、板书课题:立言——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上》。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踵( ) 廛( ) 衣( )褐 耒( )耜( ) 饔( )飧( ) 釜( )甑( )爨( ) 路同“露” 食( )养 偪同“逼” 敷同“溥” 瀹( ) 济漯( ) 劳( )之来( )之 强( ) 暴同“曝” 皜皜( )( ) 尚同“上” 比( )

      2、整体感知:

      本文中,孟子具体批评了许行的农家理论,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学说,批评之中表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①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首先制造农具,教导人民种田。战国时,提倡重视农业的学派标榜自己奉行神农学说。许行:战国时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陈良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下一篇: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